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

2018-07-22杨晓阳

青年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应对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杨晓阳

摘 要:随着当今时代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信息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和多元,对各种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对当今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处于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对

一、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群体遵循人类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并通过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某些社会群体或个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使得、他们达到特定社会或者是特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的社会活动。”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在校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并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政治观点、坚定政治立场,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和社会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为起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基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见解的人,具有创造潜力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给与受教育者人性的关怀、尊重和民主的交流、谈话,并为学生的创新性发展提供物质上和机制上的保证。

二、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根据心理学知识和原理,采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对受教育对象施加某种作用和影响,帮助对象减少心理冲突、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的一种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9)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7)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补性

(一)教育目标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其潜能,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从目前状况来看,一些高职学生只关注学习和社会规律,对自我、本我和超我缺乏明确认识,导致在大学生活乃至毕业之后的工作岗位上心理不健康或人格不健全,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国家关系上出现众多问题。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与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相违背,因此,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和加深学生的人本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和社会意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生存,保持积极向上心态,教育学生自信、自强和自我悦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从教育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致并且互相补充的,都是为了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和成才。

(二)教育内容的互补

两者都属于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更加侧重于思想层面,关注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心理层面,核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两者的教育内容存在共性,并且相互贯通和互补。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属于人的意识范畴,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两者既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困惑和思想问题往往相互纠结、互相联系。心理问题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因此,有效解决有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要从该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三个方面入手。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受本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控制的,积极健康心理状态的塑造必须以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基础。相反,心理健康的缺失也必然将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拥有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前提。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要两者相结合,以两者为基本手段,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让学生不仅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也要能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

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避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局限于“知识讲座”的现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建立崭新的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整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要求策略性较强,需要讲究工作艺术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国家、民族培养接班人的崇高历史使命,负责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经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较清晰的发展模式和较完整的系统框架。相比之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为稚嫩,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把握好学科体系的特征前提下,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方法,用于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法中的精华部分。

人们在面对教育内容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人类的情感倾向参与了这个选择过程。人是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心理学教育在实施过程应该注重情感的内容,关注情感教育法的运用,关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前的情感沟通,受教育者得到尊重,有利于充分激发其主观情感中教育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人与人之间都有自己的关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内容和情感认识,通过表情、动作、语言和行为等途径实现相互感染、相互激发、相互交流、相互冲突碰撞,最终实现二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感。所以,调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因素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工作者与学生之前的有效交流、互动和沟通。情感因素不仅是指辅导员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也指辅导员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倾注。辅导员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自信,会对自己的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着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辅導员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信任,对学生的每个进步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和支持,无形中提高了辅导员的威望和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

第一,实施情、知、行、意和谐统一策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践行积极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爱国思想。心理学知识认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其各个要素的发展方向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情、知、行意四者的全面协调发展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顺利实现。

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关爱的情感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时对学生施加教育,学生的接受效果最好,教育效果也最佳。要想在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辅导员必须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能力,要真正从内心关注、关心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运用关爱的力量。

第三,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勇于承担各种社会角色,帮助其树立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个体处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氛围之中,承担并且履行着某种特定的社会角色。由于每个人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个体所具有的道德要求也不同。社会角色改变,道德标准也产生相应的变化。

第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将某种思想意识、道德要求简单地灌输至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培养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主观能动性是指在实践中认识客观规律,并根据客观规律自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事物发展的能力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构建的实践反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1,(9):6-9.

[2]谢晓娟,李文苓.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变迁与新的历史使命[J].教学与研究,2010,(5):74-80.

[3]张晓波.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6):88-90.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张瑶,史光磊.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07-11.

[6]应金萍,徐竞,庄朝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J].职教论坛, 2010,(15):67-73.

[7]裴学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成长路径与建构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07-110。

[8]文竹,李力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82-84.

猜你喜欢

应对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