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网购还有多远

2018-07-17叶昌元

城乡建设 2018年13期
关键词:塑令购物袋塑料袋

■ 本刊记者 叶昌元

10年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其目的是减少塑料袋的供应和塑料垃圾的产生。

很不幸,塑料垃圾越来越多,有目共睹。尤其是外卖、网购等已成为塑料包装使用大户。

网购和外卖无视“限塑令”

据《科技日报》报道,来自环保组织零废弃联盟等各地社会组织的志愿者对北京、深圳、沈阳、合肥、洛阳、宁波、江西乐平、四川荣县、安徽阜阳三合镇9个地区的1101家线下商品零售场所进行了调研。现场调查发现,有979家门店提供塑料购物袋,达到“塑料袋标识合规”“厚度达标”“收费”要求的,只有89家,仅占9.1%;36家门店遵守“限塑令”所有规定,即做到上述三项,并明码标价和列入凭证的,仅占3.7%。

网购平台使用提携式塑料袋虽然比较少见,但塑料粘口袋、编织袋却非常普遍,多用于织物、小物品和单本书籍等商品。编织袋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这反映出,限塑令应随着社会发展而做出相应改变,扩大限塑的范围和种类。”

调查的30个外卖样本中,所有外卖用的提携式塑料购物袋都未显示单独收费,也未列入消费凭证。只有1家连锁品牌餐饮的塑料袋有完整标示。

除了塑料袋外,外卖产品中还包含着许多其他一次性用品。调查显示,这些一次性用品除竹木筷子外,大多是塑料制品。用量最多的是一次性塑料餐盒,中餐的面、粉、米饭、菜几乎都使用塑料一次性餐盒盛放,并且米饭常常会消耗多个餐盒,人均用量2个。一次性勺和叉常常作为配套餐具,用来放置一次性餐具和调料的预包装带,还有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手套、塑料杯盖、塑料平口袋和零食包装袋等。据统计,平均每份外卖产生塑料一次性用品4.8件。

其实,无需看调查结果,只要有经常利用网购和外卖的家人,我们都会感受到:家中的塑料垃圾产量空前,远远高于十年前。这在给环卫部门增加压力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垃圾处理能力堪忧。

上海曾发生这样一个案例:偷倒在浦东宣桥镇一块空地上的外来垃圾堆积成山(见下图)。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垃圾中包装袋上的地址可以确认,垃圾来自黄浦区淮海路等地段。这里的居民曾经拦截到偷运垃圾的车辆,报警后不了了之。宣桥镇居民固然是受害者,垃圾源头地区的居民和相关单位其实也是这些垃圾的受害者。

这既反映了企业或个人在塑料包装的生产、使用、运输等环节对“限塑令”的无视或蔑视,也反映了相关部门没有认真执行,或执行中虎头蛇尾。

运输环节同样需要绿色

不久前,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位网购者给了电商差评,电商发出威胁。这种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因为电商掌握客户的确切住址。

商人掌握客户的重要信息,并威胁客户,这是传统社会所未听闻的事。有人可能会说,这不过是发展中的问题。但是,使正常的商业伦理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这就不能叫发展了。

回到绿色话题上。传统社会商品的包装和运输遵守适用、节约的原则,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但网购就不一样了,没人对过度包装负责。客户要的是便利,容忍了过度包装带来的价格提高;经营者只要有人承担成本,不惜过度包装。

按说,在市场经济发展充分的居家用品购买、物流领域,浪费、成本提高就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终究会被淘汰。但为什么过度包装之风愈演愈烈呢?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各领域都快速实现了垄断。在2008年之后,伴随着公共交通、基础网络的发展和互联网用户数的直线上升,阿里和京东迅速扩张,电商平台成为互联网企业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开端。从数据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变化:2007年,淘宝全年的交易额是人民币433亿元;而2008年仅上半年,就超过人民币413亿元;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3.77万亿。基建的完善为物流提供了基础,因外需乏力和地产经济挤出效应所导致的制造业不振,使得大量原有的制造业劳动力成为冗余,为快递、仓储等行业提供了大量劳力资源。电商产品的山寨化,对知识产权的漠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在信贷泡沫之下,大量实业主转向证券和房地产投资,进一步提升了实体经济的成本。此后,以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为代表的服务类平台兴起,对应满足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家政、餐饮、娱乐需求。滴滴则垄断了汽车出行市场。

在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遭遇国际金融冲击,内部地产经济高度负债,以及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普遍尚未实现全球创新引领的前提下,资本大规模补贴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大量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它为解决危机中的就业问题做出了贡献。这是不是某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姑息其垄断、非绿色的原因呢?

只要政府部门不会对过度包装、严重浪费现象坐视不管,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电商格局将发生这样的变化:一、由生产厂家成立网购部门,直接接受客户的订货,去掉电商这个中间环节。好处是:货物直接从厂家发往目的地,减少运输里程;厂家可根据货物的体量、是否易碎等特点,设置货物的包装、运输方式,而不是对任何物品都大量使用一次性的包装;政府部门对厂家便于监管,而对散兵游勇式的电商则很难监管到位。二、在社区恢复传统的收发室,接收社区内的快递物品。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网购者希望快递小哥送货入户,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这样可以减少快递小哥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从而减少为抢时间而发生的闯红灯、逆行,还可以防止小哥两头忙而致货物丢失、极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入室犯罪等。三、从物流站到社区收发室,货物的配送也应根据其特点分类,比如划分为服装、家用电器、陶瓷与玻璃器皿等,除了出厂包装外,则不允许另外使用一次性包装。

可降解材料靠谱吗

有一种思路:科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用科技手段来解决。在一次性塑料使用上,早有人推出可降解塑料。

我国目前市面上很多“可降解包装”只是部分降解,剩下的部分碎片化反而造成更大问题。生物基原材料能完全自然降解,它通常是天然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甲壳质,以及用农副产品经微生物发酵或合成具有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但目前市场销售的可降解塑料可能使用的是生物基原料,但也需要添加化学添加剂以赋予特定性质,这跟传统塑料一样。氧化降解塑料是在石油基塑料中添加淀粉,使得其容易分解成更小体积的石油基塑料。法国、西班牙、英国相继使用所谓可降解塑料。

零废弃联盟专家顾问表示,阿里推出的可降解快递包装物,是在工业堆肥条件下的可降解,而非在自然条件下降解。即使真正完全可降解,普通公众也没有能力、也不会将可降解袋和普通塑料袋分开投放,仍然和普通塑料袋一样进入填埋场或焚烧厂。

实际上,面对如山的塑料垃圾,我们讨论用什么样的包装物是多余的,唯一的正途就是大量减少使用。俭,是传统美德,也是哲学理念,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少占用资源、占用劳动,何况塑料垃圾的治理难题如此迫切。

企业不能因为“我纳了税”,就认为垃圾治理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账是可以算的,用多少钱可以处理到这些垃圾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相关政府部门也不能因为某些企业的纳税贡献、吸纳就业人口的贡献大就对其排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猜你喜欢

塑令购物袋塑料袋
我是一个塑料袋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限塑令”为什么变成废纸一张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一个塑料袋
头大
限塑令实施7年名存实亡 有超市靠卖塑料袋年赚千万
老人连续使用一塑料购物袋长达34年
巧提购物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