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接受主体审美心理影响下的网络文学女性形象

2018-07-23惠黎平

牡丹 2018年14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主体心理

惠黎平

借助于网络这个媒介,因其写作群体、接受主体及传播途径的特殊性,网络文学所塑造的女性文学形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的不同,使得消费者感知视角下的“被消费女性”弱势地位更为凸显,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新女性”群体蹒跚前行,期待视野下的个性化女性形象异军突起,引起群体关注。

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同名小说的线上线下出版及影视剧热播,到2018年根据一系列同名小说如《南方有乔木》《一路繁花相送》《北京女子图鉴》等改编电视剧的热播,网络文学刚好在中国走过了20年的历程,日渐规范的网络文学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书写和阅读方式,还在多个方面影响或控制着人们日常的精神娱乐方式。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社会商业化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网络文学的创作主题、情境乃至人物形象都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它既包含最真诚和最纯净的情感,又不乏一些极端商业化写法,深受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的影响。

本文所指的网络接受主体,既包括网络上的读者,即上网为了学术研究、文学交流的,有一定审美基础的读者和所有上网浏览网络文本乃至网络文本改编影视剧的广大网民,也包括网络外由网络文学所带来的产业链发展笼络住的书籍读者、影视观众、玩家等。传统文学借助于“作家—出版社—读者”的单向传播途径,其接受主体往往是指接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少数派,对文学作品的传阅和解读很多时候是少数精英群体“阳春白雪”式的文化享受。不同于传统文学创作的单向性,借助于网络这个媒介,网络文学因其写作群体、接受主体及传播途径的大众性、即时性、互动性与包容性,使其文学创作深受网络文学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的影响。本文试以网络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消费者感知视角下的“被消费女性”群体

当前消费市场为主流的巨力裹挟下,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显示出明显的“消费”特征。女性的“被消费化”“被娱乐化”是一个在当今市场化、商业化、娱乐化传媒语境下发生、发展的特质和现状,这在网络文学中的体现尤为突出。

尽管网络文学中女性形象面貌不一,有温婉、贤淑的传统女性,也有热烈、绝决、不妥协甚而越轨的叛逆女性;有包容、耐挫力强的善良女性,也有心理扭曲、变态的疯狂女性;有清澈、纯净、不受世俗污染的淑女,也有媚俗、拜金的世俗女……然而在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外表下,不管是迎合也好,反抗也罢,她们的参照对象始终是男性,要么成为男性的附属,要么通过征服男性来征服世界,仍是为了迎合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大众固化的审美需求,“性感”仍是她们唯一共同的标签。她们本质上仍是中国千百年来男性话语权主导下的“物化”形象,她们被“拟物化”,她们一再被强调着“女性”这个词后面的“性”字。纵观近几年来深受广大读者及观众关注的同名小说及电视剧,从2010年的《美人心计》到2018年的《北京女子图鉴》,莫不是女主靠着男一号到男几号的爱走到最后,女主的形象都是基于消费者感知视角下的“美丽”与“性感”,是作为接受主体审美心理下“被消费”的形象而存在的。

二、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新女性”群体

20世纪初,西方女权思想经由马君武等人的译介传入中国,“男女平等”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响彻华夏。在政治与时代的双重作用下,以丁玲和杨沫等为代表的女作家所构建的文学世界中开始发出独属于女性的声音,女性通过男性导师的启蒙与引领获取进入历史的权利。然而,直到21世纪初,真实的女性境遇、真切的女性心理及真正的女性历史依然处于暗哑的情状。无论是凌力的《北方佳人》还是王安忆的《长恨歌》,女性的存在或为男性主人公的情爱陪衬,或被男权文化强势蚕食。女性的边缘位置如此固定,留给女性的似乎除了在作品中叹息感伤之外似乎别无出路。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女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女性对于自身地位的心理及社会需求也随之提升,这就要求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重新建构。对于女性或女性写作来说,历史必须重新建构,只有在重新建构的历史结构与历史意识中,女性才有可能作为主体成为历史存在。

近年来,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成潮。随着《甄嬛传》《芈月传》《楚乔传》等的热播,网络文学的故事内核开始由以爱情为主线的言情剧转变为女性的成长奋斗史,“大女主”一词不仅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也衍生出一系列“大女主”经济。2018年截止4月底,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大女主剧”高达13部,呈井喷状态,挑战男性传统的中心地位,重新建构女性自我的精神世界成为主旋律。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中国电视剧女主角的变迁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史,女性的话语权通过女性在由网络文学为载体的电视流行文化里地位得以彰显。

网络文学中对女性精神自我确立深切召唤的书写,解构了男权主宰历史的中心地位,并试图重新建构“新女性”世界,这是女性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时代性进步。

三、期待视野下的“个性化女性”形象

所谓期待视野就是读者、观众或听众在已有鉴赏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要求和审美期待。这种要求和期待在主体从事新的文艺鉴赏前构成主题的思维定势,或先解构在阅读活动中期待视野起着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從接受心理来看,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的接受更接近一种自发的愉悦追求行为。除了少数网络文学的研究者外,绝大多数的网络文学接受者都是处于闲暇的消遣状态和阅读快感的享受之中。从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的特征分析,人们可以看到其结构的多样化,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雪鬓霜鬟的老人,从知识分子到传统文盲,从失业人员到社会精英,从专业评论家到消遣消费者,从玩家到不知游戏何物者,他们的期待诉求多种多样。在网络文学中,既有“裸露自赏”挑战传统文化观念的“流氓燕”,也有“扮丑疯癫”或新奇特异引发公众关注的“网红女”,还有借助博客等网络传媒去书写人生和性灵的知名女作家或文化人,她们以现实中的鲜活的生命个体为基石,把有着自己生活、情感、想法和性格的女性形象诉诸于网络文学。读者在这里见到的,是性格各异、姿态千般、面貌纷繁的女性形象。其中既包括博客作者在文字中对女性人物的描摹,也包括通过文字所折射出来的女性写作者自身。女性形象不再充当“人类生活教科书”中的人物,不再追求千百年传统文化孕育的“标准化”的女性特征,不再仅仅以男人为中心,生活在男性的投影中。她们自我记录、自我抒发,在文字表现上更加随意,率性而为的色彩颇浓,这不仅弥补了网络小说中大量女性形象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也完善了女性精神世界书写的个性化女性形象。

网络文学中期待视野下的个性化女性形象的书写,不仅满足了接受群体不同的审美期待需求,也丰富了女性形象的书写。

总之,有什么样的作品就有什么样的读者,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作品。网络文学的产生与传播具有特殊性,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必会通过网络文学作品体现出来,也就决定了网络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新的呈现。

(广州工商学院基础教学部)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工商学院2017年度校级科研课题立项项目“新世纪中国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项目编号:KA2017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主体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心理感受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