APP下载

观乎人文:刘卫兵先生建筑作品一览

2018-08-03本刊主笔文迪摄影周世浩汤成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建筑

本刊主笔__文迪 摄影__周世浩 汤成米

供图_大卫设计

崇州元通古镇

了解了刘卫兵先生的师承和情怀,在参观他的建筑作品前,我和记者们忍不住去逛了逛位于成都近郊的崇州市元通古镇。因为,刘先生曾对我们说过,元通古镇是原生态的、不是为旅游而打造的古镇。那个年代的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自信和从容,不像今天这样焦虑,急切地想融入西方。

从成都驱车一小时,车停元通镇游客中心,信步走到江边,元通古镇的建筑群落便在江的另一头连绵展开,宛若一幅活着的清明上河图。

跨过铁索古桥,步入古镇,双凤、麒麟、玉龙,东盛、增福、长寿……古街道鳞次栉比,六馆一山庄,九台字库塔,可以想见当年的文脉昌盛;梵宫静宇,转角飞檐,文质彬彬,君子哉若人。

与如今拼命打造的、千人一面的“明清一条街”迥然不同,在这里,可清晰地看到,哪些是清代早期的建筑,哪些是晚清民国的建筑。

元通天主堂,建于光绪年间,晚清的教堂建筑,与民国时期的校园建筑有一样的文化基因,这个基因可以表述为,对中国文明有一份谦逊,有一个人间最基本的宾主之礼。而不像某些崇洋媚外的建筑师、甚而所谓的建筑大师,一味以“洋、丑、怪”为美,反客为主。很多建筑的外形、空间尺度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气候环境并不相干。

其中,最受北京人诟病的便是民间所称的央视“大裤衩”。

元通天主堂的外形设计借鉴了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元素,空间尺度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这既体现了当时的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

前些年,成都市中心重建了一座著名教堂,楞形、硬边的外形,夸张的尺度,沉重的色调,与四周环境很不协调。

同样,在中国的校园建筑里,老百姓的口碑才是更重要的标准,而不是美国人设立的那些建筑奖项。这就是,老百姓普遍觉得民国建筑很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武汉大学、金陵女子中学、上海格致中学、包括成都当年的文彩中学,都可以用来作为电影《无问西东》的拍摄场景。

西方的校园建筑脱胎于教会学校,受宗教的影响,英国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和剑桥,校园风格形似修道院。而美国大学的校园格局一开始即脱离了封闭的内向合院式布局,而将合院的一面敞开。其实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量,封闭的环境易传染疾病,也不利于采光。因此,当时的美国建筑师在设计燕京大学、格致中学等校园时,都采用了合院式构图或者矩形院落。

燕京大学的设计者为美国人墨菲,建筑设计上采取的是英国殖民时代的乔治王风格。建筑材料以砖和石头为主,强调古罗马、古希腊的装饰风格。但不同的是,在最重要的校门设计上,不再以乔治王式的主楼为入口,而是完全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设计了中国古典样式的门楼。

校门是一座学校的脸面,这样的门楼,大多借鉴文庙的棂星门,而各有变化,比较典型的是北京四中老校门、长沙雅礼中学老校门。

一百多年前,那位普通的美国建筑师墨菲,尚有延续当地文化的文明自觉,今天某些中国建筑师,崇洋、挟洋以自重,且大有市场,在媒体上更有话语权,甚而在国外屡获大奖。

而像刘卫兵先生这样,有正知见、有人文情怀的中国艺术家,至今仍罕见其同道者、知我者。

元通古镇建筑群坐落在江的另一头,宛若一幅活着的清明上河图

文质彬彬的天主堂

西南财大钟楼、三拱门

前往西南财大温江柳林校区,路上记者说,可以不用问路了,在校园转一圈,最吸引眼球的、最像民国建筑的,一定是刘先生的建筑作品。

进入柳林校区,往左,经过形似老校区的标志建筑光华楼,顺时针在校园里转了一圈,首先吸引我们的是校园建筑的制高点:钟楼。

楼塔高33米,坐落在水波潋滟的柳湖岸边,钟楼的倒影与湖面上的汉白玉桥相映成趣。钟楼造型取自西南财经大学校徽中心的布币图案,与标志建筑光华楼外形相似。

光华,“光复中华”之意。在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西南财大由上海内迁,牢记这一段历史,将激励师生夙心夜寐,自强不息,为中华之复兴而求索。

为了重现当年毁于抗战烽火的两大建筑坐标,刘卫兵先生带领团队研究历史文献、反复推敲原型的建筑体量、用材。2015年6月,西南财经大学90周年庆典日,校长张宗益宣布,老校光华大学三拱门、钟楼正式复建落成。

为什么要重修钟楼和三拱门,其意义大哉。因为,直到今天,建筑界、学术界还鲜有人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基于《易》理,世界建筑的正传在中国。其他诸文明留存的古老建筑,大多是宗教建筑。而中国历史留存的建筑,除皇宫和庙宇之外,主要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如运河和长城。而庙宇,也是为了人民的社交和人文教化。

成熟于两宋的中国园林建筑,至今仍是世界建筑美学无法超越的高峰,深刻影响了西方近现代建筑。已经有学者指出,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巴洛克风格,其实都来自对中国园林建筑的拙劣模仿(参见本期《论坛》)。

黑格尔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人一直认为建筑空间具有教化人、熏陶人的功能,民间的四合院体现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生命哲学;青瓦飞檐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庄严、大气与活泼;庭院园林的动静、远近、虚实、疏密、浓淡,其一步一景、借物抒情、多点透视等,表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湖水扬波,泮桥钟楼,金声玉振,诉说着学校九十载的波澜壮阔,更是在提示着、激励着西南财大师生的精神。

这正是人文教化的本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观卦)。

西南财大文献中心

从三拱门再回到校门左侧的光华楼,光华楼背后,一座色彩典雅、外形庄重的大楼进入我们视野,无需多想,这即是校园里最像民国建筑的大楼——西南财大文献中心。

进入大楼,“几”字形的连廊联结了各大区间,校史馆和学术报告厅分列两旁,各大区间共享中庭花园。

刘先生极推崇的建筑大师陈从周先生说,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文献中心的园林虽小,但不同的区间都足以看到园中之一景。

中庭和园林是中国式的,而建筑外立面的玻璃幕墙却是洋为中用。刘先生说,玻璃上着色,是参考了教堂建筑,但要淡化其宗教感,所以采用暖色调,是因为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选择了黄色,让人随时感到有阳光。

文献中心并不是教学空间,是学术交流、博物展出的感受空间。记者问一位正好穿梭在里面的学生怎么看这栋大楼,他回答,就是感觉很舒服,很开阔。

“布后”项目设计图

“布后”:布政使的后院

“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这是梁思成时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

罗哲文常常引述梁先生的话告诉刘卫兵等年轻人。

成都诗人流沙河先生说:随着城市发展,很多老街巷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关于老街巷的记忆永远存在于人们心中。老街巷的故事是成都人的一笔财富,是成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街道历史悠久,有些街道名从明清时期沿用至今,不宜随意改变街道的名称。

“布后”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布后街21号,原为清代布政使司署后院,地处老城中央区。前清道光年间进士、官居直隶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孙治(号琴泉),致仕后居住于此。流沙河回忆:“布政使署内,右侧与后院为亦园,景点有不波馆、红蓼桥、花坞、接翠轩、小绿天亭等等。”

亦园建筑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已荡然无迹。民国年间布政使署不复存在,演变为戏院和宅院。解放后为川西日报社,今为四川日报社。一座院落拆和建的往复,似世事无常的更替,令人喟叹,此地历史的积淀不可谓不深厚。

该项目范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建的三层框架和局部两层的川报食堂,再加两进小院,建设用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拟有机更新后的建筑面积达3558平方米,设计目标是传统与现代融合、产业与文化兼备的城市文创综合体。

面对这副立在厚土上的现代骨架,如何体现传统信息的承续?如何满足艺术生活的新潮?是“穿衣戴帽”重唱晚清遗韵,是“素颜朝天”走极简路线,还是“中西混搭”搞折中主义?刘卫兵面临重构的挑战。

刘卫兵一直认为:建筑只有与文化结合,才有灵魂。立意为先,反复商榷后,项目最终命名“布后”,乃传承而后创新的意蕴。布后的设计放弃了时下人字坡叠加的老套路,采用延续历史院坝空间序列关系,保留内院五株参天银杏树,用钻石切割般的多面呈现的建构斜屋顶,并以再生钢板和玻璃相间的虚实关系,重新构建和诠释传统天际线的丰富视觉。特别在夜晚灯光照明设计的配合下,焕发出另一番晶莹剔透的时尚感。

空间布局上,保留原来的大、中、小院落或半敞或闭合的相套互渗、自由流动的格局,充分体现了西蜀宅院传统建筑文化灵动的特质。现代休闲空间的拓展设计,增加了三个上下错落的屋顶露天茶吧和咖啡场地,以原有钢旋梯与楼下庭院连通,上中下花园相互呼应,加内部自由隔断的文化创意空间的多样,最终形成“创意、艺术、生活”空间,在传统骨架里展现出当代艺术精神的丰富表现力。

"布后"项目最终获中国建筑学会“2016人居生态国际建筑规划设计竞赛”建筑金奖

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表达是建筑外表皮材料的运用。选择之初,颇费思量,是民国公馆的满壁青砖?抑或是老式工厂的质朴红砖?刘卫兵再一次跳出窠臼、另辟蹊径,以钢构玻璃建造出传统槅扇般劲挺通透骨架,它可以透出庭院的疏竹,亦可映入布政使司署的后街,充分体现中式园林“借景”生情的妙处。

建筑两端以挂轴似的青砖实墙收头,有传统营造的围合之意,且使用回收的旧砖凸显厚重。为与明亮轻快的玻璃盒子呼应,实墙上留出了似“密码”般的小方孔群,既新颖时尚,又别具创新,特别夜景透出灵动,堪称点睛之笔。

沃日土司官寨修复

沃日土司官寨位于四川阿坝州小金县境内,在清顺治年间建成,是乾隆征战大小金川古战场重要历史遗址。场址地势平坦,背靠黄家山,前有沃日河穿流而过。官寨集碉楼、藏经楼、书房、起居住所、活佛居所、地窖、磨房、首饰作坊等于一体,结构精巧、气势宏伟,是典型的嘉绒藏族建筑城堡,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沃日”是藏语,意为“领地”。整个沃日土司官寨建筑是汉藏融合的风格,体现了这片土地更大的包容性。那座比羌碉更显高挑的石木结构碉楼,260多年以来见证了土司世家的荣光、乾隆皇帝的伟绩、天主教堂的焚毁和长征队伍的会师。

在沃日土司官寨旁仔细端详,仿佛看到一座石木结构的内地“礼制建筑”。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自然学家、植物学家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在1908年徒步翻越巴朗山后,来到小金县,对沃日土司官寨惊叹不已,并拍下很多珍贵的照片。后来,官寨更因2002年电视剧《尘埃落定》的热播而不再清寂。

5·12地震受损后,国家财政拨款维修和复原。设计通过对受损碉及经楼采用当地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性修缮;主楼、寨门等其他损毁建筑原址复原,并适当设置展示空间,很好地保护和延续了川西北高原土司官寨的价值,凸显了嘉绒藏族建筑的混融性特征。

该项目获得了2010年度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保护奖,2013年度首届蜀派古典建筑设计金奖。

峨眉二中新校区效果图

峨眉二中新校区

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坐落在峨眉山麓。创建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原名“峨眉县立初级中学”。1952年,省教厅正式命名为“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校”,简称“峨眉二中”。

新校址项目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安川片区,用地距离峨眉山市区约1.5km,南面距离峨眉河860m,东面与成昆铁路相距150m。刘卫兵该项目设计方案以历史人文承续兼容当代设计理念为出发点,反复推敲场址和肌理关系,平实质朴而不失大气,最终一举中标。

四川犍为师范学校附属初级中学

该项目位于县城中心区南部,用地面积132亩,总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包括教学、办公用房、风雨操场、田径场地及篮排球场等设施,可容纳4000名学生就读。此新建学校设计采用简约现代风格,把犍为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建成一所环境优美、花园式的学校。

四川犍为师范学校附属初级中学效果图

猜你喜欢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废弃建筑
高一帆
《老建筑》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超高层建筑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