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麻醉中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应用

2018-07-26杨帆

医药前沿 2018年23期
关键词:刺激器臂丛乙组

杨帆

(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优势明显,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明确阻滞治疗的注意事项,考虑到神经组织以及手术麻醉的注意事项等,医护人员需要了解注意事项,明确神经定位的准确性,根据实际定位类型和要求等,在当前损伤处理中明确并发症的实际要求,结合病症和实际阻滞情况等,进行病理资料分析后进行阻滞,整体优势明显。为了分析临床麻醉中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接受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为研究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异感定位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方式,应用后对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接受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为研究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异感定位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方式,应用后对效果分析。两组都是50例患者,甲组中男女比例为2∶1,年龄区间在18~45岁,平均年龄(35.2±0.5)岁。乙组的男女比例分是3∶1,年龄区间在20~46岁,平均年龄(36.9±0.8)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后差异不明显(P>0.05),信息资料可以对比和分析。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采用异感定位方式,采用22G针头在锁骨中点上方1~2cm处进行穿刺,寻找异常或者针尖触及第一肋骨,穿刺后移动,寻找上肢异感后,进行麻药注入。

乙组采用的是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方式,垂直皮肤进针操作,向下和外进行刺入,神经刺激器脉宽0.1ms,脉冲频率为2Hz,初始刺激电流为1mA,针尖接触臂丛神经后,可能引起上肢不同神经分区对应的部位肌肉收缩现象,电流减少到0.2~0.3mA时,存在颤动的现象,说明定位准确[1]。

1.3 评价指标

对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分析,显效:麻醉效果明显,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有效:整体效果明显,不存在异常反应。无效:整体效果不明显。总有效率指的是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9.0对统计软件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对比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分析,乙组和甲组的有效人数分别是45例和35例,总有效率分别是90%和70%,乙组的优势明显,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析

2.2 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分析,乙组的各项时间延长,对比后差异明显,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分析

3.讨论

臂丛神经是分布在上肢的周围神经丛,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构成混合神经,刺激神经运动纤维后能对对应的肌肉起到明显的收缩作用,根据神经纤维形式和分布区域的异常情况等,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明确神经阻滞的注意事项,提前进行分析[2]。

在神经麻醉的过程中,了解刺激器的定位要求,对于一定的电流而言,需要明确电流强度,结合针尖和神经距离变化等,在电流分析的过程中明确刺激性因素,做好阻滞管理工作,能满足具体要求。罗比卡因为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纯S型对映异构体局麻药,考虑到实际情况和系统毒性指标等,在整个分析的阶段明确流程要求,根据运动阻滞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神经阻滞效果分析后,能明确实际要求,考虑到各个状态下的肢体损害情况,需要进行损伤情况的检查,罗比卡因可产生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现象,具有较长的感觉神经阻滞和较弱的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合理给药[3]。

对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分析,乙组和甲组的有效人数分别是45例和35例,总有效率分别是90%和70%,乙组的优势明显。对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分析,乙组的各项时间延长,对比后差异明显。说明临床麻醉中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应用优势明显,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4]。

综上所述,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有突出的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刺激器臂丛乙组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国产化脊髓刺激器和骶神经刺激器或将问世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腋入法超声引导联合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经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