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臣派:中国式的写实肖像

2018-07-31宋梦寒

读者·校园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淡墨肖像画画法

宋梦寒

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古代,肖像画一直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因此也就有了专门画人像的职业。活跃于民间的画师虽然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但并不妨碍他们出于职业需要潜心研究技巧,以尽可能满足客户要求。毕竟,用于供奉的画像和作为记录或者纪念的画像在功能上有本质差别,前者要体现人物的社会身份,后者则包含更多的情感需要,故而有时候要按套路画,有时候则要酷肖。

明末清初的小说《醒世姻缘传》里就有关于画肖像的桥段,纨绔子弟晁源要给去世的父亲画像,他的要求是:“你不必管像与不像,你只画一个白白胖胖、齐齐整整,扭黑的三花长须便是,我们只图好看,哪要他像!”于是画师把他父亲画成了文昌帝君的样子,皆大欢喜。《金瓶梅》里西门庆对死去的李瓶儿念念不忘,画师就把她画得跟真人比“只少口气儿”,确实是画到栩栩如生的程度了。

明代之前的人物画大都是用淡墨勾勒脸颊五官,重墨勾衣纹,再用粉彩层层渲染面部。像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用的是这种画法。宋代李公麟独创了白描人物画法后,只勾线不填色或者勾线染淡彩成为肖像画的流行样式。到了元代,肖像画技法进一步完善,至明代发展成为“江南画法”并盛极一时。“江南画法”是先“强其骨”——用淡墨晕染出骨骼高低,然后“润其表”——染出皮肤的颜色和质感。这样画出来的人物由于有一定的立体感,在民间广受欢迎,但因其色彩浓重而始终不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直到福建画家曾鲸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良,人物肖像画才有了新的面貌。

曾鲸开创的人物画法是先用淡墨线勾出脸部的轮廓和五官的外形,然后用极薄极淡的墨和赭石渲染出骨骼结构,通常要染几十遍才能把人脸的凹凸起伏完全表现出来。这样画出来不但更加立体,而且自然含蓄,色彩也倾向于淡雅柔和。曾鲸的作品不但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知识分子也对其颇为欣赏,他也因此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王时敏小像》是曾鲸的传世之作,画的是当时著名的山水画家、诗人、书法家王时敏。因为王时敏笃信禅宗,曾鲸就画了他打坐的姿态。画面墨线清晰,以淡色渲染,人物相貌俊美、清雅,神情自若。这幅画是曾鲸中年时期的作品,此时他的凹凸画法尚未完全成熟,最能代表他绘画风格的是他50多岁时画的《张卿子像》。

张卿子是明代的诗人兼名医,被董其昌等人称为“奇才”。画中的他头戴乌巾,脚蹬朱履,一袭白衣,左手轻捻长须,目光和善又充满智慧。曾鲸用爽快利落的线条画衣纹,精简到极致又不乏变化。画人物面部则先用淡墨多次烘染出结构,再用赭石调少许铅粉(国画家用铅粉做白色)罩染,五官轮廓在淡墨线的基础上用赭石提勾,墨与色浑然一体,不露痕迹。

曾鲸的人物画技法风靡一时,追随者众多,学习他的画法并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就有40多位画家。因为曾鲸号波臣,所以他的绘画风格被称为“波臣派”。

曾鲸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中央集权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是明代文化艺术最为繁荣的时期。曾鲸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不仅引领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潮流,而且影响了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人物画发展。明末清初的画家、藏书家姜绍书编撰的美术史论著作《无声诗史》,称赞曾鲸“写照如镜中取影,妙得情神,一经传写,妍媸惟肖”。

由于曾鲸的人物画有立体感,加上彼时的欧洲正处在文艺复兴时期,传教士漂洋过海带来了西方写实油画,以致后来许多美术史论家都认为曾鲸是受了西方绘画的影响。《无声诗史》中记录了西洋油画初到中国时引起的反响,惊叹“中國画师无由措手”。但追溯曾鲸画风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美学始终是他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正如《明画录》中对其作品的评价“犹有宋人浑穆之意”。

西洋绘画的立体感依赖于光影,中国画则更重视结构塑造。虽然二者在哲学基础和审美追求上有本质的区别,但明代肖像画在艺术品质上完全不逊于同时代的西方写实油画,并且与其他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又同样经得起时间沉淀的经典作品一样,跨越了种族和国家的界限,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文化财富。

猜你喜欢

淡墨肖像画画法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鳄鱼的画法
瓜里绘客厅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肖像画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多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