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逻辑法的角度例谈解决历史论证题的策略

2018-08-01四川花远杰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演绎推理论题论据

四川 花远杰 万 灵

全国卷历史论证试题由于其开放性、创新性,一直备受师生瞩目。细究近几年真题可以发现,每年变化的仅是题目的命制形式与作答要求,而其中考查的历史论证能力则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本文拟从逻辑方法的角度探讨有效论证的途径。

逻辑论证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为真的判断,通过推理来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思维过程。”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个部分构成。论题就是论证中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它是论证的对象,所要回答的是“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就是论证中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依据,它是论证的理由,所要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论证方式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所用的推理形式,它是联系论据与论题的逻辑纽带,所要回答的是“怎样论证”的问题。逻辑论证中最常用的是归纳与演绎这两种推理方式。

一、论题的提出: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是“一种以个别性或特殊性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以普遍性判断为结论的推理”。它建立在现有反映事实的语言材料或思维材料的基础上,从一些个别性判断推导出一般性判断的结论。它的任务是从大量的思维材料出发,抽象出能够反映人类某种思维过程的思维形式结构。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形式。如果用S代表某类对象,以S1,S2,S3,…… Sn代表S类的个别对象,用P代表对象的某种属性,那么其常见的形式为:

S1是P; S2是P;S3是P… Sn是P;S1,S2,S3… Sn是 S类的全部或部分对象;因此所有S都是P。

例.(2017·全国卷Ⅰ·42)

材料

表4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试题以年表的形式向考生展现了14—17世纪中国与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要求考生从列表中选择有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提炼出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此题用归纳法很容易得出结论:通过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两个史实,可以得出中西方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的异同;通过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三个史实可以得出中西方科技的差异;通过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与英国移民到达北美三个史实可以得出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与中国的应对。

归纳推理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被考查的对象要尽可能多;二是范围要尽可能广。如果不能满足这两个要求,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得出结论后需要对结论进行合理的论证,这就需要应用到另一种推理方式——演绎推理。

二、论题的论证: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就是“以一般性原理的判断为论据,论证以特殊性或个别性知识为判断表达的论题”。通俗地讲,演绎推理就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演绎推理最常见的形式是三段论推理,三段论包括小项、大项、中项三部分,小项是结论的主项,用S表示;结论的谓项叫做大项,用P表示;两个前提中所共有的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在两个前提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做大前提;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做小前提。其形式结构可表示为:若所有M是P,所有M是S,则所有S是P。

运用演绎推理,能对归纳法所得出的论题进行有效论证,仍以2017年全国Ⅰ卷第42题为例:

【论题】从李时珍、宋应星的成果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看中西方科技的差异。

【论证】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发生在16、17世纪,即中国明清时期。李时珍、宋应星的科技成果是传统科技的结晶,考生在作答时应多总结,少创造;哥白尼的成果是建立在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是突破性的科学成果。造成中西方科技差异的原因众多,其中中国封建王朝长期的文化专制、生产方式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受传统儒学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等,是造成中国科技逐渐落后的主要因素。而哥白尼所处的西方此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等因素,使西方科技逐渐领先于中国。中西方科技的差异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出现被动的局面。

在此论证过程中,李时珍、宋应星的成果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结论的主项,即S;中西方科技的差异是结论的谓项,即P;两个结论共有的中项是科技,即M。论证结构为所有M是P,即中西方科技差异的表现、原因及影响都是解释中西方科技差异的要素;所有M是S,即中西方科技的特点、差异的原因及影响都是解释李时珍、宋应星与哥白尼成果差异的角度;所以,所有S是P,即从李时珍、宋应星的成果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看中西方科技的差异这一结论正确。

在全国卷的答案示例中同样存在着对演绎推理的运用,以2016年全国卷Ⅱ第41题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推动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提供了条件。

从参考答案中可以发现该试题的逻辑推理形式完全符合演绎推理的要求,中国是结论的主项,即S;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是结论的谓项,即P ;两个结论共有的中项是文明,即M。所有M是P,即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所有M是S,即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所以,所有S是P,即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一结论正确。

演绎推理要注意前提的真实与推理形式的正确。在演绎逻辑推理中,每一个有效的推理,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都是必需的。这要求考生能够提出正确的结论,选择有效的证据,准确表述史实,切中主题。

三、论证中常见的错误

在论证过程中,要保证论证的合理,必须遵守一条基本原则,即“充足理由律”。在论证中,如果一个论题被确定为真,那么该论证就一定要为其提供充足的理由,否则该论题就不能被确定为真。其常见的错误有:

1.论题不清楚

即犯了“观点不鲜明、指向不明确”的错误。论题是论证的对象,是要说明的问题,是论证活动的核心。因此,论证题的前提是论题要明确。论题的明确不仅包括思想上的明确,也包括表达上的明确。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应指导考生在论题的表达上尽量选用意义明确的词语,如赞同、反对等肯定性词语,避免使用模糊性词语,如可能、大概等,必要时还需要增加副标题来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如“艰难的曙光——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像“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这样的论题便是不清楚的,容易造成混乱。

2.论题前后不一致

即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指在论证过程中将论题偷换成一个范围较广或较小的论题,或论据完全偏离论题。例如:某考生在论证“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这一结论时,将“中国古代科技”扩大到“中国科技”,或将“中国古代科技”缩小到“明清科技”,或直接脱离“中国古代科技”的范围,选取古代文学、书法等史实进行论证。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考生紧紧围绕论题展开论述,选取典型的史实,运用演绎法的基本原理,进行有效的论证。要注意论题必须前后保持一致,不得中途任意转换。

3.论据不能反推出结论

即犯了“推不出”的错误,主要分为论题与论据不相干、论据不足、违背三段论推理原则三种形式。杜威指出:“归纳与演绎是思维的双向运动,两者密不可分。”因此,运用归纳法是检测演绎推理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师生在解决历史论证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论据必须真实可信,即无史实错误;②论据必须充足,即选取史料证据至少在两条及以上;③论据与结论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联系;④推理形式必须正确,即符合归纳、演绎推理的原则。

四、冲刺练习

冲刺例题1:

材料

时间 中国世界1840 —1860 年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林则徐、魏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物质生活、风俗习惯开始受西方影响1861 —1894 年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失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成立1895 —1899 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中国开展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轮船、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895年,电影产生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成立1900 —1911 年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05年,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而告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上表为1840 —1911年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冲刺例题2:

材料

报纸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冲刺例题1:

【论题】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与鸦片战争的爆发。

【阐述】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对外急需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此时仍是落后的封建制度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中英双方的贸易出现严重的不平衡。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掠夺市场和原料,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历时两年,最终以中国的失败并签订《南京条约》而告终。条约主要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内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被迫逐渐融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冲刺例题2:

【论题】科技革命与报业的发展

【阐述】古代中国与世界相比,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报刊的发行量小,发行主要针对上层人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工业革命的推动,报纸的发行量逐渐扩大,适用群体也逐渐由上层人物普及到普通民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报业垄断组织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办报的产业化水平,促进了报业的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报纸的种类进一步增加,促进了报业的繁荣。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科技革命推动了报业的发展。

总之,无论高考历史全国卷论证题的命制形式、作答要求变化如何频繁,但其解答方式都离不开对归纳与演绎逻辑的灵活运用,教师如果能够从逻辑方法上下功夫,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猜你喜欢

演绎推理论题论据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用二进制解一道高中数学联赛数论题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几道组合数论题的分析策略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014.3新高考高二数学配送练习参考答案“推理与证明、复数”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