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教育要有始有终

2018-07-17曹新茹

中华家教 2018年5期
关键词:花草态度小女孩

曹新茹

一天,我在公园的亭子里休息时,眼前的一幕吸引了我的注意:六七岁的小女孩手中拿着一根开着花的树枝,可以看出来是从树上刚刚折下来的。母亲对女孩说:“你怎么随便摘花呢,这是公园里的花,你揪掉一朵,他揪掉一朵,公园里的花都没了!”说完后瞪了小女孩一眼,继续数落“说了多少遍了,一点也不听……”在这个过程中小女孩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母亲数落完小女孩后就继续向前走,女孩在原地停留了几秒钟,也跟着母亲向前走了。

“有始无终”的教育很常见

这个小片段让我的心情一波三折。首先是认同这位母亲当时的做法,她对于女孩的教育很及时,当女孩随便摘公园中的花草时,母亲马上给予了批评教育。

给予孩子及时的教育,还能告诉孩子批评她的原因,对于日常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很想知道这位母亲接下来的举动。但当这位母亲的教育行为戛然而止时,我感到很失望。

仔细想来,这样“有始无终”的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当孩子和同伴发生推搡,家长会一边批评自己的孩子,一边代替孩子道歉;当孩子在商店里乱跑打碎了物品,家长也是代替孩子道歉、赔偿,孩子仅仅受到父母言语上的批评提醒。家长常常说:“快给小朋友道歉”“快说对不起”,但真正为孩子行为表示歉意的往往仅仅是家长,而不是孩子自己。

我们并不是要逼迫孩子说出那句“对不起”,而是当我们不赞成、制止孩子的行为后,需要孩子认同父母的意见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改正自己的行为。这时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教阶段,而是需要孩子自己去纠正不好的行为。

虎头蛇尾的教育让孩子“钻空子”

有始無终的教育带给我们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面对家长的批评指责,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被父母认同的、不被提倡的。这时,孩子会认为自己可能会受到父母较长时间的批评、指责、甚至是一些惩罚。当家长的教育戛然而止,孩子转而觉得自己的行为并没有父母说的那么糟糕,因为父母并没有继续批评他们,也没有被没收玩具,或是中断游戏。

长久以往,面对家长的批评与指责,孩子会显得满不在乎。他可能会认为“大人就是这样,大惊小怪”“没事,我妈骂完以后就没事了”“我爸也就是嘴上说说”等。这时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家长情绪的起伏规律以及处理事情的方法,他会静静地等待家长平复心情,不抵抗但也不认同家长的意见,只要耐心等待家长情绪趋于平静,自己就不会继续被责骂。

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了“钻空子”。这时,父母的话往往成了耳边风,不会引起孩子的重视。

家长的教育行为与态度要一致

像前文中所提到的,那位母亲在口头指责之后就将这件事情抛在脑后,没有进一步规劝自己的女儿,提出对孩子行为的明确要求,这就反映出了该母亲教育方式与对事情所持态度的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往往会误导孩子。孩子的年龄越小,他们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多依赖于他们信赖的成人。而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父母对一件事情所持有的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孩子对一件事情、一种行为的是非判定。因此,如果父母认为一个行为应该被制止,不仅需要单向的口头教育,还需要孩子表明一定的态度、甚至是做出一定的行为。

例如,这位母亲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孩子反思乱折花草的行为会给公园带来怎么样的后果。首先,倾听孩子这样做的原因,“你为什么要将这朵花摘下来?”;其次,根据孩子的回答予以反馈“如果大家都摘花草,那么公园里就没有花供大家欣赏了。”“如果别人将他们认为好看的花带回家,你来到公园还能看到什么。”最后,明确告诉孩子行为的好坏及父母的期望,“乱摘花草是不好的,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不能这样做。”“妈妈希望你能爱护公共财物,将美好的景色留给大家欣赏。”当家长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批评、明确自己的期望后,还可以让孩子也表明一定的态度:“你以后可以不摘公园、花坛里的花吗?”再一次强化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认识。

在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父母不要立刻进行“狂风暴雨”般的批评指责,而是谨慎判断孩子行为的对错,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自尊心的维护不等同于默许孩子的行为,进行教育的时候就事论事、不否定孩子的人格,言语平和,耐心教导。

猜你喜欢

花草态度小女孩
大扫除
可爱的小女孩
爱护花草
爱护花草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小女孩的三、六、九
花草春夏
态度决定一切
沉睡的花草园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