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地方戏·民间艺术资料汇编(二)

2018-07-21赵斐余从

戏友 2018年5期
关键词:永济

赵斐 余从

第二部分李星五同志的笔录

1.明代,以河中府隶平阳改为蒲州司治蒲州,当时全国三十三处商业大都市,北方只占四分之一,但蒲州即其一也;同时与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合称为全国六大盐市。当时蒲州商贾云集,盐商操纵经济大权,供养伶人以媚官贵。在官贵豪商贪求娱乐之下,蒲州遂成为声伎、优伶丛集之所。

2.山西乐户:明代永乐帝将山陕两省人民,凡在建文末不服其篡位者,悉迁蒲州等地,编为乐户(所谓“山西乐户”蒲为基地),习贱业,世世子孙不得与民齐齿。直至清雍正间虽令其改业归良,但惜他们已经相沿而成习矣。又据《蒲州志》载:“山西旧多‘角妓’,诸郡有之,称为‘乐户’。蒲当明时,乐户并聚,居东门外关厢间,州首行春,则浓妆骑马以供役;其缙绅与客宴饮,则召之佐酒。至清康熙时犹然。腊月十五后,乐户一人装为春官,从以吏役,先一日县官勾集里中之‘社火’,杂以优人小伎,伎名‘毛女’,鼓乐导前,春牛居后,官僚与从,盛服诣东郊迎春。雍正禁革。”

3.清初蒲州改称蒲州府。蒲戏在盛行中,逐渐有雅俗之分,亦即所谓南路与西路之分。属蒲州府者为南路,向河南地界发展;属平阳府者为西路,向陕西地界发展。南路儒雅多文戏,西路粗俗多武戏;南路注重“情节”,西路注重“火炮”(热闹之意);南路讲究白口有力,西路讲究唱词有力。

5.从演出方面说:颇含有昆腔之遗韵而用梆子演唱,但有时如:《古城会》《芦花荡》《蜡庙》等,艺人所谓“哼渣子”者,即是昆曲之原调也。

6.夏县曹张镇舞台题壁有:在光绪十四年七月十二日,江南鸿昇班来曹张演戏的记载,十五年又来过一次。演出节目计有:《英雄义》《烧绵山》《金钱豹》《火焰山》《八达岭》《吕家店》《寿星桥》《铁钉床》《采石矶》《山门》《渡海》《仙园》《下河南》等。

7.清末民初,渔鼓戏、罗罗腔、梆梆卷(即弦子腔,在潞安府称黎城落子)、眉户戏,在不断地活动中,对蒲剧某些程度的改进上,感染殊深。

8.伶人舞台题壁:

①夏县曹张镇戏台题壁:“同治皇上整十年,曹张有个‘如意班’,初回来到会馆里,黑〔哩〕剧麦(ㄇ一ㄝ,明也)剧唱三天。《天水郡》《全家福》《困雪山》《绞绡帕》《打鬼》《四方子》。剃(第)三天,‘工(供)盏戏’(献神),《广花山》《山前》。前半上(晌)

4.南路戏的二十八本中,有上、中、下八本之分,上八本为:《意中缘》《盘陀山》《十五贯》《麟骨床》《瑞罗帐》《乾坤鞘》《红梅阁》《火攻计》。中八本为:《阴阳树》《炮烙柱》《和氏璧》《摘星楼》《春秋配》《龙凤配》《渔家乐》《梵王宫》。下八本为:《无影簪》《火焰驹》《日月图》《富贵图》《梅绛雪》《忠义侠》《狐狸缘》《黄鹤楼》。《其林(麒麟)山》唱了一本,后半上(晌)以(一)共唱三连(即三回)。剃(第)四天安神戏,又带加官,《补油锅》《青纱帐》《北天门》。”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又有《大赐福》《审刺客》《二度梅》《清河桥》《雅观楼》的记载。

②安邑李村戏台题壁:“《灵隐寺》《乾坤鞘》《破双腊》《取昆阳》《送灯》。”又诗一首:“江湖朋友有万千,英雄不过二十年。过了四十往后看,大增(睁)两眼哭黄天。”

③曲沃东宁村关公庙戏台墙诗:“题(提)起散班笑满面,喜的喜来烦的烦。手中有钱回家转,无有盘费受熬煎,少年世间净打混,迷心迷窍马难拴。洋烟赌博莫侵染,趁早收心落银钱。世人不听我相劝,事到临头后悔难。”

④河津南原村戏台墙诗:(民国三年题)“此地彦家真可恶,气得叫人无如何:为弟从前经见过,梨园弟兄小心着!”(按:“彦家”二字,即蒲剧艺人称“凉光”之意,亦即鄙视“外行”之语)我自小生在这个村子里,当时虽只五六岁,但对这段事情尚能记得。是这样,我村有个王教师,手下颇多拳棍之徒。写就任祥娃(老十三红)的戏,听说要走他处,不来我村,王教师就率徒去抢,强逼而来。艺人心中不平,临走留诗一首。

⑤又南原村戏台墙诗:“民国十三年,唱戏不掏钱,吃的水(黍)面馍,回家莫盘缠。”

9.蒲州三义园及中、北路梆子:

张焕同志说:“我小时,河北梆子、蒲州梆子,肯来中路,一说来了戏啦,就是从外头来的。”又说:“中路戏南路人特别多,怕是招收中路娃娃,下到蒲州打出来的?”

任秀峰先生说:“中路戏、北路戏,常听老师傅们说是由蒲州师傅传授过来的。我还很清楚记得,民国十年前,一说打娃娃成科班,就得请南路师傅,买南路娃娃,一买几十个,因为南路娃娃字音正。甚至有钱少爷,一承起班就派人到南路偷(暗买)把式,这是常事。”

贾英同志说:“直到民国十七年,祁太财东才自己来搞,和南路断绝了来往,但间或也用些南路老师傅。”

易风同志说:“我的师傅席中科,马鞭子耍得出奇,称鞭子红,肚子里戏很宽(多),就是蒲州人。就连郭兰英的老师九二师傅,还有一声雷等人,直到今天还在太原,他也是蒲州人。”

赵步乔先生说:“我的四弦师傅都是蒲州人,像商宝亮师傅,文武全才,肚子里足有三百本戏。在寿阳,在和顺,在辽州,在陕西,打过六个娃娃班,都很像样子。聚了个老婆是祁县人。还有克印师傅……”

丁果仙先生说:“说起南路师傅,可多得很,王明亮(流落忻州)、三盏灯(姓王,流落太谷)、姚玉禄(二花)、一千红(王喜云)、风页子……”

贾英说:“老十三旦(侯俊山)与七百生跑过平地泉一带,还来过忻州演戏;还有一件,就是道光末年‘蒲州三义园’,整个一个班子卖给太原了,把式可多得很,后流落分散于中路北路者,都不少。咱们以前常听说的三儿生、老七百生、老太平、三盏灯,都是这个班子里出来的。三盏灯接着办了个‘新三义班’,大大招收了一批蒲州娃娃,使山西戏剧空前发展起来。”

丁果仙先生说:“以后有这样的传说:前边走的三盏灯,后面来了一阵风,一阵风吹灭三盏灯,方才显出满天星,满天星压不住月亮生,云遮月一来罩天空,紧接天明亮,红光就地升。”

10.据韩阳镇合文庙(三圣帝君庙)捐资姓氏碑所载,当时捐资者除有少数商号外,剧班最多。最著名的有:元盛班、吉庆班、如意班、宝和班、锦霓园、义盛班、鸣庆班、梨园班、尚黎班、同庆班、同盛班(另外有太平社,是否戏班待考)。艺人著名者有:华州红、任尔红、张闷呆、毛(帽)疙瘩、王玉柱、丁丑、卫四州、黄管子、豹子红、晋四丑、张新春、王女、胡元元(是否为老元元红待考)、裴猪娃、赵猪娃(此二人中是否有一人即所谓猪娃子),存兒、尚保亮、贺两省、董花狗、王太平、陈小黑、王改名等。

11.创建合文庙之剧班与剧人:

剧班:忠盛班、昇泰班、炳盛班、茂盛班。

募化人:王根(班主非演员)、祁彦子(募化365千文,自捐124千文)、荆法德(□合红生)、姚两省(非名演员之两省)

12.创建元宗关帝财神庙记:

“尝思人赖神以护佑,神借人以成功,吾人尊□孟,法叔□,演古讽今者,说不欲神灵庇护,而乏致祭之所哉!是以同发善念,意欲兴工,今于蒲南韩阳镇,创建元宗关帝财神圣庙三间,账房三间,市房数间,于光绪七年鸠工,至十三年告竣,设立梨园会馆,每遇秋冬朔以为祀神之所。特当日工程浩大,独力难支。商我同人,极力筹划,无奈奔驰千里,募化四方。幸遇乐施君子,各探囊底之余,以助成功。告竣之后,谨将募名勒诸贞氓永垂不朽尔。”

13.横碑前半段意同前文,兹择录其后段:

……今将规矩开后:

祀神大典,道在悠远。值神寿日,轮流奉献。首事人等,列为八班。每班首人,举为值年。一年一轮,不准紊乱,后入会者,不得贸然。俟会有缺,方准入班。摊银二两,作为香银(疑为钱字之误)。异日出会,银不许还。恪遵恪守,勿侵勿断。勒之金石,垂之久远。

14.头班:师双喜 杨春风 景锁柱 杨金郎李在河 姚义明 杨别娃 祁兴全 孙秀文(武生)余新盛 刘福寿(以上三人系立碑后入刻名者)

二班:董花狗 武和气 姚天义 王闷福清林 王修家 赵三保 赵考考(原文作者) 王玉祥

三班:赵泰昌 李根朝 任进科 王春茂 王点奎 曹福山 樊义顺(姓名被圈抹者疑系开除会籍)

四班:杜立冬 张成存 鲁起义 任天保李天彦 张文登 尚国朝 杨三合 石永兴 梁弍茂 武如意 曹福德(此二人亦系后加入者)

五班:贾双来 姚两省 王点熬(鳌字之误)吴科娃 王家义 姚根道 杨奎奎 荆法德

大约当时只此五班,六七八班迄未成立,五班轮流主献神之事。

15.艺人调查:

丁老五,乳名喜娃,安邑袁王庄人。

李新月,李秀珊之父,即十三旦,夏县人。

帽疙瘩,姓屈,永济人。

李金成(大净),乳名成娃,绰号一声雷,运城人。

张成家(大净),运城张家巷人,曾在永庆宫为道士。

史长生(二花),乳名红娃,洪洞人。

假玉柱,即李蛋儿,赵城人。

王存才,永济新店人。

程云庆(丑),荣河人。

杜三喜(丑),临汾杜村人。

锁儿,即大头丑,曲沃安曲人。

李小秃,李有福之父,拾皇印最拿手。

老发财(丑),赵城人。

王来来,韩城人,绰号三盏灯,所领戏班为坤梨园。该班著名脚色有:石八牛、元元生、张耸山(蒲州红)、姚永祥、老十二红(常均都之祖父)、小十二红(盛儿)。

与郭宝臣在京之演员:

老元儿红。

白廷选(武旦)(朋红),原籍潼关,寄籍安邑。

两省。

张生明。

许登元(老旦),安邑东刘村。

李跟管。

刘茂奎(丑),永济人。

杨老六(红生)。

全掌娃(小旦),即斗娃。

李福兴(青衣),绛州。

陈小黑(大净),绛州。

任秉衡,一名金祥,乳名祥娃,永济人。

憨有言,乳名随娃,安邑寺北人,即著名之寺北丑。

卫四州,汾城南贾村人。

王青云(老生),闻喜人,外号一眼窠。(现在为姚虎山之师)

赵友琴(老生),曲沃曲村人。

捞鱼鹳(青衣),姓王,永济夏阳人。

十二红,即杜盛儿,永济人,(即杜福盛红生)

十七生,姓董,灵宝人。

老元元红,猗氏马营人,带郭宝臣进京,聚〔娶〕祁县妻,生子名祁县子。

开心(青衣),绛州人。

木蛋子,闻喜人,叫纪子红的徒弟。

石八牛(正生),宏生之师(石八牛,滚蛋子,气死六六赛彦子。)

李崇娃(旦),运城城内人。

郭石奎(正旦),永济人,绰号一千三。

柴世彦(青衣),吴家庄人,能演南二十四本。

冯安荣,(即安娃)绛州人。

小和尚,(即家月亭)原籍河南,招赘于绛州。

周桂元,安邑周家庄人。

宋福林,运城人。

贾悦发,解县。

姚恒春,永济。

胡长海,即鏖糟,夏县人。

段小红(小旦),临汾人。筱月来之兄。

辛跟儿(红生),赵城孙堡人。

冯三狗(旦),永济沟西村人。

老十二红,常均都之祖父。

舒从寿,洪洞辛村,乳名金儿,舒明贵之叔。

跟青,永济人,原籍山东。

任福旺,乳名旺儿,永济人。

黄管子(大净),安邑人,与彦子红同时,民国九年卒,年八十八岁。

郑兆银(二净),永济常王村人。

任金柱(二净),新绛人。

彭福奎,原籍稷山,后承继汾城尉村□姓。

许多义,河南灵宝。

景恒春,洪洞董堡人。

郧三吉,河南卢氏县人,或称:“烟叶旦”“白菜心”,乳名盛儿,承过吉盛班,花旦、武旦、青衣戏均出名。

董银午(小生),永济人。

老闷呆(二净),姓张,永济张家桥人。

袁金奎(武旦),(金存)万泉范村人。

王跟堂(小旦),原籍山东。

毕业生(小旦),临晋贾马口人,乳名七娃。

丁丑,河津,彦子红之徒弟。《出堂邑》《对菱花》《宁武关》《淮头关》最为拿手。

八百旦(小旦),丁未 绛州。

拼命红,即王根来,猗氏牛杜镇人,绰号棉花疙瘩,棉花籽乃其兄也。

麻子红,即沈云林,运城人。

满娃,董德源,解州董家庄人。

唐儿红李燕棠,原籍陕西临潼,唱调用尖音挂带,《未央宫》《斩子》为其拿手戏。

张生明、钟三,灵宝人,绰号蒲州红,随郭宝臣进京。

乔薛红(红生),乳名小娃,河津人,靴工好(甩梢),《煤山》《临潼山》最拿手。

黄三,陕西泾阳人。

银玉子(红生),安邑人。

才子红(红生),永济柴庄人。其父名信红。

祁彦元,永济韩阳镇祁家巷人。

老米(红生),河津米家湾,拿手戏为《上天台》《兴隆寺》《回宫》《坐曹府》。

王女子,曲沃人,翎子戏最出名。

盖子,即李跟管,安邑盖村人。

姚心正,解县人,曾在万寿宫为道士。

三蛮(青衣)。

富贵(青衣)。

贴娃(小旦)。

黄鸿才(红生),万泉南和村人,黄正卿之父,其弟亚海子,亦善于唱翎子戏。

卖牌,姓王,永济尚王村人,武行翻马鞍连镫。

李三福(小旦),夏县人。

小九娃,即陈九娃,虞乡人。

张祯祥(小生),解县,系黄管子之徒弟。

丁福海,其父丁丑儿,河津人。

唐虎臣,山东济南。

小一春(武生),河间府人。

白菜心,吉盛班。

云盛源班(杨老六)。

岳云升班,安邑(八条棍)。

汾城张继娃的德兴班,人称白实班。

福盛班,汾城李有福(小旦)成立。

荣河潘家班。

康东洋班(汾城马村人)

仝氏班,安邑仝武德(偷盐致富)成立。

坤梨园,三盏灯戏班。

16.舞台题壁:(杨老六口述)

光绪登基二九春,来了一班好合吻。人手好,箱子新,西南两路不让人。成班的人儿本姓陈,写头家住刘家村。二人交好学尧舜,比就桃园三圣人。梨园事业是根本,只准赚钱不亏人。柱柱唱戏拿的稳,月亮红火到如今。小娃唱武万管文,六鸽唱戏勾人魂。羊娃的丑角真黄琴。小盛子搜杯赛呆闷,有儿唱戏不服人。一班合吻且莫论,再说写字的是陕西人。家住同州平原郡,东北乡里有家门。姓韩名尚字景玉,九月十三到樊村。虽然没把秀才进,梨园子弟观学问。

王存才的拿手戏:

《虹霓关》之变脸,《阴魂阵》之流泪,《斩窦娥》之鼻涕,《忠孝图》之手上出血。而跪地筋斗(原跪地上,遭踢一脚,斜身一翻,恰成半圆形,凌空而过,仍跪于地上)尤为绝技。《活捉》甩发,跑场,背文远,《富贵图》之缝衣,《黄逼宫》的左抢背,《对银环》之七窍流血等彩均绝技。其跷工,现存的小翠花,以前之崔灵芝、十三旦、路三空,到岁便不敢用跷的荀慧生均不及之。嗓音不美妙,扮像欠佳,行头尤其不讲究。

17.梅九存稿:

秦腔有二派:渭河以南尤著名者,曰渭南,曰盩厔,曰醴泉,渭河以北曰大荔,大荔腔亦名同州腔。有平侧两调,平调不能上,侧不能平,此其大较也。

梆子腔起于明季,在元曲盛行之后,……山西人就元戏改为高腔,仍命名曰“杂戏”,不用丝弦箫管,只用锣鼓喇叭(亦名唢呐),唱分平上去入四调;喜平,怒上,哀去,乐入。清初所演梆子戏,以“崇祯上煤山”为殿。间亦演“陈圆圆”及吴三桂借鞑兵事。

宣统辛亥年北京老顾曲家选举剧界大杰,梆子腔当选者二人,一为郭宝臣,一为侯俊山。南路梆子重做派,而唱做次之,多由昆曲转变,间存昆腔旧词。西路重唱白,而做派次之。

18.张小衡在民初与郭宝臣相遇于西安,时郭年已六旬矣。相随看木匠红得儿之《刘备招亲》,和麻子红之《折命书》,均叹其功未纯熟,且体会剧情不够。问以故,答曰:刘备举臂握拳,伸两大拇指,笑赞公主美貌;而不双手将须自视而咨嗟,表情不能适合当日情形。伍员上马一足支立,手执马鞭绕身首两匝而身屹立不动。

郭宝臣能饰丑角,其演《三搜府》,出场坐轿,正步而前,观众感以为非,以不跛行而前也,及下轿乃跛行,众乃叹服。其体会剧情之深刻多如此。

19.祁彦子蒲县韩阳镇祁家巷人,为一不第秀才,乐与文人交游,又善治小儿病。在清光绪七年至十三年募化修建一三圣帝君(玄宗、关羽、财神)庙,于韩阳镇成立梨园公会(一般人称合吻庙)。

20.孙广盛之师为马长海(二净),先与张祯祥之小生,有名赖子者,在蒲剧中声誉最著。

崔灵芝为继侯俊山而起之名旦,所唱为蒲调京梆子。

白蛋不唱三关(《高平关》《宁武关》《淮头关》),盖此三戏为乔谢红之拿手戏,自以为不如也。

蒲县梆子改调为商调,才是真正“京梆子”。(以别于以往的大京腔)

寺北丑毛随儿,曾从郭宝臣学《三搜府》。

小衡谈:郭宝臣自京师归里后,看白菜心(盛儿)演戏,极为称赞,甚悔伊在京组织三庆时,未能网罗得此人才也。

21.耍纱帽翅:

关于耍纱帽翅,在蒲剧老艺人里以前只是演《十道本》《斩子》时,上场时或举场时用之,但亦只是两翅上下甩。后来曹福海演《调寇》,唱到“慢步提衣下金殿”表演下殿动作时,头身稍斜,右翅动,左翅不动。自阎逢春起,上下闪,左右闪,左动右不动,右动左不动,极尽其技之妙。继起者有张庆奎、张盛义、孙伯文,现耍纱帽翅的技术正在发展中,惟不能结合剧情,人们只当作玩艺儿看,此亦当纠正者。

翎子戏:

以前蒲剧名小生王女子(曲沃人)演《凤仪亭》甩翎子最精稳,据说能以翎子扫灯花(以前戏台点煤油灯),他传给两个徒弟黄鸿才与舒从寿。鸿才传给他弟亚瞎子。亚瞎子又传给俊美(闺女子)。从寿传给他侄儿鸣贵,原云龙又从鸣贵学。从技巧说,一辈不如一辈。

22.蒲剧老艺人现健在者:

阎金环(红生),安邑,阎逢春之父,现住运城。

韩得山(老旦),猗氏,蒲剧实验剧院演员。

晋南丑(丑),河南偃师,寄居虞乡,虹光剧团演员。

冯三狗(小旦),永济沟西村,在家务农。

李三福(小旦),夏县,在家。

王青云(老生),闻喜,在家。

杨登云(二净),芮城,有时短期搭班出演。

李有福(青衣),汾城,现在光明剧团。

王丙申(小生),稷山,现在大宁剧团。

王存才(小旦),永济,晋南剧院演员。

此外尚有贾悦发(小生)、袁清瑜(红生,稷山人)、王兰芳(青衣,乳名南娃,芮城人),均系五十余岁之老艺人。

23.蒲剧音乐沿革:

最先蒲剧音乐有四音子、三股弦(弦索)、二股弦、胡箶,共称十一股弦,随调高低,唱什么调,拧什么弦。自一盘鱼将戏丢在中路,从此晋中成戏班者,接受此种文场音乐,旋去四音子,加月琴。继蒲剧音乐,只采用胡箶,二股弦,后来加笛,吹笛者坐于以前三股弦的位置,所以至今称笛为三股弦。以讫于解放前仍如此。解放后,加三弦,又去二股弦,加嗡子,亦有嗡子、二股弦并用者,亦有不用嗡子或二股弦而用两把胡箶者(此种情况极少)。全国会演以后,更有加笙管者。

24.蒲剧武戏的兴起:

民国初年,杨老六(登云)所领之云升班,在西安与刘奎官、魏盛奎等所领之皮簧班在山西会馆合演,历时达一年余,从后黄教师学得不少武戏,如《郑州庙》《四杰村》《赵家楼》《鸳鸯楼》《双打虎》《九龙杯》《蜡庙》《通天犀》等。(民国二十年以后,云升班第三次到西安,筱月来始从王宝来学关公戏)其后这些剧目在豫西、晋南演出,颇得群众欢迎。其他戏班亦多效尤,因之,蒲剧武戏较前益为进步。

又董银午在西安时,亦学得几出关公戏,惟做工不及筱月来细致。

又已故艺人柳寿全(夏县人)亦能演几出关公戏。

25.眉户录谱之调名:

大调:背弓、长城、老龙哭海、落〔罗〕江怨、慢符、五更、十字段、两头慢、两头紧、春调、编〔边〕关、

小调:金钱、一串铃、琵琶调。

未录谱者:黄龙滚、义子、四平、琵琶、蛾儿打架、高调、道花调、掐谷穗(过板曲牌)道情。

晋南眉户剧目:

《千万金》《阴阳扇》《破华山》《孝廉报》《白玉兔》《狐狸缘》《如意壶》《三进士》《铁角坟》《反大同》(李通反大同、走雪山本戏)《飞云剑》(比干割心)《万寿图》(刘海戏金蝉〔蟾〕)《泰山图》《双金镯》《荆紫关》《慈云庵》《水晶带》《珊瑚坠》《曲江池》(刺目本戏)《大观灯》《打灶》《落碗计》《牧羊卷》《阴阳树》《伯牙摔琴》《卖水》《梅降雪》《审苏三》《金瓶梅》《吃面》《争夫》《重台》《二姑娘害病》《烧头》《亲家母打架》《走南阳》《小放牛》《月明楼》《阎王乐》《花亭会》《送女》《双官诰》《秃子尿床》《芦花》《打樱桃》《隔门贤》《探情郎》《安安送米》《百宝箱》《烧窑》《皇姑出家》《渡林英》《香山寺》《周仁回府》《百戏图》《卖布》《退兵》《斩黄袍》《醉写》《戏叔》《秦雪梅吊孝》《火焰驹》《槐荫树》《连环计》《赔情》《五丈原》《小两口打架》《藏舟》《戏凤》《研磨》《吸洋烟》《老换少》《四岔》《四劝》《桑园会》《兰桥会》《借米》《盘店》《卖庙〔苗〕郎》《打母》《八仙庆寿》《天水关》《韩湘子》《拜寿》《教子》

26.洪洞孔寨柏庄道情剧目:

《三世修》《蝴蝶梦》《龙虎山》(韩湘子出家·送茶一幕最佳)《石花镜》(韩湘子为婶娘拜寿,与石镜花合为连二本)《断乌盆》《双锯钉》《荆紫关》(连三本)《三英卷》(继母虐待前子故事)《打灶君》《小姑贤》《天仙配》《四大贤》(富贵荣)《眼前报》(忤逆不孝)《得黄金》(郭巨埋儿)

27.晋南锣鼓杂戏剧目:

安邑寺北村:《大闹天空》《无底洞》《取东川》《临潼山》《火攻计》《赚金华》《仁贵征东》《大战昆阳》《薛昆上坟》《三打祝家庄》《破蚩尤》《走骨菡》

荣河:《百草图》(大兴村)《蛟龙驹》《惠风扇》《白阳河》(以上孙吉村)《龙凤灯》《黑水河》《蜜蜂计》《下西川》《出岐山》《三战》《人之初》(以上王午庄)

杂戏中唢呐叫乐户,所吹曲牌统名为杂曲牌,或于战杀调、摆文调外,概以杂曲牌名王。唱(亦即

是念或吟)用海底调,乐户(哀情用)。拉场人可以代中军及家院脚色。

28.新绛县的“十贤乐”:

“十贤乐”一名“十不闲”,是新绛第二区阳王镇所属万安、杜庄村的一种民间歌舞。在万安村西约四五里地,有一天地庙,为附近三十六个村庄奉供之庙神。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初九两日为祀神节日。三十六村,每六村划为一组,每组六年才逢着祭神一次。在祭神节日,别村都闹些锣鼓旗伞一类,万安、杜庄则另了“十不闲”的玩艺儿。

“十不闲”以男人扮女,匏、土、草、木、石、金、丝、竹八样乐器,各执一件,分列两排。以二人扮作男童,手执奉板(宽二寸长二尺五寸)拍着全身以凑节拍,装女的亦敲打舞蹈着并夹以歌唱。

另外,有四个大鼓分列于场的四角,四个勾锣,四个铙钹分列于大鼓两侧,大锣八面分布于鼓与鼓之间,每间二面大锣。这样来一段锣鼓,闹一段雅乐或歌舞。

29.浮山县的罗罗腔:

罗罗腔抗战以前在浮山各乡村普遍流行。人们叫它为四句秧歌,因为唱词固定为四句一排,不足以表达词意时,接着再来一个四句一排。所用音乐有两种:(一)专用打击乐器伴奏,与祁太秧歌相似;(二)除用打击乐器鼓板、锣、钹、小锣之外,另加唢呐(小的),梅笛、碰钟、单云锣伴奏,他们叫做“加吹歌”。但唱词一样,都可以化装,舞台演奏。

开场先唱一段南罗罗,或北罗罗,然后出场演唱,有时夹以介板或滚板(哭诉时用)。

剧目据初步调查有《炎驹》《拐银匠》《拐瞎子》《拐花包》《打碗计》《打蛮船》《奇姻缘》《杀狗记》《黑云寺》《刘方孝母》《鲁达割肉》《大名府》《双拜寿》《连襟换妻》《卖皮娃》《摸牌》《双锁柜》《捉狗娃》等。

浮山之罗罗腔,西门外鼓手能吹。(洪洞临汾鼓手面不能吹了。)

30.赵城黑丝弦:

赵城杨福荣,乳名黑丝,吹鼓手出身,于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七年曾组织戏班前后十年,班内演员多名角,青衣冯安荣、宋友梅(尧庙红),花旦孙广盛、王存才、冯三狗,须生景恒春,二净郑兆银、兆喜兄弟,小生曹福海等均先后搭过他的班。

席留根云:“中路梆子自宁二少爷起开始组织戏班。”又云:“蒲伶一盘鱼(后以捞鱼鹳得名)以在晋北梆子演唱坏了嗓子,到晋中降低一调,另创新声,新晋剧腔调有相当关系。”

31.霍州有一名丑叫三牛,动弹戏、文戏俱佳。

牛席娃娃班系马小黑成班。

襄陵李福荣一生以成班为业,所领福盛班前后共打过三个娃娃班。席留根(大黑)任合心(丑)刘满囤(老生)即系最后一班娃娃之杰出者。

王永祥,永济匼河村人。小旦,人呼为盖蒲州。

荆玉合,永济韩阳镇人,现年八十余,为蒲州著名大黑,又兼二黑戏。《苟家滩·观兵书》饰王彦章(耍蛤蟆技术最好)。《大报仇》饰黄忠最有名。今蒲剧艺人饰王彦章耍蛤蟆者尚有杨李敬其人。

32.赛赛:

赛赛亦简称赛,是乐户行男女合演的一种戏剧形式。盛行于雁北山阴、朔县一带。所演剧目多为迷信神怪和淫荡一类,于献神还愿时举行之。最奇怪的演神怪戏至中场,饰神怪者跑下舞台,后有一饰降妖者追赶,在街巷转遛一遭,仍返上舞台,结束故事。此种剧在民国十年前尚有演之者。

据久客四川宜宾、重庆一带之晋籍商人谈:彼处亦有此种戏剧形式,用以演“目莲戏”。

33.晋中秧歌:

晋中秧歌大致可分三类:

(一)太原秧歌盛行于太原县所属村庄,以打击乐器为主,有鼓板、木梆子、大锣、小锣、大镲、小镲(与晋中梆子之武场相似),惟无文场,唱时只用梆子以接节拍。每一段或一节唱到末后一句,全场帮腔。(与四川高腔相类似)民国十五年左右尚有演之者,今已绝响。所演剧目如《杀狗》《翠屏山》等与大戏略同,惟不演盔甲蟒袍戏。

猜你喜欢

永济
山西“永济好面”成功入选《乡村振兴品牌强农》巡展活动
山西永济:9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正式投产
董旭光永济调研农牧产业项目
“拓墨流韵·精品石刻拓片展”亮相永济
永济市蒲剧传承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刘永济致胡元一封佚函考论
刘永济:人生归有道,此外更何求
唐代诗人之“永济现象”
卫运河
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