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和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对比

2018-07-23叶成坤王光慧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颞浅夹闭术入路

华 磊,叶成坤,王光慧

(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江苏 徐州 22100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颅内血管病变。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经翼点入路是实施动脉瘤夹闭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1]。前循环动脉瘤是指来自颅内Willis环前半部的动脉瘤。颈内动脉颅内段、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均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有研究表明,用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显著。该手术方式具有快速、有效和微创等特点。本文主要对比用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和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42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将这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6例,女性15例,其年龄为38~70岁,平均年龄为(51.5±6.1)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4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1例。在分析组患者中,有男性7例,女性14例,其年龄为36~72岁,平均年龄为(53.1±6.8)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3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是:1)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CTA检查(CT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后,被确诊患有颅内前循环动脉瘤。2)患者的Hunt-Hess(手术风险分级)为Ⅰ~Ⅲ级。3)患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1)合并有大脑前动脉A2及远端动脉瘤。2)患有精神疾病。

1.3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进行治疗。手术方法是:1)协助患者取卧位,将其上半身抬高15~20°,使其头部旋转15~30°,并偏向病变对侧。2)以患者的颧弓上缘(耳屏前1 cm)为切口起点,垂直向上至颞线水平后,转向前内侧,终止于发际内(中线旁1~2 cm),做一个半圆形的手术切口。3)切开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游离其帽状腱膜、结缔组织和骨膜。4)以翼点为中心在颅骨上钻四个孔。第一个骨孔位于额骨颧突后方和翼点的前方;第二个骨孔在第一骨孔前3~4 cm,距眶缘1~ 2 cm处的额骨上;第三个骨孔位于顶骨的颞线上;第四个骨孔位于颞骨鳞部,蝶颞线之后。5)用铣刀弧形切开颅骨骨瓣,并将游离的骨瓣取下。6)切开患者的硬脑膜,解剖其脑池,充分暴露其颅内结构。7)待其瘤颈充分暴露后,夹闭其动脉瘤的瘤颈,分离并取出其动脉瘤体。8)逐层缝合患者的手术切口。对分析组患者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是:1)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其上半身抬高15~20°,使其头部旋转15~30°,并偏向病变对侧。2)以患者的额部发际边缘(距离中线3~4 cm)为切口起点,在其发际内弧形向下做一个长度为8~10 cm的手术切口。3)在切口处、于骨膜下用电刀分离患者的肌皮瓣,将其皮瓣连着局部颞肌翻向前下方,暴露其眶上缘及颞弓前部。4)采用电钻在患者的额颞后上方向额底方向进钻。5)采用铣刀沿患者的眶上缘由外向内切开其额骨,然后向上做一个半月形骨瓣并弧形剪开其硬脑膜,骨瓣大小约为4 cm × 4 cm。6)骨瓣形成后,磨除患者眶上缘内层骨质及前颅底的骨性突起,抬起其额叶释放脑脊液,降低其颅内压。7)打开患者的颈内动脉池、开视交叉池,待其瘤颈充分暴露后,夹闭其动脉瘤的瘤颈,分离并取出其动脉瘤体。8)逐层缝合患者的手术切口。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时间、骨窗的范围、骨质损伤的范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颞浅动脉损伤、颞肌萎缩、脑脊液漏与颅内感染。其中,骨窗的范围根据患者头颅CTA的检查结果进行判定。脑脊液漏与颅内感染通过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判定。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1.0软件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各项指标的比较

分析组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其手术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其骨窗的范围、骨质损伤的范围均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期间,分析组患者中,发生脑脊液漏与颅内感染的患者有1例,该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6%。对照组患者中,发生颞浅动脉损伤的患者有6例,发生颞肌萎缩的患者有4例,发生脑脊液漏与颅内感染的患者有3例,该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1.9%。分析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各项指标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各项指标的比较()

分组 例数 手术切口的长度(cm) 术中的出血量(ml) 手术的时间(min) 骨窗的范围(cm2) 骨质损伤的范围(cm2)分析组 21 10.5±1.3 83.9±10.6 63.1±9.1 1.94±0.35 0.33±0.03对照组 21 18.9±2.8 195.8±23.3 96.2±11.9 4.16±0.77 0.87±0.08 t值 12.469 12.469 10.125 12.028 28.96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适用于对鞍旁、鞍区、外侧裂及基底动脉病变的治疗,采用该术式通过切除患者的蝶骨嵴、解剖其外侧裂池及各基底脑池形成的锥形空间,充分暴露其脑底面[2]。由于暴露的颅内范围较大,在进行分离和磨除的过程中,患者易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可引发其颞肌萎缩,导致其容貌发生变化。

颞浅动脉主干位于人体耳屏前7 mm左右处。进行经翼点入路手术时,增加了患者颞浅动脉主干受损的风险。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颞浅动脉损伤的发生率为28.57%,这与既往研究中患者颞浅动脉损伤的发生率为68.90%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本次研究的病例较少有关[3-4]。

本次研究中发现,在手术中发生颞肌萎缩的患者其患侧与健侧肌肉较薄,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肌肉内陷,这可能与颞浅动脉损伤与骨质缺损的范围呈正相关。此外,实施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侧重于暴露患者的额颞叶、骨窗的范围等,这样增加了磨除其蝶骨嵴的范围,对其骨质损伤的程度较大。

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是从经翼点入路手术演变而来。实施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切口下缘位于颞浅动脉主干上方,不会对颞浅动脉造成损伤,故分析组患者未发生颞浅动脉损伤[5]。马世杰等[6]的研究表明,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具有较高安全性。这与本次研究的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与采用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相比,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颞浅夹闭术入路
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2例外伤性假性颞浅动脉瘤
基层医院颅脑外伤扩大翼点入路颞浅动脉保护的体会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行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术后康复的影响研究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
颅内动脉瘤施行早期动脉瘤夹闭术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