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激发脱贫“原动力”

2018-07-20曹皓

广西教育·D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原动力贫困户村民

曹皓

来宾市忻城县六纳村是国家认定的贫困村,精准识别户共508户2 165人,68分以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70户600人,贫困发生率为27.7%,贫困原因主要表现为资源匮乏、基础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

笔者于2015年10月驻六纳村开展扶贫工作,驻村后发现,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村里流传着“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顺口溜,“精神贫困”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本职工作出发,发挥身处教育系统的优势,从抓教育、抓培训、抓扶志三个方面入手,致力于从思想源头上斩断“穷根”,探索教育精准扶贫新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抓教育,激发脱贫积极性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决定从完善硬件设施和提高学生软实力两方面发力,让家庭贫困学生接受更多优质教育,提振精神面貌,进而激发全村群众脱贫的积极性。

一是完善硬件设施建设。针对村里学校活动场所破旧、环境差等情况,笔者争取到30万元资金,分别用于翻修学校的灯光球场,修建学生食堂,改善学生生活、活动场所。针对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笔者联系了来宾市爱心团队,该团队为村里的学校捐赠了一批现代化教学设备,并配备兼职教师开设在线互联网课程,打造新媒体课堂,让村里娃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二是加强软实力建设。笔者联系在校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进村入校开设舞蹈、唱歌、手工艺等类别的兴趣课,增加课堂趣味性,扩展学生知识;跟爱心团队合作,举办“大学生暑期陪伴营”活动,让大学生志愿者与村里的学生同吃同住,开展一系列趣味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笔者还联系开展“第一书记”进校园活动,让“第一书记”与学生谈人生志向,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动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村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求学欲望更加强烈,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家长们深受鼓舞。

三是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通过绘制大幅教育资助政策宣传画、发放宣传单、进村入户宣讲等方式,让教育扶贫政策深入人心,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让贫困家庭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笔者通过入户摸底,为每一名贫困学生建立档案,跟踪记录其学习及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困难,确保教育扶贫不落下一人。

驻村两年来,笔者积极联系爱心社团、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共组织捐钱捐物十余次,折算资金10万余元,切实解决了贫困户送子女入学的经济问题,确保了六纳村教育资助全覆盖,逐渐扭转了部分村民不重视孩子上学读书的风气。

二、抓培训,技术送到家门口

笔者经过前期精准识别,了解贫困户发展需求,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依托教育系统强大的智力与人力支持,通过组织培训的方式,把先进的理念、技术送到了村民家门口。

一是大力发展地方产业。笔者经过充分调研后,制定了地方产业发展计划,通过贴息贷款、产业奖补等方式,先后筹措300多万元扶持资金,帮助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育肥牛、网箱养鱼、种大青枣等产业,让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4 000元,确保六纳村80%的贫困户有产业支持、有固定收入。笔者还联系了相关专家学者,对农户进行“1对1”帮扶及跟踪指导,降低农户发展产业的风险,帮助农户精准增收。

二是提供培训、拿证、就业一条龙服务。一些贫困户因缺技术,往往只能从事出卖力气的苦活累活,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报酬低,随着年纪增大,有的还会落下一身毛病,因病致贫现象严重。职业教育是解决此类贫困户脱贫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有了技术、证书,就有了工作保障和固定收入,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此,笔者争取到忻城县移民局相关培训项目,组织村里贫困青年50余人到玉林职校进行了为期15天的专业技能培训,学习烹饪、电工、理发等专业技术,并联系专业部门进行考证培训,先后学成拿证40人,全部实现就业转移,人均月收入达3 000元,户均年增收3万元。此外,笔者还邀请种桑养蠶、育肥牛、网箱养鱼、种大青枣、种百香果等方面的专家到村进行专题培训50余场,受益农户1 000余人。

三是组织贫困户外出考察。贫困户自身脱贫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很大原因是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看不到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希望,而外出考察学习,通过实际案例,能让贫困户获得切身体会,增强脱贫的信心。近两年,笔者先后组织种养大户、贫困户代表等200余人外出考察学习10余次,实地了解网箱养鱼、种植等方面的知识,打消农户顾虑,为其生产发展增添信心。多次考察后,六纳村贫困户自发带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引进了林下养殖、网箱养鱼、育肥牛等技术,全村产业蓬勃发展,贫困户增收明显。

四是挖掘留守妇女增收潜力。村里部分精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妇女成为主要劳力。留守妇女在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在增收和推进村屯项目中,留守妇女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通过联系当地妇联等机构,进行月嫂、手工艺等技能培训,先后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100余人。下一步,笔者计划提议村委成立村民妇女协会,以更好地团结村里的留守妇女,发挥她们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三、抓扶志,激发脱贫“原动力”

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不少村民出现“精神贫瘠”,拜金主义严重,精神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为此,笔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活动。通过在村委等醒目场地喷绘大幅宣传海报、印制发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灯笼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元旦期间举办有奖答题,在全村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氛围。

二是丰富群众业务文娱生活。通过发展林下养殖,开放养鸡场,号召群众上山捡鸡蛋,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激发群众劳动积极性,村民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进一步完善村屯文娱设施,修建篮球场、舞台、活动室、健身器材,组建村级兴趣小组,成立文艺队、篮球队、声乐队等,并通过举办大型晚会、球赛、节日游园等,增加群众参加文娱活动的热情,培育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一系列活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农闲时间,村民们最喜欢的就是打牌喝酒;现在,村民们自发组织篮球赛、乒乓球赛、跳广场舞,生活多姿多彩,邻里之间更加和睦,全村精神面貌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变化。下一步,笔者将结合传统文化,继续深入开展六纳村文娱活动,让更多群众参与其中,让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三是树典型、立榜样。通过树立致富能人黄干、先进党员周波、脱贫光荣户黄康等典型、榜样,号召所有农户向他们学习,营造“人人努力干,脱贫我光荣”的氛围,构建“先脱带后脱”互帮互助模式,形成了人人争脱贫的良好局面。身边人致富脱贫的事迹,更有冲击力和说服力,更能激发其他贫困户的发展动力。“先富带后富,先脱带后脱”,有效降低了其他贫困户的探索成本与时间,使贫困户快速有效地实现了增收。

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笔者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共争取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扶贫资金1 000多万元。在资金保障的基础上,通过抓基础设施建设,抓产业扶持增收,尤其是经过抓教育、抓培训、抓扶志,六纳村的村容、村貌、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贫困户“等靠要”思想逐渐消除,他们立志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才智,努力奋斗脱贫。两年来,该村脱贫68户26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1%,为2018年整村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原动力贫困户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释放学生语文学习的原动力
——广东省特级教师·江伟英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贾静雯:爱,是勇敢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