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挖掘,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史价值

2018-07-25刘立红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史司马迁项羽

刘立红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课堂教学只实施了这四个目标,教学虽然能完成技术层面的任务,却无法完成文史价值目标。

新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多年之久,课堂教学只在意依照文本完成技术化任务,不涉及课文史学价值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不利于全面丰满地达成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所谓的大语文教育就是一句不可实现的空话。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课文在选文方向上有所调整,古文经典比例不断提升。古文经典的增多,指示了课堂教学需要顺应大势所趋: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关注课文的文史价值,站在读经典,悟国学,涵养传统史学精神的教学高点,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精彩和璀璨。语文教学既要授之以技,还要动之以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沐浴史学文化的光辉,体验文史兼容的精彩。

我们不妨以《鸿门宴》的教学为例,看一看教师如何通过多渠道深度挖掘,体现并丰富课堂教学的文史价值的——

●教学要善“引”,把學生引向观仰史学的情景之中

案例:

师:同学们,读过四大名著的请举手……噢,不错,读过的同学比较多。再做一个小调查,读过《史记》的同学请举手?(举手的学生比较少。)我问一下这位举手的同学,请你谈谈读《史记》的经历和收获吧?

生:说实话,我读《史记》先是被逼的。爸爸买来一本白话《史记》让我读。我不情愿地读了几天,渐渐被司马迁记录的历史所吸引。然后就慢慢地喜欢上《史记》。后来感觉读白话《史记》已经不过瘾,我就直接读原著。司马迁的叙事能力和精彩文笔,成为我学习语文的重要窗口,我感觉读《史记》是知事识文的最佳途径。

师:说得太好了。读《史记》不但可以知事,还可以识文。它不但是一本史书,也是一部文学著作。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史不分家。所以读经典史书,完全可以达到涵养语文品质的目标。希望大家有机会多多关注传统史学经典,《史记》《左传》《古文观止》等,都是语文学习的珍宝。

今天我们学习的《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刚才有同学已经说了读《史记》的收获,大家都跃跃欲试了吧,好,现在给大家自由阅读的时间,尽情畅游其中吧!

分析: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文本史学价值的挖掘,这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因为四大名著是考试必考内容,需要学生多读精读,所以学生对四大名著很熟悉。可是很多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史方面的力度并不够,通常认为那是历史学科的事,语文课没有必要跨界涉足过多历史。只把史学当历史,学科的壁垒必然存在,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激发出学生通过语文学文史的主动意识,也就错失了引导学生读史的机会。教师可以以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读名著有余,读史书不足的阅读现状,再让读过《史记》的学生谈一谈读史心得和收获,以榜样为引力,很自然地在课堂上挖掘文史通质的价值,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史不废的价值取向,教师的主动引领非常重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带入史学天地,文史兼容,才不负《鸿门宴》一文推广的初衷。

●教学要善“放”,激发学生论史求道的热情

案例:

师: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历史人物的本意,常常会与结果相背离。历史的戏剧性是我们玩味历史,研究历史的切入口。虽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是站在研究的角度,仍旧可以假设,用虚拟的另一种前置去对照史实,可以生发出许多以史为鉴的智慧和感叹。现在,请大家放开拘束,对照课文大胆重新假设历史的前置条件,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再论假设之下的虚拟结果。以体验历史研究过程,收获论史求道的魅力。

生:老师,我先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当时项羽杀掉了刘邦会有什么结果?

师:你的假设角度非常好,虚设历史,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项羽摆下鸿门宴,本意就是置对手于死地。好,大家不妨以这个假设的历史前置条件,讨论一下项羽如果杀死刘邦的历史走向。

生:如果刘邦被项羽所杀,项羽肯定能成就霸业,那样的话历史就不是大汉而兴,而是楚成九州了。项羽坐天下肯定与刘邦不是一个路子。我感觉项羽这个人,比刘邦更情感化一点,多情楚风逸九州,传续下来的中华文明会是另一番光景吧。

生:我认为就算刘邦没有逃离鸿门,项羽也不会成就霸业。他通武艺,却疏文才,情绪化的性格不成定性,目标不专一,大志难铸立,又不善于纳人良言,孤高自傲,品质有缺陷。他可以在鸿门灭了刘邦,但无法在鸿门改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如果刘邦被灭,还会有孙邦、赵邦、李邦兴起,与项羽为敌,以阻他的霸业兴成。说到底,项羽之败,不是败于刘邦,而是败于自己。刘邦仅是项羽霸业的客观阻碍,不足为畏。项羽看不清自己的性格缺点,以至主观之弊成大碍,不是历史选择了刘邦,而是项羽自弃霸业。所以说,就算刘邦可灭,最终兴成霸业的仍旧不会是项羽。中华文明自有定力而趋,风骨不会因个人而变。项羽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也与刘邦的生死没有决定性关系。这让我记起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人民书写的。

师:好一段文史大论,精彩万分,洗耳成悦论。好思想,好论道,为你鼓掌一分钟!

分析:

文史的价值在于“论”。语文课堂要挖掘文本精彩的文史价值,核心主导就是“敞开言路,以文论史,依史求道”。讨论与争论都可以激发学生关注文史,心趋史学的兴趣。语文教师不要把教学约束于听、说、读、写的技术化层面,要敢于放手,给学生搭建说史论道的平台,让学生恣意生论,无所拘束地心潜文本阅读,然后快意地论史成道。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这样“放纵”学生大论史道,是不是课堂教学会失控,难达目标,失于收获呢?不会的,在活跃的论史过程中,学生的文史思路大开,文化智慧、口才、文才一涌而出,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在史学的纵论中,收获的也是语文的修养成果。并且这种善谈能论的语文学习结果,是高层次广界域的大语文学习所得,紧扣了语文教学的主题旋律,不失规范,极有智慧。

●教学要善“积”,沉淀学生文史双修的学习习惯

案例:

师:通过学习,我们发现《鸿门宴》记录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最后的胜利成果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我刚才说是“记录”并不完全准确,其实司马迁写史书不仅仅是单纯地记录,还在于精心地描写与刻画。他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在说史的过程中刻画人物形象,描绘戏剧场面,情节有波澜,起伏扣人心。所以司马迁成了一代文史大贤。其实,如果我们能把作文的文笔和记录历史真实地结合在一起,就会渐渐养成文史双修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后世史官,也是大有可为的。

现在,我布置一篇写“新史记”的作文题目:写一篇记录历史的作文,其他无限制,唯一的要求是:像司马迁写《史记》一样写作文。当然,在动笔之前,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思路,以求“史记”的文史思维与写作方式有共享之机。

生:我想写一位抗战英雄的史记新篇。以前就想写,但是感觉无从下笔。经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以《史记》为例,以司马迁为师,经过史实调查就可以秉笔书英雄了。在作文过程中我要注意情节构思,强化细节刻画,争取把这篇作文写出“史记”的意味。

师:好主意,好选题,以《史记》为师,老师期待你的美篇佳作。

生:我想把选题定在身边小事的记录上。咱们国家放开二胎之后,妈妈生二胎的经历对我有触动,以前没有动笔去写,因为不太知道如何写,没找到主旨思路。学习了《鸿门宴》之后,让我对“二胎事”竟然有了灵感,有了把小事放置在社会大背景下去刻画、去记录,以小事搏大境的想法。司马迁把一个“酒局”写得如此精彩,我也会把家中的“二胎”小事写得生动万分。

师:你的选题回归身边小事,用家庭小事记录国运大事,是一种境界,一定会有司马迁记录“小酒局”,呈现历史大风采的收获。同样期待你的佳作。

分析:

对语文教学文史价值的挖掘,最后被教师归旨为“写”,可谓是依写涵养文史习惯的最佳路径。作文在文史背景的衬托下,不再是简单浅陋的文字堆积,而是抒发家国情怀的出口和平台,文以载道,文史双修。学生在大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以《史记》为师,从而渐渐养成修文修史的自觉习惯。这样,语文教学挖掘文史价值,促进大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宏大目标就会完美达成。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

猜你喜欢

文史司马迁项羽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