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州园林代表性元素在绘画中的表现

2018-07-23吴逸霞

艺术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太湖石苏州园林表现形式

摘 要:苏州园林一直是绘画题材里一个独特的表现内容,里面所具有的代表性的太湖石更是在文人画中描绘最多的,它不仅代表了独特的人文审美意象,也代表了一种不拘于俗流之美的形象。中国人对奇石那不拘一格的形象的欣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审美,其中就有一种对打破常规和超越秩序理性的观念的一种思想。本文从园林中常见的几个代表性的元素出發简单地分析了如何从实景物象中找到自己想表达的形象研究。

关键词:苏州园林;太湖石;表现形式;创作

对于苏州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它具有标志性的,被大家所熟知的大概就是苏州的园林了。这次在苏州去了网师园、留园、狮子林和怡园,但是印象最深刻的还数留园。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由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初入留园里面有着许多的歌舞、古琴、琵琶还有昆曲评弹等表演,虽是人文表演,但是可以让人感受到古时文人在休闲时那种闲情逸致。静下来看得更多的是园中各种景色之美,有亭有水,有花有树,有石有竹。

在苏州园林里面最不缺的就是各种石头,基本上被统称为“太湖石”。在留园内最著名的要属被誉为“留园三绝”之一的“冠云峰”了,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石头是大自然的作品,无奇不有。在太湖石的审美四奇中的“瘦在淡、漏在通、透在微妙玲珑,皱在生生节奏”,每一块石都不相同,却有着一样的美。在中国人看来,对太湖石的喜欢从古至今都未曾改变,与其说是在品石,倒不如说是品人,通过石来品味人生、品味生命。中国人对奇石那不拘一格的形象的欣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审美,其中就有一种对打破常规和超越秩序理性的观念的一种思想。中国人爱石的怪、瘦、拙、顽、皱,不是爱它的表现的形式感,而是在其中寄托着自己的精神上的追求。不同的石有着不同的“美”,这个所谓的“美”却又不是常规人们认识和见到的“美”,更多地认为是一种“丑”,但是这种“丑”的形象更多的是我们认为的打破常规认为的“美”的一种美。在中国画中,“丑”石成为一种非常平常的描绘对象,有些虽在画中并不起眼,却也在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文人画兴起后,对“丑”石的描绘更是一种平常的描绘行为。在花鸟画中的石头与山水中的却又有不同,在花鸟画中石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有着野逸、长寿等寓意。正因其丑,反增其妍,这是宋代以来艺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在这里的“丑”更像一种“美”了。

苏州的园林一直都被广为称赞,除了里面每一石、每一景都精心安排和设计外,更多的是园林所承载的对人情的寄托。从一角而主广袤,由有限而至于无限,在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以小见大的智慧。在一方天地里,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亭台楼阁,水榭长廊,有着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在园中漫步,感受自然的生机,景虽少而意长,物小而韵长。在园中必然少不了有水,水更加柔,虽无形但又有形,与石的硬朗成一个对比,在整个园中之景中起到一个“虚”的作用,与实景相对。在整个园林中这种景色之间的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实从虚中转出,有着想象空灵的地方,故才有实景相称,空灵澄澈方有实在之美。在这种虚实相生的景中,放松了自己,享受了自由。

园林里面有很多的景与物都给我们创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整个园林每一处的景都是经过设计者精心的设计,在我们欣赏园中景时,通过对美的欣赏,有对美的感受,进而激发对美的表达,这对于我们学习绘画和表达很重要。在园中就有好多的地方我们可以直接入画,这也为我们学习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我们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园中有很多的景致我们都可以用来借鉴。例如,在我们画面中有栅栏的时候,可以通过添加一些韭菜兰。栅栏的硬朗与韭菜兰的阴柔形成了对比,让画面多了一些变化和更加的丰富。再有我们常常在创作中不知道如何去搭配画中之景,往往会表现得很单一,通过这次的园林之行,我们看到了实景,就更能直接和直观地感受如何去表达画面。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创作中不仅仅从书本学习古人和一些名家的技法和构图,也更应该走出去,通过直接面对面对景对物,这样我们会有更加直接客观的感受,不再完全依赖以前别人所创作的东西,我们会有自己的感受和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情感。笔者认为学习绘画就应该找准一个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

在此次出行中,还让笔者觉得获益良多的地方就是可以很直接直观地观察一些单个物体的细节部分。例如,生活在南方并不常见牡丹,但牡丹却又是中国画里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常常画牡丹更多的是看恽寿平、吴昌硕、齐白石等等一些大师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大师们通过提炼和转化的一个自己的形象表达,我们并不能从中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牡丹老的枝干和新长的嫩枝之间的细节,叶片的出枝和变化。常常所说的牡丹叶片的三叉九鼎,在没有看到真正的牡丹前总不能有所感受,这次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也解决了牡丹叶片如何去表达的很多的问题。

我们漫步在园中感受着园中美景,想象在数百年前,当古人如我们现在一样走在园中,感受着自然与生命的韵律。那种流淌在心间的美,是不是也如当初古人所感受到的一样?再看古人的画,其中所表达的景与韵仿佛离我们更近了些。

参考文献:

[1] 朱良志.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 朱良志.顽石的风流[M].北京:中华书局,2016.

作者简介:吴逸霞(1990—),女,湖北仙桃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2016级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花鸟)。

猜你喜欢

太湖石苏州园林表现形式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李卫平作品
李卫平作品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近期拍卖成交的太湖石精选
太湖石记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