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07-27周秋光

船山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优秀弘扬文化自信

周秋光

摘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原有三个自信后的第四個自信。文化自信一定要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联系起来。文化自信必须以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强力为支撑。文化自信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恢复文化自信应是传承发展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文化自信;弘扬;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关于文化的论争,从古至今都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古代有过两次:一次是东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论争,一次是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旧教天主教耶稣会的论争。到了近代,可以分作两段:第一段从1840年的鸦片爆发到1919“五四”运动前夕;第二段从1919“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了现当代可以改革开放分作前后两段。改革开放前是“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从1981年开始至今又是一个时期。[1]312-406

文化论争之所以一直不休,是因为文化重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守望的精神家园。从20世纪冷战结束后,全世界对于文化重视程度可以说前所未有。它从过去被压抑的状态一下子跃居到国际政治的前沿,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全球化及其冲突的主要因素和重要变量,成为沟通国际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国家主权斗争的重要手段。1997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作出判断:未来世界冲突的根源将是文化的,而不是经济的与政治的。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①

文化如此重要,也因为它是一种“力”,一种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什么?“软实力”是指一国通过自身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安排和文化交往等体现出来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它与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一起构成一国的综合国力。由于这种实力是无形的、无法量化和测量的, 作用方式也是靠自身的吸引力体现出来, 所以被称为“软实力”。有人认为在21世纪世界经济的赛局,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软实力”的较量。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硬实力上来了,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 但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位置。正因为文化是如此重要,所以中共十七大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奋斗目标,十八大提出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道路。特别是习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原有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7-02。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自信的讲话,在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囯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对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学习两办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感觉到该《意见》应是党和政府为恢复“文化自信”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亦可称之为行动指南或实施纲领。该《意见》要求在2025年前,即花8年时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并在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我想就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文化自信一定要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联系起来

因为三者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结构,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文化自强一方面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参见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中)(下),《红旗文稿》,2010(15、16、17)。

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三者联系互动,对于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自信必须以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强力为支撑

在世界文化史上,文明中心曾经历过三次大的转移。在奴隶制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封建制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中国;在资主义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西欧和美囯。而这三次文明高水平发展的背后,无不以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强力为后盾和支撑。中国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从汉至唐,都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高峰。所谓汉唐盛世,并非虚言。盛世当然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汉唐特别是唐代,被称为“世界性的帝国”。国力(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之强盛,当时的全世界无与伦比。可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就没有了汉唐以前那样的盛世了(康乾已算不得盛世了,在国际上没有汉唐那样的地位),文化自信自然也就失落了,这难道不是政治、经济、军事衰落的结果吗?宋朝文治虽高,可是武功极弱,尽管仍然以出色的科技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但是终究也文化自信不起来。这种格局的成因,当然是因为宋以后,元朝和清朝是由文化落后,而军事强实力的少数民族的残暴统治所造成,对原有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野蛮的糟踏和破坏,一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摧毁得荡然无存,尤其是那种民族气节和操守,这哪里还有中华文化的自信呢?这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就已经不自信的表现,是被自己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成员破坏的事例,应当算是内因。此外还有外因:那就是到了近代,列强挟着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即坚船利炮入侵中国,中国无以相抗,被打得一败涂地,国力不堪,国势衰颓,哪里还有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忘本来就是不忘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传统文化是与传统的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到了近代,中国进入到工业文明新时代,就要与时俱进,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近代就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如林则徐和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后来又有郭嵩焘、孙中山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我认为这种向西方学习,虽然是基于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因为发现了自己传统文化的两大缺陷:一是缺乏实证科学,二是缺乏民主传统。[1]281于是去学习搬来西方的长技即器物文明,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施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方案。应该说这种学习为找回文化自信作出积极努力,是难能可贵的。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有三个步聚:一是从物质文化上学,二是从制度文化上学,三是从精神文化上学。这种学不是完全照搬,也有创获与改造。如孙中山把三权分立就变成了五权宪法。当然也有失误,这主要是在学习西方的精神文化的时候,出现了全盘西化倾向,如提出“打倒孔家店”,甚至要废除中国的汉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这就不可取了。到了现当代,文革中的批判封资修,把中西文明不分精華糟粕全部扫地出门,也就过头了。应当记住这些历史教训。

四、恢复文化自信应是传承发展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办印发的《意见》上明确规定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的,包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

二是能体现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三是能集中表达和至今仍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有深刻影响的,包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以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2]

上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是让我们有过文化自信,而且至今仍可以传承发展,让我们充满文化自信。但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的同时,必须坚持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对于文化的两性,即民族性与时代性都同时合理兼顾。民族性就是保持传统,时代性则是融入国际化进程。我们的文化自信只能是在既保持民族传统而又能融入国际化进程的基础上,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永远保持,历久弥新。

五、文化自信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那么相对应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那么如何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具体的路径和抓手有四:

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三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四是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更应该而且一定能够负起新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新,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岱年,程宜山.中囯文化与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囯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华社,2017-01-25.

(编校:毛健)

猜你喜欢

优秀弘扬文化自信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有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影响及启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职校德育工作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