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河两岸到三河六岸—浅谈多种类型城市河道景观的设计手法

2018-07-17徐筱婷张鑫锋

城乡建设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三河绿道泰州

■ 徐筱婷 张鑫锋

从一河两岸到三河六岸,从一条河的景观塑造到三条河乃至整个城市的水网规划,本文提出了城市河道景观构成要素,并就泰州南官河、余姚姚江干流、德州三河六岸景观三个案例,针对其在城市中的位置和地位、其本身的历史文化和功能属性、滨河绿带的宽度和长度等问题,归纳总结其不同的设计手法。

城市河道因在城市中的位置和地位、其本身的历史文化和功能属性、滨河绿带的宽度和长度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与此同时,城市河道的差异性决定了在景观设计中的关键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挖掘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以泰州南官河景观设计为例

(一)项目概况

南官河历史悠久,相传是徐达方便攻打泰州开挖的一条河流,并由此乘船入泰州,此后凡到泰州上任的官员都效仿徐达从此河上任,南官河也由此得名。同时,由于南官河南向延伸与长江相连,泰州的学子往往也从此河远行求学。

南官河北接老城区,南至新城区,设计段全长4.8km,宽约为40m,河道两侧绿地宽30m,周边紧邻居住区,并有4条东西向交通干道横跨河道。

(二)详细设计

鉴于南官河历史积淀、城市纽带等因素,设计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将文化要素与城市发展相对应,形成一条城市历史景观轴(图1)。

1.线

以“求学之路”“入仕之道”两条线索作为南官河的文化路线。

图1 南官河文化脉络

2.面

将南官河从北至南划分为南官古韵、城市记忆、健康水岸等三个区块,分别对应泰州的历史文化、近现代文明、现代健康生活等三个城市发展阶段。

3.点

城市河道景观中对于文化的表达手法是多元化的,主要有直接表达、场景再现、象征处理等。

直接表达通常用于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的传承,通过保留原有的景观形态或人文符号的雕塑和篆刻来加深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场景再现主要是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场所模拟出来,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引起人们的共鸣;象征处理主要通过植物等一些具体的实物来烘托文化氛围、人物形象等。

在南官河的景观设计中,上官古渡、学怀古今、杏林文渊等三个节点的处理分别采用了场景再现、直接表达、象征处理等手法。

上官古渡(图2),位于南官河与老城的交界处,顾名思义,意为古人上官的码头。设计结合南官河历史典故,沿河设置上官码头,并充分利用绿地空间,适当堆叠地形,于高处布置接官亭,突出了官员上任的仪式感,用场景化的手法再现古人入仕的场景。

图2 上官古渡效果图

学怀古今(图3),顾名思义,意在表达泰州古往今来学者的精神风貌。设计以镂空钢板的剪影形式描绘学者们远行求学的场景,铸铁板结合镜面水池的现代设计手法,对比传统的水岸空间形成一幅别样的画面。

图3 学怀古今效果图

杏林文渊(图4),用“杏林”寓意“医者仁心”。设计在三水交界处,布置博爱亭及文化长廊,博爱亭以其巨大的双坡顶寓意中山先生的博大情怀,与之相连的回转长廊顺地形蜿蜒起伏最后延至河边。长廊内用青砖墙以时间序列记录泰州当地的著名中医、医药生物学家生平,以及国医馆等介绍。场地遍植杏花,一方面是对泰州籍名医的一种敬仰,另一方面是对泰州城医药科技发展的一种表达。

该项目目前处于施工阶段。

图4 杏林文渊效果图

二、设置绿道系统,完善游览体系—以余姚姚江干流景观设计为例

(一)项目概况

姚江,是余姚境内一条集水利、农灌、渔业、航运及饮用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水系,是余姚的“母亲河”。设计段范围为中舜江闸至蜀山大闸,全长10km,宽度约为150m,沿岸绿地宽度不等,面积约21.7km2。

(二)详细设计

针对如何在狭长的绿地内合理安排内部交通体系和活动空间,设计慢行交通体系,并鉴于规划段姚江水系与竹山江、最良江相连现状,将姚江、竹山江、最良江围合构成环形水系景观系统,设置全长约10km的环形绿道。

设计从“整体”到“局部”,着力打造富有特色,兼具多样性和连续性的滨水空间。

1.整体

设计将骨耜、木浆、陶器和石器等反映河姆渡文明的元素,以景观小品的形式穿插在整条绿道中,分别构建骨耜绿野、木舟渔枫、石艺怀古3个主题段落,并根据《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的要求,在整个规划范围内布置二级驿站1个,三级驿站3个,同时结合驿站设置公共厕所、休息平台、标识标牌、垃圾箱等设施,形成“一环·三段·多节点”的景观格局(图5)。

图5 景观结构图

2.局部

骨耜绿野,沿岸绿地较宽,西段将原滨水步道改成人车混行慢行系统,并将节点设施改造成驿站(图6);东段绿道与步道并行,间隔1m的绿带,于竹山河闸南设置驿站一处(图7)。同时将骨耜纹样以铁艺护栏和雕刻景石的形式融入其中,提升滨水绿道的人文关怀。

图6 骨耜绿野断面图A

图7 骨耜绿野断面图B

木舟渔枫,位于姚江几字形河湾处,具有最大的江景视角。沿岸绿地狭窄,设计步行道采用架空和悬挑的形式,绿道有节奏地在滨水驳岸和高处防浪墙之间穿梭,增强骑车的趣味性(图8、图9)。同时,沿线种植枫香,利用步道与驳岸和防浪墙所形成的锐角设置船型景观小品,以突出景观主题。区段内布置河湾驿站一处。

图8 木舟渔枫断面图A

图9 木舟渔枫断面图B

石艺怀古,沿岸绿地狭窄,采用绿道与步行道并行,通过道路线型的摆动营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并将陶器、石器作为景观小品。

此外,由于场地绿地狭长,对姚江而言过于单薄,设计从竖向上利用高直的乔木弥补绿带宽度的不足,提升空间视绿量,并根据自行车10~15km/h的速度,控制植物种植段落在20~30m以上。

该项目目前已竣工。

三、确立空间格局,构建生态绿网—以德州三河六岸景观规划为例

(一)项目概况

德州是一个典型的组团型城市,城市发展是从依托运河漕运开始,运河、岔河和减河三流源出一脉,在城市自西向东的生长过程中逐渐成形,成为城市不同组团的交接地带,即“三河六岸”(图10)。

图10 三河六岸示意图

其中运河段总长7.3km;岔河段总长15.95km;减河段总长 20.6km,用地范围共 16.7km2。

(二)总体规划

三河六岸地区从空间上是相对分离的三个带状廊道,但不论从城市的发展历程,还是从整个区域的绿地系统和水景观系统的结构分析出发,三者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设计从城市空间生态体系和城市文脉结构两个层面来构建“三河三生、三河一城”的景观风貌。

1.城市空间生态体系

就整个城市水网结构而言,三河在纵向上已经形成一个川字形骨架,但横向联系相对较弱,缺乏与之相呼应的水体。以三河为纲,补充横向水轴,构建一个完整的蓝绿网络是城市生态结构、景观体系和居民使用的共同要求。

从城市生态结构出发,梳理城区内现存的湖泊、河道、水渠、水塘,结合城市水系统规划,沟通三河之间的横向水体。运河与岔河之间通过北部长庄沟和南部西外环西侧河道连通,岔河与减河之间通过北部红都路沟和南部横河连通。水网的建立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便于系统内各种生物物种的保护和流通,提升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同时,将城市内现存的部分水塘通过这些沟渠河道串联起来,发挥它们城市雨水花园的雨洪调节功能,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空间连通、景观连续且具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蓝绿网络(图11)。

图11 规划水系平面图

引入城市绿道系统将这些城市水体贯通之余,保护、重建以及整合现有水岸景观资源。用局部下穿、高架等形式,将绿道体系与城市交通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具有高连通性、高空间效率、高功能兼容性的开放式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图12)。

图12 规划城市绿道平面图

此外,引入碳汇林地、碳汇湿地以及藻类碳汇岛等概念,强化景观带生态低碳主题的现实意义,并通过设计净水湿地、公园湿地、生态滤水带以及雨水花园等,完善三河的生态净水网络系统,使之最大程度地恢复和强化自身的净水能力。

2.城市文脉结构

以时间为线索,自西向东的运河、岔河和减河分别寓意了城市的前生、今生和来生,并与城市自西向东的发展历程相契合。从城市文脉发展的角度,将原上位规划所定义的读史、阅城、和品水三个主题提升为续史、润城和互生(图13)。

运河提出文化织补、延续文脉的理念,形成较完整的历史记忆线索,以文化旅游、艺术生活为推手,唤醒渐失活力的古老运河;岔河围绕“润”字,提出“润物”和“润心”两个层面的景观理念,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修复和对城市环境的改造,提升滨水空间及其周边地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河从“互生”的理念出发,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营造,融入生态水处理技术和净水系统,打造具有德州特色的生态湿地景观廊道。三条河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共同形成“三河六岸三十二景”的景观结构。

图13 文脉结构图

该项目中的岔河两岸景观目前处于施工阶段。

当今社会,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增多,城市滨水空间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休闲场所,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并完善休闲设施,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加舒适的滨水环境。

在城市河道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河道形象进行不同的设计,使河道景观与周边环境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同时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河道的生态效益,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

猜你喜欢

三河绿道泰州
不同外血比例对三河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幸福水天堂——泰州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泰州古韵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三河闸淹没式堰流水位流量关系初探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泰州举办2011中国 泰州梅兰芳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