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教育影响及社会传承

2018-07-24张洋

读天下 2018年10期

摘 要:泼水节传统文化是传承傣族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节日文化是最直接、最有效、最集中展现民族文化的窗口。民族特色鲜明的泼水节,其起源、传播、发展,以及相关的节庆活动和动人传说,都包含了关于傣族人民的大量历史信息和人文信息,且泼水节全面地展现了傣族的宗教、审美、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它为我们研究傣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传承傣族民族文化的载体。

关键词:泼水节;教育影响;社会传承

一、 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起源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被佛教所吸收,按佛教的说法,泼水节又称佛诞节或浴佛节,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节日。缅甸、老挝、泰國、柬埔寨等地的泼水节起源传说均与帝释天神有关,显然起源于印度无疑。我国古代也有一个与泼水节十分类似的节日—上巳节,那是每年仲春的三月,人们成群结伴来到水滨泽畔,用清冷的河水洗去身上的积垢,希望能消灾祛病,祈求福祉,称为祓禊。金沙江河谷的傣族地方调查发现,这里的傣族还保留着许多古朴的风俗习惯与原始宗教,与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的傣族有较大的不同。他们的族源相同,在早期都受到中国原始宗教文化熏陶,且又有十分相似生活的地理环境,产生相同的神话就是自然的,自育成泼水的行为也是有可能的。而南传佛教传入云南在公园7世纪。

综上所述,中国傣族泼水节传说出现前后不一的现象正是佛教文化对中国傣族泼水节的第二次融入。

二、 泼水节的教育影响

泼水节是傣族的一项重大节日盛会,在其发展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活动,诸如表演孔雀舞,象脚鼓舞,赛龙舟,赶摆,泼水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下将泼水节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泼水节过程中,人们常常要跳孔雀舞,孔雀舞分为雄孔雀舞和小孔雀舞。雄孔雀舞需要膝部起伏较刚韧,手上动作柔韧,手上动作柔韧挺拔而舒展,小脚较有力,三道弯造型棱角较明显,动作较大很健美。放大的柔肩、拱肩、碎抖肩,加强了舞的刚韧而舒展的特点。鼓点有力、浑厚,节拍鲜明,节奏异常丰富。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人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特别是在舞蹈上细节的打磨,观察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前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的连接要自然和谐,这是空间感和节奏感的双重锻炼。同时诸如孔雀舞、象脚鼓舞等歌舞也融合现代的舞蹈形式,极大地培养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 非智力因素影响

在泼水节这种群体性活动中,艺术实际上成为一种共同的精神信仰和情感表达的手段。泼水节传统文化是加深傣族民族情感的纽带淳朴善良的傣族人民,生性活泼开朗,热情好客。人们在泼水的过程中,享受着水的洗礼和水的祝福。除了泼水,泼水节还有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丢包、赶摆、巡游、歌舞表演以及除尘清扫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为傣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人们通过共同参与节庆活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加深民族情感。

三、 泼水节的社会传承途径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陪同缅甸前总理吴努到西双版纳欢度了这一节日,周总理“泼水”事件的广泛传播加深了人们对“泼水节”的印象。“泼水节”已不再是纯粹的“民间”活动,不仅当地的傣族和其他民族喜爱这一节日,外地客人、外国朋友也都千里迢迢来参加这一节日。“泼水节”逐渐成了融民俗、艺术、体育、经贸、旅游为一体的民族盛会,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节日。西双版纳如此受到众多人的欢迎,及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很广的知名度,与其泼水节的传承有着很大的关系,除了传习馆以及学校教育的传承外,社会传承是其最重要的途径。

(一) 职能部门制定参与式的文化保护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文化部门应协同相关组织部门主动进入社区,对当地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和研究。学者专家们也应走出书斋,下到田野,深入到民族文化主体中去进行指导,并通过对其文化遗产的分析和诠释,让当地民众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要素,使其认识到本民族发展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保护意识,自觉传承本民族文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07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

(二) 与旅游业结合,适度的产业化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西双版纳的旅游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泼水节”的名声也享誉海内外。西双版纳傣族园于1999年8月建成营业,2001年10月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景区内有曼将、曼春满等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也是西双版纳州唯一集中展现傣族历史、文化、宗教、建筑、服饰、饮食的特色旅游景区。2003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报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此后,这一旅游节事活动成了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头戏。使泼水节、孔雀舞等傣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一个自由的展示空间,成为傣族人民认识、传承自身文化和外界了解傣族文化的平台,促进了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发展。同时,旅游业带来的收入还带动了当地手工业、餐饮业等副业的发展,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地区经济状况,从而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尚衍斌.泼水节溯源与传播小考叶北京[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3.

[2]李佳芸瑞.泼水节传统文化在傣族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

[3]光映炯,张晓萍.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2010,1.

作者简介:

张洋,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