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的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8-07-19范华南

现代医院 2018年6期
关键词:牙本质年龄段磨损

范华南 刘 漪 李 慧

楔状缺损是一种口腔科临床常见的无法逆转的慢性牙体硬组织损害性疾病,中老年人为该疾病的高发人群,且在我国的部分地区,该疾病的发生率甚至达到51%以上,并逐渐超过龋齿成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口腔科疾病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该疾病对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临床上对于楔状缺损发病原因的研究历史悠久,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通常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胃酸、食物酸性腐蚀、外力所致磨损以及横向刷牙所致机械摩擦等有关。本研究对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的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口腔科2015年12月—2017年7月之间收治200例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0例,女70例,年龄60~79岁,平均(70.3±6.5)岁。人均楔状缺损牙齿数量为5.05颗,磨损发生率为100%。全部观察对象均无全身性疾病,且临床资料完整,自愿接受临床研究。排除牙颈部龋、釉质发育不全和牙颈部有充填体的患牙。

1.2 方法

1.2.1 口腔健康检查 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义齿修复、牙齿缺失、存留牙数、安氏错牙合、牙合面磨损、牙龈退缩以及牙齿颈部楔状缺损情况检查,准确记录患者的口腔检查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判断患者的牙齿楔状缺损程度。

1.2.2 问卷调查 全部观察对象均填写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主要调查维度为观察对象的日常饮食习惯以及口腔卫生习惯等。调查内容涉及:夜磨牙及紧咬牙史;颞下颌关节病史;偏侧咀嚼史;工作环境长期接触酸物史;胃病及胃反酸史等;饮食习惯为日常饮茶习惯以及喜欢酸甜饮食的习惯,刷牙习惯为刷牙的频率和刷牙方法等。

1.3 检查标准

排除牙颈部有充填体、釉质发育不全和牙颈部龋及其他硬组织疾患所导致的牙齿磨损患者。第一,按照常规的口腔科诊疗标准对疾病及错牙合类型加以判断。第二,依据患者牙龈有无退缩,以及是否退缩到釉牙骨质界以下部位,龋损或充填体是否在釉牙骨质界或根面上完全覆盖,对其牙龈退缩情况加以判断。第三,依据Smith和Knight牙齿磨损指数作为牙颈部牙合面磨损和楔状缺损诊断标准,根据TWl分度方法将其分为0~IV度,其中,无磨损为0度;颈部外形轻微改变,牙合面和切端轻微釉质磨损为I度;釉质磨损导致牙本质暴露,且范围在牙合面表面积的30%以内,颈部缺损程度在1 mm以内,且切端轻微暴露牙本质为Ⅱ度;颈部缺损深度达到1~2 mm之间,且切端牙本质严重磨损,但是没有暴露牙本质,牙合面牙本质暴露范围超出表面积德30%以上为Ⅲ度;牙合面釉质基本缺失,且露髓或露出继发牙本质,颈部缺损深度在2 mm以上为IV度。相关因素及数量化分级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相关因素及数量化分级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楔状缺损患者情况分析

全部200例观察对象中,60~64岁年龄段人群牙齿楔状缺损发病率最高,而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则相对较低,且男性人群牙齿楔状缺损发病率普遍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牙齿楔状缺损发病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2所示。

表2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患者检查情况分析[n=200,%]

年龄/岁性别患者数量缺损人数患病率60~64男性504284.00女性201680.0065~69男性302790.00女性201785.0070~74男性302790.00女性201785.00≥75男性201575.00女性10770.00合计男性13011185.38女性705781.42

2.2 不同年龄患者楔状缺损程度分析

60~64岁年龄段楔状缺损患者,整体楔状缺损程度较轻,而75岁以上患者楔状缺损程度相对较重,不同年龄段患者楔状缺损成都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3所示。

表3牙齿楔状缺损患者缺损程度与年龄占比情况n(%)

年龄/岁楔缺人数楔状缺损程度ⅠⅡⅢⅣ60~647749(63.63)19(24.67)8(10.39)1(1.31)65~694625(54.35)15(32.61)4(8.70)2(4.34)70~744323(53.49)14(32.56)5(11.62)1(2.33)≥753414(41.18)12(35.29)6(17.64)2(5.89)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上述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在多因素水平下,对老年牙齿楔状缺损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分析结果来看,刷牙频率、横向刷牙方法、偏侧咀嚼、咬合面磨损、近中错颌、牙龈退缩和年龄等均为老年牙齿楔状缺损患者的主要影响因素。

3 讨论

楔状缺损是一种齿科临床常见的老年人牙齿疾病,该疾病的主要诱发原因在于,在咀嚼应力作用影响下,牙齿颈部硬组织出现机械损伤或是过度疲劳,或是在化学因素的长时间影响下而出现的一种进行性慢性丧失性牙齿疾病。由于刷牙磨损形成楔状缺损早已被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所以又有人称该病为“刷牙磨损”。该疾病的发生还会诱导患者出现牙冠折断、根尖周炎、牙髓炎和牙齿敏感等并发症问题,进而诱发老年人长时间的咀嚼困难症状,因而该疾病的发生会给老年人群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从以往的医学研究结果来看,老年人楔状缺损是一种应力疲劳、化学侵蚀及物理磨损等多种复杂因素诱发的齿科疾病,但是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具体诱发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表4 老年牙齿楔状缺损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法对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7月之间收治200例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相关危险因素实施了Logistic回归分析,这一研究方法具有抽样误差小,避免复杂因素影响等优势,因而研究结果准确性更高,抽选样本更加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对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实施多因素分析,并从大量的相关因素中选取出最为关键的部分,这也是流行病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有助于准确判断疾病的诱发原因和影响因素。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老年人楔状缺损的发生与其性别、年龄、日常生活习惯和刷牙习惯等均存在直接联系,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同类研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可能原因在于,本研究所选资料均为60岁以上老年人,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失牙数量也有所增加,这也是导致数据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随着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加深,以及年龄的增长,牙齿受到牙合力作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多次重复应力集中会诱导牙齿出现应力疲劳最终出现疲劳裂纹,进而损坏牙体硬组织,加之冷热温度、酸蚀和横刷牙磨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楔状缺损症状会逐步加重,患病程度增高,这一研究结果比较具有代表性。

从本次医学研究结果来看,60~64岁年龄段人群牙齿楔状缺损发病率最高,而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则相对较低,且男性人群牙齿楔状缺损发病率普遍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牙齿楔状缺损发病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60~64岁年龄段楔状缺损患者,整体楔状缺损程度较轻,而75岁以上患者楔状缺损程度相对较重,不同年龄段患者楔状缺损程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老年人容易发生牙齿楔状缺损问题,因而需要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老年人群实施口腔健康检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而降低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问题的发生率,整体上提升老年人群口腔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牙本质年龄段磨损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激光联合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基于CFD模拟和正交试验设计的弯头磨损研究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基于ADAMS的行星轮磨损故障仿真研究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老年人为何容易倒牙
基于复合喷雾冷却的高速车削GH4169刀具磨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