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彡”的类意义在构字中对“彡”部字的影响

2018-07-27王斐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构字

摘 要:以形示义是汉字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通过类符来提示和区别的。通过对《说文解字》部首“彡”的类意义分析,探讨出“彡”的类意义在构字过程中对“彡”部字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汉字的特点。

关键词:彡;彡部字;以形示义;构字

作者简介:王斐(1987-),女,汉族,湖北钟祥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字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2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它的字形不仅能表音,亦能表义,形兼音义是汉字的特点,是汉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本质特征。而汉字以形示义的基本手段之一,是通过类符也就是所谓的部首来提示和区别的。许慎在汉字类化的过程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部首。归类在同一个部首下的字,因为拥有相同的构字部件,因而这些字的意义与这个部首的意义有着类的联系。正如俞樾所述:“文随义变而加偏旁”,“经典之字若斯者众。山名从山,水名从水,鸟兽草木,无不如是,而字亦孳乳浸多矣。”分析部首“彡”的类意义对“彡”部的影响对把握整个“彡”系字有重要的作用。

彡,《说文解字·彡部》:“毛饰画文也。”徐灏注笺:“毛饰画文者,谓凡毛及饰画之文。毛如须髟,饰画如彣彰彫修是也。”龚嘉镇认为许慎的义释是精当的。

通过对“彡”部字整体的研究梳理,我认为“彡”的本义就是:毛发义。而最能代表“彡”表示毛发意义的字是“ ”和“须”字。

从 得声的字有一类含有“多盛”的意思:“禾稠曰稹,发稠曰 ”亦即禾、发“多盛”。《淮南子·兵略训》:“畜积给足,士卒殷轸。”高诱注:“轸,乘轮多盛貌。”《说文》对“ ”字的训释是正确的,“ ”的本义应该就是“稠 发”,或者是“发盛貌”。对于“ ”的小篆字形,大徐本分析为从彡从人,段注本分析为 从彡人声。“彡”,《说文》训为“毛饰画文也”,从“彡”的“尨”字,《说文》训为“犬之多毛者”;从“彡”的“髟”字,《说文》训为“长发猋猋”。可见,彡作为 的形旁,很好的体现了毛发的本义。

再来看“须”字,《说文解字》“须,面毛也,从頁从彡”。我们知道甲骨文造字的一个基本规律是略圖全形,抽象特點。甲骨文的“须”字就很好体现了这一特点,总体是一个侧面的人形,突出了头部,而更为突出的是面部下颌部位出来的三根线条,这三根线条代表着胡须。由此知,“须”的本义是胡须。金文的字形更加的明白,将头部画的更为完整,胡须线条也更加明显,后来随着字体演变,表示胡须的线条与人首分离开来,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独立的偏旁“彡”。

由于表示胡须的“须”在使用过程中,被借用为“必须”的须,人们就在“须”字上加了一个“髟”字,变成“鬚”来表示胡须义。一般我们为了区别原字造新字的时候会选择添加形符或者音符,这两者又以形符居多,即是形符,那意义须与原字意义相关。这里添加的“髟”字因为里面也有“彡”,可知也是毛发相关义的。比如用“髟”作构字部件的“髯”、“髮”、“髫”、“髦”、“鬂” 都与毛发相关便可证明这一点。

已知毛发义是本义,那其他的意义便是从毛发义引申出来的。第一层引申义是文饰义。文饰义的文饰,包括,花纹、文采等义。

例如:彪,《说文解字·虎部》:“虎文也。從虎彡;彡,象其文也。”看彪的金文“彪”,明显的看出一边虎形,一边彡字,彡本义是毛发,这里是虎的毛发,即虎身的花纹,象虎纹光彩鲜明之貌。进而由言物之光彩鲜明之貌,到言文章、辞藻等华丽出彩之义,因此后来用来借喻文采。如《文选·蜀都赋》“文采彪炳,晖丽灼烁”一句中的“彪炳”正是“文采焕发”的意思。又如“彦”字。彦表示有才德之士,《尔雅》“美士为彦”《说文解字》“美士有文,人所言也”,古时候把有文采的才德之士称之为“彦士”。这里的“彡”也是有文采的含义。

再如“形”,《说文解字》“象形也。”这里的意思是绘画事物的形体,又指按照事物形体画成的形体、形状。这些形体、形状都是外在的,鲜明的可以表达的,因而引申出了“显现”义,只有呈现出来了,我们才能看到形状样子。如《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郑玄注:“形,犹见也。”这里的“见”是呈现的意思,因为有感而发,所以用声音的音乐的方式去呈现。这就是“形于声”。

其他如如成语“喜形于色”、“形诸笔墨”中的“形”亦表显现义。

上面所提到的都是“彡”作为形符对彡部字的意义的影响,但是“彡”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字的声符。以“彭”为例。《说文解字》“彭,鼓声也。从壴,彡声。”我们可以看到“壴”是“彭”的形符,“彡”是“彭”的声符,那么“彡”作为声符除了表示字的声音以外,是否对字义有所影响呢。那首先要借助古文字字形弄清楚“彭”的本义。甲骨文“彭”,分为两部分,左边是“壴”,“壴”是鼓的初文,而右边“彡”象击鼓发出的蓬蓬声响,因此“彭”本义确是鼓声。鼓声蓬蓬的“蓬”和“彭”古今都同音,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那么意味着“彡”不仅是声符,还兼形符的作用,也有学者提出,“彡”在这里实非声符,只是形符而已。不管“彡”是否有表音功能,但是表意功能是确定的。后来“彭”被借用为地名,或者姓,作鼓声的用法越来越少,但是正因为从“彡”保留了这个类化的过程。

“丹”即丹砂,其上加“彡”而为“彤”,由丹砂而为丹砂之色,色赤则红亮。这是“以类附声”而别义以区别同源词。“彡”与文饰有关,进而与色彩有很大的关系,这个色彩不仅是具体意义上的,也有抽象意义上的。例如“彩”,本字为“采”。据说后人效仿“彣彰”的写法加上三撇的,古人故意把“文章”写为“彣彰”,为了表示文字斐然生色。章太炎先生对此曾专门作过解释:“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谓之文;而言其采色之焕发,则谓之彣。这种用法,后来并未被社会接受,而“彩字却流传开来。这是“以类附声”而示义以区别同音词。

对于“影”从“彡”,历来不一而论。说文解字将“影”列为“景”的异体字,南北朝的颜之推则认为“景、影”是古今字,“景”是原来的,“影”是后起的。对于这种观点,王力先生提出了观点,他认为,后起字,尤其是后起形声字,添加的形符,也叫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也就是“景”添加“彡”成为“影”,这里的“彡”不一定采用的是“彡”的本义,毛发义。“如果我们误以为后起的‘影字所加的‘彡是意符,那就会百思而不得其解。”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既然添加“彡”不是用的它的本义,那是什么呢。徐铉给出了他的看法,段玉裁也同意之:“光所在处物皆有阴。光如镜故谓之景。景,明也。后人名阳于光,名光中之阴日影。别制一字,异义异音,斯为过矣。”

我们可以看到,“景”本义是光也,且是日光。又有古语说“景因光而生”,这里的“景”若解释为“日光”,便是“光因光而生”,显然是不对的。这里应解释为,阴影是因光的照射而产生的。那么这里的“景”其实就是“影”,所以说“景”是“影”的初文。如“景从”,意思是如同影子般跟随。可见后来,为了区分表“日光”的“景”和表“阴影”的“景”,就在“景”的旁边加上“彡”,表示日光照耀下而产生的斑驳交错的阴影。那么可以推断这里的“彡”,早已脱离了它的本义,而是“光影”义。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后起的从‘彡形声字:“ ,重影也。”(《玉篇·彡部》)此亦可为“影”从“彡”有理之一佐证。所以,我认为“影”从“彡”是有道理的,“彡”在这里是表示光线的符号。

综上所述,将部首“彡”的类意义总结如下:彡——毛发义: 须等部字——文饰-鲜明-显扬,进而分为六类:表画饰:修、彫;表声响:彭;表色彩:彤、彩、(彪);表光影:参、影;表文盛:彣、彦、彬;表性显:彰、形。

参考文献:

[1]许慎. 说文解字[M]. 25. 北京:北京市白帆印務有限公司,2006:184-186.

[2]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1. 上海:出版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24-426.

[3]邹晓丽.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M]. 1.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34-35.

[4]刘志基. 汉字体态论[M]. 1. 广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5]李玲璞、臧克和、刘志基. 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M]. 1.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构字
《说文解字》“句”部及“从句”诸字归部理据探索
重叠式数量增长四字网络用语的接受度与推广分析
小学语文怎么教识字
关于“庭”字笔画的长与短
汉字意象系统的传承与更新
——以“火”为例
《石门铭》技法探微(二十)
《石门铭》技法探微(十)
《说文解字》“同意”现象研究
春秋金文构件统计及构字能力分析
汉字构字理据与汉语构词理据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