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板茶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2018-07-18曹永良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茶盘跳板昆山

曹永良

(昆山市千灯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江苏 昆山 215341)

跳板茶,也称“茶盘舞”或“茶担舞”,是江南吴地民间舞蹈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之一。但人们对跳板茶的认识十分模糊,一些文献对跳板茶的解释也存在偏误,如:“茶盘舞起始于晚清时期,兴盛于民国时期,昆南地区人民在婚俗中通常采用彩船来迎娶新娘,而迎娶新娘的过程中处①“处”,疑为“出”之误—编者注。于礼节就需要先奉上茶水,于是在船的跳板上献茶就成了一个十分需要技术含量的活,不仅要献得隆重还要献得有水平,于是新郎官纷纷在跳板上翩翩起舞,以献茶来迎娶新娘,所以也叫作‘跳板茶’。这样舞蹈经过百年的发展逐渐从婚庆习俗转变为了昆南地区的传统体育舞蹈,而跳舞的人也从男子变为女性,人数也从新郎个人变成女性群体,进而演变成了现在的茶盘舞。”[1]这段文字的疑点在于:茶盘舞也称“跳板茶”,这两个概念是否等同?跳板茶是不是只限于昆南地区?是不是只有百年的历史?是不是由新郎官跳的?是不是一种体育舞蹈?跳板茶是不是向新娘献茶?是不是真的在跳板上翩翩起舞?本文将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研究跳板茶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一、跳板茶和茶盘舞

1957年,昆山民间文艺爱好者俞巧生率先策划编排,将民间流传的跳板茶搬上表演舞台,他对跳板茶是这样叙述的:“《跳板茶》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江南水乡的民间文艺。流行于昆山千灯及周边地区。《跳板茶》常用在男婚女嫁的婚庆仪式中。她是‘茶担’服务行当中表演献茶的一种形式。”[2]33“茶担”是江南水乡举办红白喜事时专门提供茶水服务的职业行当。据俞巧生回忆,他十三四岁(新中国成立前夕)时看到昆山千灯歇马桥村茶担艺人表演“跳板茶”,共有舞步摆茶、舞盘献茶、飞盘敬茶、绝技翻盘四套动作。

《苏州市民间舞蹈志》上称跳板茶为“挑板茶”,其叙述大致如下:“挑板茶”又称“茶盘舞”,曾盛行于昆山南部地区,是当地结婚仪式中的一个关目,有三个步骤:1.新阿舅(新娘的兄或弟)或新郎朝南坐在主席位上,用茶之前,“茶担”手托放有茶杯的茶盘,行三拜九叩大礼,至主席位处。2.“茶担”利用手臂身腰的上下、左右、前后的翻动和旋转,舞动手中茶盘,盘中茶水应滴水不溢。舞步为“进三退一”,往返一次为一程,共三程。3.献茶。由于“茶担”双手托盘,献茶时由伴娘和二爷(相当于现在的伴郎)各接一个茶盘,每演一程,将盘中茶杯取出献于新阿舅或新郎,再将杯中茶水倒掉,茶杯放入盘中,如此重复三次。表演时来宾围观,形成喜庆气氛。献茶后新阿舅或新郎即赏红包。然后用茶,仪式至此表示结束。[3]

从以上《苏州市民间舞蹈志》的内容来看,茶盘舞和跳板茶似乎是一个概念,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中有专门介绍茶盘舞的内容:

《茶盘舞》源于民间婚事礼仪中的“茶担”,流传于苏南,昆山县南部地区尤为盛行。

解放前,“茶担”是一种职业,地位与吹鼓手、轿夫差不多,其职责主要是在红白喜事时到事主家为客人提茶续水和烫酒,同时还兼管其他服务项目,如出租新娘礼服、新娘坐的花轿,酒席上的酒具茶具及布置喜堂等。

在事主家,“茶担”向来宾行礼献茶,表示对客人的尊重。献茶时,手托一茶盘,盘上放茶碗,行三拜九叩礼,并通过手臂,上身及腰的上、下、左、右、前、后的翻动和旋转,舞动手中的茶盘,而且茶碗中的茶水点滴不溢,博得来宾的喜悦,获得赏赐。这种献茶动作的步法简单,进三步退一步,往返重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代代相传的“茶担”职业者汲取了戏剧、民间杂耍的动作,丰富了献茶时舞茶盘的动作,逐步发展成一种能供人欣赏的艺术形式。[4]

从上文内容来看,茶盘舞和跳板茶似乎没有区别,但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关于“茶盘舞”名称的来历,俞巧生曾有专门叙述:1957年,《跳板茶》第一次改编后,由千灯镇上报会演的剧目名称,在排练过程中,俞巧生总觉得《跳板茶》的节目名不太恰当,他的理由有三个:第一,茶盘一直是《跳板茶》的主要道具,而“跳板”二字无论表象还是内在都沾不上边,谁也不能理解舞蹈与跳板有什么关系。第二,《跳板茶》毕竟是旧社会的产物,现在已是新社会了,既然经过整理和出新,就应该换一个新名字。第三,“跳板茶”三字太土太俗,作为会演节目,要有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好听顺耳的名字。为此,他建议舞蹈更名为《茶盘舞》,并被文化站采纳。于是,在会演节目单上第一次印上了“千灯民间舞蹈《茶盘舞》”的字样。[2]39

由此可见,在1957年跳板茶搬上表演舞台之前根本没有“茶盘舞”的名称,如果以搬上表演舞台为分界点,跳板茶可分为原生态的传统跳板茶和专用于舞台表演的现代跳板茶,茶盘舞只是现代跳板茶的一个别名而已,是跳板茶发展的一个阶段性名称。传统跳板茶与现代跳板茶(茶盘舞)同是民间舞蹈,给人以肢体语言的艺术美和形象美;都与茶文化有关,都以茶盘和茶杯为道具;都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传统跳板茶与茶盘舞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详见表1。

表1 传统跳板茶与现代跳板茶(茶盘舞)的区别

江苏省昆山市在跳板茶(茶盘舞)传承和推广方面做过许多工作,2009年“千灯跳板茶”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现有资料统计,1957年至今,昆山市共推出八个版本的跳板茶舞蹈(详见表2)。跳板茶不仅参加基层社区街道演出,还参加省市各类文艺会演并获得多个奖项,甚至在中央电视台《盛世梨园情》栏目、上海东方明珠广场等更高的平台上展演过。

表2 1957年以来昆山市跳板茶(茶盘舞)版本汇总

二、跳板茶的流行范围

也许因为跳板茶首先是在昆山南部的千灯搬上舞台的,以至于人们常常认为跳板茶流行于昆山南部地区。其实,传统跳板茶流行范围远远超出昆山南部,甚至超出了苏南地区。下面列举除昆山南部以外的跳板茶的相关记载:

昆山周市镇陈海泉专为两位男亲家公(娘舅和媒人作陪)行吃“三朝”礼仪跳“跳板茶”。单手托盘,盘放四杯茶,舞步至桌前,单手出盘上下飞旋,第一杯献给新娘之父,舞退再前,第二杯茶献给新郎之父,第三杯第四杯按序献给娘舅和媒人,前后共四进四退,四舞四敬。[2]44周市镇地处昆山北部,说明昆山北部地区也有跳板茶。

常熟茶担世代传人徐荣铭主持的“茶担”婚礼至今保留着喝“跳板茶”的传统习俗。据徐荣铭介绍,茶担源自吴县,从唐代开始便已盛行。作为苏南水乡婚礼的一脉,古时的茶担婚礼非常繁琐。流传至民国时期,已经简化成种“红堂子”、喝“跳板茶”、拜堂、办酒筵、吃“花筵”、获礼、祭先人这七个步骤。徐荣铭说,由于茶担婚礼深受市民喜爱,每年他都要操办三百多场,而且服务范围不只局限于常熟本地,还辐射至张家港、苏州吴中区一带。[5]

还有一篇《苏州茶担》的文章,专门介绍苏州地区的茶担职业和跳板茶表演的过程。[6]

由此可见,传统跳板茶流行于苏州全境是毫无疑问的,而不是有人认为的昆山南部地区。

与苏州相邻的上海地区也是跳板茶的主要流行地。据《中华舞蹈志•上海卷》“跳板茶”条目记载:“跳板茶”,俗称“茶担舞”,民间茶担行业中的一种舞蹈。一般用在婚娶喜庆场合中。主要流传于青浦赵屯、盈中、大盈一带,远及嘉定、松江以及苏州市昆山、吴江、石浦一带。[7]81在该书的“茶担舞”条目中又记载:“茶担舞”,又称“跳板茶”,旧时茶担行业的一种礼仪性舞蹈,形成于清末民初。一般用于喜庆节日活动中。主要流传于松江县洞泾、泗泾、车墩等地。[7]85

上海地区把跳板茶称为“茶担舞”,在昆山千灯地区也有人这样称呼跳板茶的,如昆山千灯人程白弟写过一篇名为《“跳板茶”的韵味》的文章,里面就说“‘跳板茶’原名‘茶担舞’”[8]。上海地区在跳板茶(茶担舞)传承创新推广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青浦县赵屯乡的《跳板茶》在1958年改名为《花盘舞》,曾参加上海市民间文艺会演,获演出优胜奖。[7]83茶担舞入选嘉定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由嘉定工业区选送的舞蹈节目《喜客茶担》,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现场亮相。[9]这些事例表明,无论以前,还是当下,跳板茶舞蹈一直在上海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三、跳板茶的历史追源

跳板茶是一种依靠茶担艺人表演、传承的技能形式,随着一代代茶担艺人的年老离世,人们无法确切考证它的始有年代,加之茶担艺人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他们没有记录历史的意识或能力,而以科举和圣人学说为上的士大夫阶层也许又认为这不登大雅之堂,以致很难找到古代关于跳板茶的历史文献记录。虽然诸多原因导致人们对跳板茶的始有年代说法不一,但大致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跳板茶始于清末,盛于民国,距今有一百多年。《中华舞蹈志•上海卷》[7]85、上海《嘉定报》[9]、郑德林的《百年传承〈跳板茶〉》[10]56等文献都持这样的观点。2015年出版的《千灯镇志》,甚至认为跳板茶出现不足百年,其中记载:跳板茶,又名“茶盘舞”,是水乡婚俗中精美绝伦的经典,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11]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没有给出持这样观点的具体理由。

另一种说法是跳板茶始于明嘉靖年间,由此推算距今近五百年。比如,曹海勇的《民间舞蹈的奇葩,水波涤荡的风情—关于“跳板茶”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在明朝中后期,作为昆山地区最早的带有经济意味的舞蹈形式的“跳板茶”正式出现。其理由是:从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叶,也就是明嘉靖、万历年间,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包含苏州)等地,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民的生活和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产生了“跳板茶”这一富裕农民才能具备条件观赏的舞蹈形式,而给表演者“红包”作为婚礼习俗中的一个过程也就顺理成章了。红包作为表演的报酬,本身就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交易经济雏形的特征。[12]再如,《上海文化艺术志》中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茶担舞》在青浦朱家角诞生。[13]特别是《中华舞蹈志•上海卷》中,关于跳板茶的起源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跳板茶》成型于清光绪时期,其起源,青浦老艺人姜志侠等认为在明嘉靖年代。

据《跳板茶》老艺人朱梦正(1908年生)介绍,他听前人说,明嘉靖(1522)年间,朱家角有一富翁与昆山县的一富翁联姻,选择吉日为其子女完婚。这天昆山县的女家新阿舅上船到男家上宅做朝。责备男家主人没有提早等候在岸边,停船时不是横靠岸,而是直靠岸,这样得用长跳板搭着才好上岸。这位新阿舅肚中有气,迟迟不肯上岸,于是新郎之父吩咐茶担师傅先送茶上船。茶担师傅人已过中年,往长跳板上端茶心中发慌,因而嘱其儿子去送。年轻人双手托盘,盘中各有两只茶碗,轻盈地走上跳板,新阿舅见了,心里的气打消了一大半,正准备出舱去接,哪知送茶人一见新阿舅朝他走来。心一慌,脚一软,在又长又软的跳板上,身不由主地左右摇摆,前俯后仰,遂赶紧把茶盘双手夹在腰间。这一动作把新阿舅看得眼花缭乱。送茶人看新阿舅发愣,便急中生智,将茶盘托得忽高忽低、一前一后,在船头上向新阿舅送茶,乐得新阿舅心花怒放。新阿舅是个戏迷,又是个彩旦票友,送茶人的动作,更启发了他将戏曲动作搬用进去。从此无意中传为佳话的《跳板茶》也就在茶担行业中流传了开来。

《跳板茶》老艺人戴金甫(1924年生)十二岁时就跟其父亲戴友良(1887年生)学艺,又跟其叔父戴仁岐(1890年生)学《茶担舞》。听他祖父讲,《茶担舞》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有,当时该舞为达官显族加官进爵庆贺时跳,下属为了奉承上司,请民间艺人用送茶舞的形式敬茶媚人取乐。老艺人陈福根(1930年生)家传茶担业,他父亲陈富生(1905年生)由其祖父陈怀元(1881年生)传授。祖父则是向青浦朱庆松(1866年生)学来,另据老艺人王德昌(1929年生)提供,他家也是祖传茶担业,十二岁就向父亲王惠卿(1892年生)学艺,父亲由祖父王启平(1868年生)授艺。可见,至迟在清光绪年代,《跳板茶》已在青浦境内盛行。[7]81-82

对以上文献内容,笔者有以下三点看法:

一是清末民国是苏沪两地跳板茶的盛行期。昆山千灯跳板茶传人沈金宝(1929年生)、徐金元(比沈金宝年岁稍大,具体不详)等人与《中华舞蹈志•上海卷》中列举的跳板茶艺人的年岁相仿,艺术成长背景相似,都是几代家传,或是师从本土的老辈艺人习艺,因此同样可以断定,至迟在清光绪年代,跳板茶已在昆山境内盛行。再者,据松江县茶担老艺人沈杏林(1914年生)回忆,民国初期松江地区的茶担行业确实盛行《茶担舞》。[7]84《苏州民间舞蹈志》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中的跳板茶记载,都以民国时期的活动场景为蓝本。各个方面都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苏沪两地跳板茶的盛行情况。

二是从现有例证看,昆山是跳板茶的发源地之一。到目前为止,能证明跳板茶源于明嘉靖年间的唯一例证是《中华舞蹈志•上海卷》中所记载的青浦老艺人朱梦正听前人所说的故事。故事最后的表述,正是昆山的那位新阿舅把戏曲动作搬用到跳板茶中,才使跳板茶舞蹈在茶担行业中流传开来,也从侧面证明了昆山是传统跳板茶舞蹈的发源地之一。

三是关于跳板茶始有年代的判定还需要更充分的依据。现在认为跳板茶始于明嘉靖年间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曹海勇所说的经济发展的原因,二是青浦老艺人朱梦正听前人所说的故事。笔者认为:经济发展是跳板茶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朱梦正老艺人所说的故事,是现代人叙述的古代情节,口口相传,某些细节很模糊。例如,新阿舅与男主人家赌气时,男主人家的当事人(如新郎)怎么不主动出面化解矛盾,而只是让一位没有身份地位的外人(茶担)上船敬茶,似乎不符合处世常理,除非这种敬茶形式早已成为当时人们都认可的款待贵宾的习俗,才不至于引起那位新阿舅的再一次误会和不快。再如,作为富家子弟的新阿舅,不是敬献跳板茶的当事人,婚事结束,新阿舅与茶担艺人各自分道扬镳,他是如何让那些茶担艺人把戏曲动作搬用到跳板茶中的,这同样是一个永远的谜。

在这三点看法基础上,笔者给出跳板茶始有年代的一个新的理由是:在昆山千灯地区,有记载表明,民国时期会表演跳板茶的至少有三家:歇马桥村的徐金元[2]34、大潭村的沈金宝[2]37、吴桥村沈惠珍老人讲到的双人跳板茶[2]44,另外,笔者也曾从老辈人那里听到过不属于这三家跳板茶艺人的例子。千灯镇区域面积约80平方公里,而跳板茶的流行地苏沪两市有14828平方公里,据此作保守估计,苏沪两市在民国时期会跳“跳板茶”的茶担艺人至少有五六百人。如果从清末开始仅一两代人的家族内师徒传承,就可以推广到五六百人,并且流行于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在当时交通和信息都闭塞的农业社会,要达到这样的传承推广速度和规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从明朝中后期的嘉靖年间开始,到民国经过四百多年时间,十多代人的师徒传承,在一万多平方公里的苏沪两市兴盛流行起来是比较合理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更倾向于将其始有年代归于明代嘉靖时期。

因此,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跳板茶距今的历史不是一百多年,更不是近百年,而是近五百年了。

四、跳板茶的发展演变过程

跳板茶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婚礼上待客的社交礼仪功能,另一种是带有一定难度和技巧的艺术表演功能。前者是跳板茶的生活属性,后者是跳板茶的艺术属性。

笔者认为,跳板茶最初出现时,应该以它的生活属性为主,或者仅仅是生活属性,即只是在婚礼场合的敬客献茶形式,是一种民间的民俗活动。就如同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动作仅仅是为了生活生产而已,只有将这些动作进行艺术化并表演给别人看时,才转变为舞蹈。因此,在成为民间舞蹈之前,以生活属性为主的原始跳板茶民俗活动就应该出现了。这样的原始跳板茶民俗活动应该出现在明嘉靖之前,它的始有时间虽然无法考证,但应该与茶担职业几乎同时诞生,因为替婚事人家烧水泡茶招待客人本来就是茶担的本职工作,茶担职业一旦出现,待客敬茶业务随即产生。

如果把从明嘉靖年间出现的具有生活和艺术双重属性的跳板茶称为传统跳板茶,这种传统跳板茶的舞蹈表演艺术寄生于原始的跳板茶民俗活动之中,那么到了1957年,以纯粹舞台表演艺术为特征的现代跳板茶开始在传统跳板茶的基础上诞生。由此,跳板茶发展演变过程就可以分为原始跳板茶、传统跳板茶和现代跳板茶三个阶段(见表3)。由这三个阶段也可见整个跳板茶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一个从民俗到艺术、从寄生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表3 跳板茶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

五、对本文开头疑点的梳理

对本文开头提到的几个疑点,如跳板茶和茶盘舞的异同,跳板茶的流行范围、历史演变,前文已作详细阐述。至于新郎官跳茶盘舞,从上文相关文献来看纯属无稽之谈。把跳板茶说成是一种体育舞蹈,也不恰当,虽然“跳板茶”与其他舞蹈一样,有一定强身健体功效,但从跳板茶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它始终与民间民俗活动相关联。接下来讨论本文开头提到的另外两个疑点。

(一)跳板茶献茶对象是不是新娘

从跳板茶的文献资料看,跳板茶的献茶对象主要是新阿舅(新娘的兄或弟,有的地方称舅爷)和新郎,以及双方同辈男性的亲戚。在新郎家,新阿舅朝南坐主席,赏红包;在新娘家,新郎朝南坐主席,赏红包,这是最常见的形式。为什么作为婚礼当事人之一的新娘反而不是跳板茶的敬茶对象?这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有关。封建时代的女子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就连结婚时也要盖上红盖头,因此,在表演跳板茶这样的公共场合,由新娘的兄或弟来代替她接受献茶,显然最符合当时的封建礼制。

随着民国时期封建礼教逐渐破除,也许出现过向新娘敬献跳板茶的现象,先看一段关于跳板茶献茶过程的描述:

当新人从船上的轿子中走出时,有伴娘扶着。刚踏上跳板时,随着主人悠长的一声“迎新客”,《跳板茶》的表演者便一左一右地在轿边翩翩起舞。时而翻转双手,左右摆动;时而扭动腰身,前俯后仰。舞时,手中茶杯纹丝不动,杯中茶水点滴不泼。随着伴娘搀扶新客缓慢地从跳板上走到岸上,进入客厅,表演者从不停止,跳板茶也由此得名。……跳舞者一般每次表演半小时,舞到最后时,一个大鹏展翅,茶盘在新客面前停下,这时伴娘将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往茶盘里一放,表演者深深地鞠躬,以表谢意,随即收盘退下。[10]58

在这段描述中,似乎讲述跳板茶的献茶对象是新娘。遗憾的是,它侧重写跳板茶的表演动作,没有交代清楚新娘在哪个时间点能够喝到那杯代表妇女身份地位的茶。想必是伴娘放下红包的那一刻前,因为跳板茶表演,茶水茶杯是不可少的,早早地喝掉茶水,也就失去了跳板茶的观赏魅力。这么推测后疑问又生:跳板茶表演半个小时,如果真是这样,当时为避农忙和便于婚宴食物保存,农村大多把婚礼办在春节前后,这段时间也是江南一年中天气较为寒冷的时期,好好的热茶水,半小时后早就被折腾凉了,新娘喝了也许会不太舒服吧。另一种可能是新娘根本就没喝到属于自己的跳板茶。因为本段文字还有一个疑点是把新娘称呼为“新客”,首先新娘嫁到新郎家已不是什么客了;其次,在昆山千灯,“新客”是对“新阿舅”的专门称呼,好像与新娘没有联系,但这里伴娘搀扶的是新客,似乎又指向“新娘”本人。

个别情况下,跳板茶的献茶对象也可以是别人,也可以不在婚礼当日,上面提到的昆山周市陈海泉专为两位男亲家公(娘舅和媒人作陪)行吃“三朝”礼仪时跳“跳板茶”,就是一例。特殊情况下,只要主人家要求,逢上喜事,贵客临门,同样可以表演跳板茶来助兴,不过,这样的情形极少。

(二)跳板茶真的能在跳板上翩翩起舞吗?

“‘跳板茶’,顾名思义,就是在跳板上献茶,好像在平衡木上翩翩起舞,这是何等的高难、惊险!献茶者矫健,观茶者惊叹,喝茶者感动。”[14]这段话把跳板茶描写得富有诗情画意,本文开头引文中也说“跳板茶是在跳板上翩翩起舞”,但情况真是这样吗?

其一,在跳板上跳舞难度太大。跳板是搭在船与河岸边沿便于人上下的长板,宽约三十厘米左右,一般只容一人行走。由于跳板一头是架在船上,船在水中会晃动,而且跳板与岸、跳板与船都没有固定装置,船沿与河岸又大多有落差,人行走在跳板上带有一定的坡度,会微微跳动,这大概是跳板“跳”字的来历,胆子小一点的人第一次在跳板上行走,会紧张得心跳、腿软,甚至无法迈步。如果跳板茶真的是在跳板上翩翩起舞,那要比在稳固的平衡木上难度大好几倍,再加上在野外,要是遇到刮风雨雪等恶劣天气,更难以想象。

其二,在跳板上学跳舞成本太高。如果跳板茶真的能在跳板上翩翩起舞,培养这样一名“跳板茶”茶担艺人,成本远比在陆地上要大得多,大到茶担艺人几乎无法承受。比如,要在跳板上表演不出差错,除了在陆地上练好基本功和全套舞蹈动作之外,必须要长时间在跳板上模拟婚庆场景,反复磨练。这样的模拟环境,一条类似于迎娶新娘的婚船和跳板不能少,而婚船这种相对较大的船只,通常富裕人家才有实力拥有,茶担艺人一般没有这个财力。一篇介绍昆曲名家周传瑛的文章说:传瑛同志出身低微,父亲做“六局”为生,收入菲薄(江南一带统称帮办“红白喜事”的各色人等为“六局”,包括茶担、喜娘、傧相、吹鼓手之类。传瑛同志父亲周公水泉,专做茶担)。[15]可见,茶担职业地位低微、收入微薄,要培养一名在跳板上翩翩起舞的茶担艺人,人力成本若能支持,经济成本好像也不太允许。

笔者认为,在跳板上翩翩起舞是一种夸张的想象,正如武功中的—“草上飞”一种奔跑的功夫,因为身体轻、跑得快而得此名,其实,人是不可能真的在草上飞起来的。是否可作这样的推断:在原始跳板茶阶段,茶担艺人曾走上跳板献茶,融入了舞蹈动作后,由于具有危险性,跳板茶就离开了跳板,踏上陆地,进入室内,也标志着跳板茶从原始跳板茶阶段进入了传统跳板茶阶段。由于跳板茶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以至于现在有人望文生义,从而想象出跳板茶在跳板上翩翩起舞的美好景象。

猜你喜欢

茶盘跳板昆山
凹凸 · 茶器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河豚主题文创产品设计
农机过沟铺跳板未料跳板砸伤人
活跳板
茶盘里停靠着一座飞机场
江南“鱼米之乡”——昆山
红木茶盘,绽放徐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