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互与融合

2018-07-23罗旭君

艺术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语言特征新媒体艺术交互

罗旭君

摘 要:本文从艺语出发,对比了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语言方式,进一步阐述了新媒体艺术技艺兼容、雅俗共生、虚拟现实、我即作品、走向整合的交互语言特征。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艺语;交互;媒体;语言特征

与传统艺术语言不同,新媒体艺术语言依赖与时俱进的“新”媒介,依托影像和身体,在后现代艺术的背景下充分展现出强大的交互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技艺兼容、雅俗共生、虚拟现实、我即作品、走向整合五个方面。

1 艺语

艺语,即艺术语言,指以无声的和有声的艺术形式,以艺术符号为媒介并通过特殊的方式和手段来表现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展示艺术作品意义内涵的象征性语言。[1]

传统的艺术语言可分为六大门类,即文学语言、绘画语言、戏剧语言、音乐语言、雕塑语言、舞蹈语言。新媒体艺术作为艺术的最新门类,它的出现和发展都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中提到“媒介即是讯息”,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的影響,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2]“新媒体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其主要特征是先进的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以及视频技术创作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和行为。”[3]

2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语言

交互,作为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语言方式,允许不同的浏览形式与组合方式的出现。这种交互语言主要体现在技艺兼容、赛博空间、我即作品、走向整合四个方面。

2.1 技艺兼容

技术与艺术是新媒体艺术的永恒话题。对于今天的新媒体艺术来说,艺术和技术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融合,显示出一种互补的美感。

新媒体艺术以新技术为依托,艺术家创作的媒介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相较于传统美术,新媒体艺术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空间,尤其是在编辑、表现、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强大而不可替代的优势,使创作者将脑海中的抽象观念转变为具体的视觉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同时,技术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创作资源,直接影响和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态,使艺术创作的空间不断深化,艺术家被束缚的想象力得到彻底解放。

2.2 虚拟现实

1984年,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斯(Willian Gibson)出版小说《精神漫游者》。该书首先使用了“赛博空间”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数字化媒体时代人类的行为,虚拟性、沉浸感是赛博空间的突出特点。

自新媒体艺术诞生以来,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互一直蔓延到今天。早期新媒体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利用建模技术、空间、声音、视觉跟踪技术等综合技术,生成集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交互式虚拟环境,使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形态互为衬托、相互配合,构成不同的虚实层次、不同的空间节奏和不同的体态旋律,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不同程度的身体沉浸感。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媒体艺术创作已经不满足于电路传输结合计算机的创作思路,转向更具“智能化”“虚拟性”的领域。电子游戏、网络互动、人工智能等艺术在今日异常火爆,它们将现实与虚拟空间巧妙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想象力的沉浸空间和梦幻世界。

2.3 我即作品

媒体使用者的形象逐渐从“沙发”“土豆”变成信息的掌控者和发布者。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迎合了这样的趋势,保持创作空间的开放性,以便让观赏者深入到创作空间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意义。

在传统艺术中,创作者和观赏者是被分离的两个部分:艺术家关起门来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观众则可以在美术馆或画廊欣赏艺术家在画室完成的作品。新媒体艺术打破了这种分离性,试图将作品与观众联系在一起。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需要在观众的参与下才能完成。这些具有互动性的艺术作品,通常会根据观看者的活动表现出相应的反应。例如,索特的艺术作品《Zerseher》就利用摄像头视线跟踪的手法,用幽默的语言对偶像崇拜进行了讽刺。这件作品中,墙上挂着一幅传统名画,当欣赏者试图走近这幅画仔细欣赏时,画框里的人物就会变形,直到无法识别,而当欣赏者退回到原来的位置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时,这幅画又恢复了原貌。

2.4 走向整合

与传统艺术相比,新媒体艺术正逐步走向整合,注重合作创作和学科渗透,其体现在合作创作和学科渗透中。1960年7月,法国“视觉艺术探索小组”的小组宣言为:“为了实现表现整体环境的目的,必须对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活动有一定的制约。在我们的创作活动中,艺术家个人的努力、才能和新发现必须符合和反映小组整体的意志。”[4]这种集体合作的创作观念来源于新媒体技术型艺术创作中对艺术家提出的新要求,即艺术家必须突破个体局限性,与技术人员密切配合,才能使新媒体艺术朝着融合集体智慧、合作与协调的方向发展。

新媒体艺术的互动特性还体现在学科渗透中,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是军事与艺术学科相互渗透的典型。在当代新媒体艺术中,将学科融合得最好的要数马修·巴尼,他的医科背景让系列作品《悬丝》展现出异样的美,作品涉及电影、雕塑、Video、绘画、摄影、舞蹈、行为、化妆、表演乃至医学里的假肢、精神病理等领域,几乎包含了现代艺术中的所有表现手段。因此,最好的新媒体艺术就是学科融合艺术。

3 结语

媒体科技汇集的现象不仅仅是艺术的当代表象,成为大规模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更变成整个时代的认知方式。艺语在当代通过高科技表达出来,通过技艺兼容、虚拟现实、我即作品、走向整合,新媒体艺术语言的交互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当代数字媒体哲思与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媒体本体的关系转换正在发生,交互语言美学价值正在彰显。

参考文献:

[1] 石美珊.论艺术语言[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 马歇尔·麦克卢汉(加).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33.

[3] 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

[4]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9.

猜你喜欢

语言特征新媒体艺术交互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