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碧水丹心龙江颂

2018-08-01黄燕红

闽南风 2018年7期
关键词:龙江大队

黄燕红

赞歌

不管是路过,还是寻踪,在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口,目光总会被硕大岩石上鲜红的字吸引:“龙江颂歌”。

好奇心很容易就爆棚了:这是怎样史无前例的赞歌呢?居然被高调唱红大江南北,被几十个剧种争相演绎!被周恩来总理指定来招待外宾!让毛泽东主席说出充分肯定的金句:

“这个戏很好,让水,不争水!龙江精神,这是共产主义风格!你们为五亿贫下中农演了一个好戏。我们国家将近六亿人口,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戏还只有你们《龙江颂》一个。”

这是令人心潮澎湃的真实故事,这是抗旱魔、保家园、互让互帮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63年,发祥地正是洋西村。

以此为题材,龙溪地区芗剧团历时2年,创作编排芗剧《碧水赞》,参加1965年华东地区现代戏曲会演。烙印着鲜明时代特征,弥漫着浓郁闽南特色的戏曲,闪亮登场,广受欢迎重视。

以此为题材,福建省话剧团创排话剧《龙江颂》,名满沪上,晋京会演。剧组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等领导接见。剧作家曹禺评价:最出色的是思想性强,最深刻的是保车又保卒。

一时间,祝贺演出成功的,索取剧本的,观摩移植的,纷至沓来。

上海新华京剧团,也被触动了!1964年,编剧组深入发祥地,26天同吃同住同劳动,既诚挚感受体验,又结下醇厚情谊,还观看了芗剧《碧水赞》。

有心人,天不负。情意到位、艺术到位的改编后,京剧《龙江颂》面目一新,扣人心弦。剧组到福建省城连演三场,又抵达洋西大队,送戏上门,汇报演出。观众如潮,心旌摇荡!

不久,由于历史原因,“新华京剧团今后不能与这个戏再有任何关系!”

取而代之,组建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剧组:以上海京剧界为班底,从全国19个单位抽调100多名演职员,群英荟萃。历经三年四个月的精心打磨,成为样板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又拍摄成彩色故事片。广播电台,唱片录制,连环画,评论文章……“龙江风格”家喻户晓,红透神州大地。

以“高大全”的舞台形象,热烈讴歌的“江水英”,寓意“九龙江畔引水抗旱的英雄群体”,主要原型是洋西大队支部书记邱程溪和玉枕大队支部书记黄狗屎。被移花接木,成了纯朴的农家美女,刚柔并济光彩照人,成了全民追崇的超级偶像。

艺术归艺术,而真相是怎样来龙去脉的呢?

大局

“龙江风格”的序曲,是在1960年悄然奏响的。

春旱灼人。榜山公社让出33条渠道的水,支援莲花公社1.5万亩受旱田。自己则组织劳力,不辞艰辛另辟水源。

须知,榜山公社年年与莲花公社开展高产竞赛,是“冤家对头”!

1963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残酷碾压了九龙江流域的春天。龙海县76座小(2)型以上水库,蓄水量仅有4%。253天不曾下过透雨的大地,如铁板烧滋滋冒烟。

焦渴欲绝的几十万亩农田啊,嗷嗷待哺!龙海县委深入调研后,制定了科学可行的,却无比艰难的全县一盘棋抗旱计划,有序推进。以“九龙江有水不算旱”的豪迈口号统领,作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首先,在西溪构筑拦江大坝,逼迫九龙江水倒流,进入九十九湾渠道,灌溉下游10万亩良田。

榜山公社的洋西大队,突然被推到了抗旱的风口浪尖。

因为堵江大幅度提高水位,他们必须淹掉300多亩即将收成的小麦和甘蔗,还有秧苗。还须妥善接待来自各方的万名民工。

忍痛割爱是真实的,思想斗争是难免的。

“要是下游几万亩受旱田插不上秧,我们的田就是丘丘结金子又有什么用?”军烈属林兰的话,既有高度,又一语中的。颇具代表性。

洋西人民交出“丢卒保车”的答卷,霎时有口皆碑。

智慧,肩膀,锄头,畚箕……人海战术,齐心协力。

西溪堵江成功!535米的大坝,承托起47万龙海人民对收获的期盼。被驯服的江水从“公”字闸涌入渠道,进入灌区。

一道道闸门,纷纷迎水打开;一张张笑脸,盈盈对水绽放。

互相让水,蔚然成风!处于水流末端的生产队,反而最早完成了溶田插秧。

水源就是粮食,就是生命。大旱让水,可类比于输血救人。

这一役,榜山公社1300亩良田受淹,被誉为“榜山风格”。因堵江导致淡水断绝,玉枕大队2300亩良田受旱,被誉为“玉枕风格”。“丢卒保车”,给抗击天灾留下宝贵的经验,留下榜样的力量。

第二步,南溪堵江截流。修筑87米长的拦江大坝,引水入官浮渠道。做出的牺牲是“东泗公社,放小顾大。”

第三步,北溪堵江,在江东桥下游筑成603米长的大坝。副作用是:多个大队受旱受淹;感人的是:他们无私全力支援。

三次堵江,高潮迭起。数十万亩田地得以及时耕种。

可是!榜山公社的低洼田,积水茫茫;玉枕洲的受旱田,龟裂片片。怎么办?

回答极为乐观嘹亮:车保住了,救回卒!

榜山全力以赴排涝,玉枕妇孺上阵抗旱。

公社党委掷地有声:要什么给什么!

受益大队、受损大队、无关大队,竭尽所能让秧苗,助劳力,送水车,抬抽水机,吆水牛……

爱心是最美的景致,龙江大地春风骀荡!

结果,榜山公社的受淹田都及时插秧。一亩也没有丢。

玉枕大队插下1707亩,只有247亩回天乏术。

以德报德,不让好人吃亏。如此,和谐社会的曙光,将时刻照耀人寰。

抗了旱灾,又抗涝灾,自力更生,逆天快进。

全年水稻平均亩产1063斤!

龙海实现“千斤县”的宏伟目标,竟在大旱大涝之年实现了!

丰收的,不只是香暖的粮食,还有更香更暖的精神!

各级媒体全面深入报道,“龙江风格”轰动全国。

隔着55年的光阴,梳理这系列事件的过程中,我屡屡热泪盈眶。

当年少的青涩逐渐褪去,“家园”比“情爱”更能触动衷肠。就如《乱世佳人》里,斯嘉丽对故园塔拉,从不以为然到情深似海。

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当时领导班子的公信力、执行力、勇于担当,值得骄傲!

自古灾年多饿殍啊!为了大局自我牺牲,后顾之忧如何解决?县委书记刘秉仁的话慰藉人心:“不管土地、秧苗或者小麦损失多少,你要实实在在报上来。”“有什么问题,县委会想办法解决的。”他的行动同样“美丽”,时刻钉在堵江一线指挥,已经中暑还在坚持劳作。接受著名诗人郭小川采访时,他脸上大汗淋漓,腿上沾满泥浆,黑红粗糙,久经“烤”验。

刘秉仁只是代表,干部们都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最让观众刻骨铭心的,当是玉枕大队那群侠客般的好汉!

在西溪大坝被冲开30多米的决口,即将前功尽弃的关键时刻。40名身强力壮的玉枕高手,主动请缨,激流打桩,完成了最危险的任务。

岸上,是数千双担忧焦急的眼睛。脚下,是咆哮的江水,竹桩、篾条、木板如狰狞的刀枪暗器!假如失足落水……

他们明知,江水被拦截,海水会涌进玉枕!不但无法插秧,处处苦旱煎熬。他们淡淡地说:要是10万亩田失收,我们2000多亩就是丰收,也不够给他们当种子。

“莫衰小”(闽南语:勇敢大方、不做孬种)的玉枕英雄,用祖祖辈辈与大海搏斗所积累的智慧、勇气、经验,“用自己的手,掐住了自己的脖子”。留下一幅丹心照汗青的特写。

还有一处细枝末节,令人莞尔:

洋西大队大队长郑流涎,激动地说:“你们拿这样好的秧苗‘风格我们,太感谢了。”

平宁大队支部书记方老厘回答:“你们‘风格几个公社,才应该感谢呢!”

颜值

四季润泽的江风,徐徐吹拂洋西人惬意的生活。昔日让水的稻田,已成龙江文化园,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处处绿韵澎湃,又荡漾着红色情怀。

你若是骑行一族,可以在鸟语花香烘托里,沿塑胶绿道绕遍园区,酣畅淋漓。不时会遇见富有乡村特色的小景,比如茅草,水车,撒网的渔夫。还可穿行西溪大桥,骑进对岸的湿地公园。笑容满面,闲情满心,醉在九龙江的旖旎风光里。

炎炎夏日,你若想来一场身心清凉的“艳遇”,请先走过名闻遐迩的“公”字闸。左转,悠然走上生态荷花池的木栈道,任满含水汽的田野之风,爽爽地荡涤心神。久久伫立,细赏“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娉婷身姿,细赏残蕊低垂的艺术品般的青嫩莲蓬,细赏蜻蜓与花瓣缠绵低语的轻盈婉约,细赏各色睡莲依依照水交相辉映的诗情画意。

你若想给精神补补钙吹吹尘,那么可以在靓丽的红砖小楼里,在郭沫若题写的“龙江颂”牌匾下,听龙江精神展示馆林馆长细说“端起龙江化春雨,洒遍灾情解旱围”的过程。用敬佩的目光去抚摸玉枕好汉用过的大石夯,或者通过屏幕观赏唱作念打英姿飒爽的李炳淑(饰江水英)!

然后,去看7条尚存的旧瓦窑。它们曾是社员副业收入的来源,也是当年停火献出茅草,接待民工的地方。如今,在满园的姹紫嫣红里,它们半破半立,红砖砌就的窑体风情别具。虽然半圆的窑顶有些破败,虽然被牵牛花狼尾草围拥覆盖,却如历史的盆景,引人注目、惹人喜爱。

你知道从明朝流传至今的“素三彩”吗?知道珠光青瓷吗?若你的心怀泛着文艺范的葱茏,在探访洪树德陶瓷艺术馆之前,先要准备好被惊艳重重袭击,准备好撇开堆积多年的功利浮躁,为一坨坨泥土所焕发的光彩倾倒。也可以,发挥才华和灵感,来一次陶瓷作品的DIY体验。

花海妖娆,树海听涛。红桂、银杏、小叶榄仁……任何季节都能犒赏挑剔的眼光。在宝珠岛的观闸台小坐,看清风徐来碧波粼粼;或赤足去親近龙江水,且无忧无虑漫忆童年。也可以,任思绪飘飘飞扬:当年这弹丸之地,如何容纳了万名民工的汗珠和笑声;脚下每寸田地,都灌透了怎样的热火朝天;而被拦江大坝请来的汹涌水浪,是怎样托起“龙江风格”永不泯灭的光芒!

红色旅游线路推荐之三:(龙海——漳浦)

DAY1:龙江文化生态园——鹭凯生态庄园——埭美村——白塘湾旅游度假城

DAY2:漳浦翡翠湾景区——石榴车本村

猜你喜欢

龙江大队
龙江少年爱冰
千里龙江半日还
环境监测水和废水现场采样的影响因素探究
我们的建队日
龙江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驱猴大队
浅谈高速公路路政基层大队队伍建设
图读龙江经济
龙江大美湿地组画——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