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左翼文坛“大众化”运动的外来影响

2018-07-28李洁袁丹肖晓芳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瞿秋白大众化

李洁 袁丹 肖晓芳

摘 要:文艺大众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翼作家为了促进文学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所展开的活动。或称文艺大众化讨论﹑文艺大众化运动。它是在苏联列宁的文学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艺术是属于人民的”的思想指引下展开的,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还直接受到20年代末日本左翼作家提倡革命文学大众化的启发。以瞿秋白﹑茅盾﹑鲁迅等为主要倡导者,本文将对瞿秋白所受的俄国影响而倡导的中文拉丁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左翼文学;大众化;瞿秋白;中文拉丁化

“中文拉丁化”的产生与苏联的扫盲运动有关,因为当时苏联远东地区有十万不识字的中国侨苏工人,他们成为扫盲运动的直接对象。1929年2月,当时正在苏联的中共党员瞿秋白在苏联汉学家郭质生的帮助下拟订了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并于该年10月写成《中国拉丁化的字母》。瞿秋白回国之后,由当时在苏联的吴玉章林伯渠在瞿秋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成中国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9月,该方案在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1932年,瞿秋白已经制造出新中国字母表。瞿秋白在国内的大众化运动中也大力提倡“中文拉丁化”,它更是成为第三次文艺大众化讨论的主题。

一、倡导“中文拉丁化”的原因

(一)受苏联前期的拉丁化文字政策影响

1922年,瞿秋白在全东方各国劳动者代表大会上与列宁会面时,列宁说:“拉丁化对东方语言是一个革命的因素。”苏联第一次拉丁文中国字代表大会的决议案里也写道:“我们要根本铲除象形文字,以拼音文字来代替它”。紧跟共产国际和苏俄政策的瞿秋白,立足于造就革命的大众的角度,认为中国的‘汉字,对于群众实在是太困难,只有绅士阶级能够有这许多时候去学它,所以它是政治上文化上很大的障碍。”“反对废除汉字,其实是绅士阶级的成见。他们(绅士)靠着汉字可以独占智识,压迫平民群众”。

(二)大众化运动的需要以及汉字本身带有的复杂性

瞿秋白积极地热衷于结合文艺大众化的革命文化事业蓝图来从事汉字拉丁化的实践。在《新中国文草案·绪言》里,瞿秋白终于宣告“中国的几万万民众,差不多有极大多数是不识字的,即使识得几个字,也还有许多人仍旧不能够自由运用自己的言语和文字。这里,除开根本的原因,还有中国文字本身的困难:汉字的复杂和紊乱,以及文言或者假白话的不能够成为口头上的言语,以致于文字和言语几乎完全分离。所以最彻底的文字革命是十分必要的了。同时,这种文字革命的可能也己经出现,而且逐渐的扩大起来”。瞿秋白认为,中国的汉字对于群众实在是太困难,只有绅士阶级能够有充分时间去学习,所以汉字是政治文化上很大的障碍,制造拉丁化字母是大势所趋。

二、“中文拉丁化”失败的原因

新文字运动在大多数根据地推行三年之后趋于停顿,这其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运动本身的失误。

(一)外部原因

1943年之后,根据地抗日斗争由战略相持阶段转向战略反攻,作战任务加重;加上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的发展,都影响了新文字运动的继续推进。关于这一点,时任陕甘宁边区新文字运动领导人之一的萧三曾进行总结,他说:“当时是军事时期,首先要忙于打仗,后来又因为搞大生产、整风等原因,这方面的努力只好暂时停止了。” 是边区经济困难就对新文字运动造成很大冲击,新文字协会不得不压缩工作人员,新文字干部缺乏成为普遍的现象;新文字冬学的教材、读物严重缺乏,老百姓就是学会了也没有东西看;新文字冬学中的学生负担较重,"一个学生多者负担三百余元,少者一百五十元”;“许多学生常常借口回家取米取菜,一回去几天不来,耽误学习很厉害”。

(二)“中文拉丁化”工作本身的原因。

1、极力推行新文字,没有与改良汉字相结合。

拉丁化新文字高举文字革命的旗帆,“根本废除汉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它,并反对用象形文字的笔画来拼音或注音。如日本的假名、高丽的拼音、中国的注音字母等等改良办法”。这就导致拉丁化新文字在创制之初,与汉字就处于对立状态。在根据地,尽管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會上,仍主要使用汉字,这样就导致“学了新文字还得学汉字,等于叠床架屋,白费精力”;如果学了新文字,不学汉字,“没有许多书报可读,用处太少”,群众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受到影响,得出“学汉字有用处,学新文字没有用”的结论。

2、急于推行新文字,没有考虑人们对于汉字的习惯和依赖

虽然汉字有种种弊病,但是对于已经识字的人来说,“习惯成自然”是最基本的原则。正因如此,在根据地一些人虽然也赞成新文字改革,但是实际中并不喜欢应用,“在遇到新文字时也感觉麻烦,无意中流露出讨厌新文字的心理”。还有些千部在思想上非常排斥新文字,“认为新文字是非常粗鄙的,它不过是供给下层群众勉强使用文字的初级工具,至于高深理论和优美文章,仍非汉字不能表达。”

3、汉字的复杂性

中国约定俗成的语言太多不好改革,而且汉语中同音字太多,且意义各不相同,拉丁化后易造成歧义等现象,阻碍沟通。我们在日常说话的时候,用语调、抑扬顿挫作为补充,可以减少因为同音字而引起的歧义,即使引发了歧义,对方也可以问一下具体意思,再解释一遍即可。但书面语不同。书面语要将所有信息浓缩到文字中,如果纯粹使用拼音文字的话会引发不少歧义。

三、“中文拉丁化”的影响

瞿秋白的“中文拉丁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大众化运动的发展,强化了后来的“汉字拉丁化”及其实验,指示了第三次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旨趣,也导致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勃兴。但是,虽然瞿秋白从受众角度,看到汉字难认、难写的缺点而决心加以改造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某些看法偏激。他仅看到汉字的缺点而未看到其优点,尤其未能看到汉字在统一汉语、保留汉文化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把汉字拼音化的过程看得过于简单,过于理想化,急躁、冒进的情绪非常明显。

瞿秋白受还受俄国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等等的影响,这里只对受中文拉丁化影响作研究。文艺大众化的思想,并不是自瞿秋白开始,也不是到他这里结束,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上,是瞿秋白最早对文艺大众化问题做出自觉的、全面的、深入的探讨。瞿秋白作为左翼文坛大众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大众化运动中受俄国影响提出的那些主张,无论是对他个人还是对整个左翼文坛大众化运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还有他在大众化运动中受日本和西欧影响而提出的主张也更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有光.新语文的建设[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2] 瞿秋白.中国拉丁化的字母[A].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 瞿秋白.新中国文草案·绪言[A].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3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 瞿秋白.中国拉丁化的字母·出版说明[A].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3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 顾祖年. 略论瞿秋白研究中国语言文字的历史背景和影响[J].瞿秋白研究(内刊),1989

[6] 锁燕.从接受角度看瞿秋白文艺大众化[D].汕头大学,2008.

[7]瞿秋白:《中国拉丁化的字母》,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8]顾祖年:《略论瞿秋白研究中国语言文字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瞿秋白研究(内刊),1989年第1期

[9]锁燕:《从接受角度看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汕头大学》,2008年

[10]锁燕:《从接受角度看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汕头大学》,2008年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瞿秋白大众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