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2017年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述评

2018-07-17崔亚辉

运动 2018年1期
关键词:后备教练员套路

崔亚辉,孟 涛

(1.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北京 100009;2.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2017年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于2017年6月7—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本次赛事是青少年武术比赛回归国家武管中心竞赛一部以来的第2届重要赛事,来自全国29个省市及部分行业体协、体育院校的474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了此项赛事。本次比赛共分为A、B和C组3个组别,400多名运动员在长拳、南拳、太极拳以及集体基本功等众多项目中展开激烈争夺。国际上体育强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竞技体育发展程度取决于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任何一个项目想要有所突破都必须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青少年是竞技武术套路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引导和培养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向着更加规范和科学化训练的方向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1 可喜可贺:竞赛规模扩大、赛事规格提高

2017年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共有42支队伍的474名运动员参赛,与去年相比,无论是在参赛队伍数量和运动员规模上都有所增加,更为可喜的是过去没有专业队的省市也纷纷重组队伍,着力对青少年武术后备人才进行培养,这让我们看到了竞技武术长足发展的希望。本次比赛在刚刚举办完“全运会武术套路预赛”的无锡市体育馆举行,该赛事既是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也是亚洲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的选拔赛,受到了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江苏省体育局、无锡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整个比赛场馆的布置除了背景板的更换,其他均与全运会预赛规格相同。此外,国家武管中心在裁判员的选调及赛事的各项准备工作上都做足了功课,主管套路项目的中心副主任张玉萍亲临比赛现场,对裁判组和整个赛事的各项安排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希望;竞训一部的金肖冰处长、樊义副处长每天都出现在比赛现场,关注每一场比赛,并在赛后和裁判组一起对每一个单元的比赛及时总结;组委会的各位工作人员都全力以赴投入赛事,确保了赛事的圆满成功。竞赛规模的扩大、赛事规格的提高体现了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对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的重视,也是近年来竞技武术发展的利好消息。

2 令人堪忧:赛事难见亮点、后备人才匮乏

纵观整个赛事,在A、B和C组3个组别的比赛中,共决出了53块金牌,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和他们的教练都喜笑颜开,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在整场比赛中即便是金牌获得者在场上的表现也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要说能有惊艳全场的亮点出现了。我们不禁怀念20世纪70~80年代的竞技武术赛场,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些令人记忆犹新的标志性动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竞技武术的发展可谓历经风雨,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饱受质疑。多年以来,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通过定期举办世界级武术赛事,组团在世界各地演出,派遣援外武术教练员和举办各类武术培训班等方式,使世界人民对中华武术有了基本认识,奠定了武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作为中华文化优秀代表的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新规则的试行与实施,使得武术套路运动在技术体系上的发展发生了重大改变,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就了一批身体素质极佳,却被质疑丢失了武术本真的年轻运动员。千篇一律的套路、失去武术味道的演练、外行人难以看懂的评判标准,都让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屡遭诟病。尽管本次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在一片喝彩声中圆满落幕,但赛事亮点少见、后备人才储备匮乏的现象令人担忧。

3 赛场回放:执裁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3.1 狠抓规格,裁判扣“点”不留情面

青少年是竞技武术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在本次比赛开始前的裁判员业务学习的过程中,中心领导和总裁组都一再强调要对小运动员的动作质量严格把关,扣“点”不能手软。运动员在现场演练过程中,出现与规则要求不符的动作质量问题,坚决执行规则,以期提醒各运动队加强对运动员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质量把控。青少年运动员正处在身体发育期,技术动作的形成处在不稳定时期,此时放松对动作质量的要求,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因为一旦形成错误动作定型,在其成年后是很难再纠正的。在本次比赛的各项目比赛中,裁判组严格执行规则,特别是在年龄最小的C组,扣不到“点”的概率几乎为零。有的小运动员由于动作规范性差,经常可以让执行动作质量评判的裁判员打分器上出现满屏的扣分点。尽管如此,在赛后与运动队教练交流的过程中,教练员们对裁判的严格执裁表示理解和认可,因为规则是技术发展的导向,这样的引导也会督促运动队的教练员认真研习规则,对每个动作的扣分点做到了然于胸,贯穿于每一次的日常训练中,长此以往青少年运动员的基本技术规范问题将会得到极大的改进和提高。

3.2 严格执裁,个别扣分点值得商榷

狠抓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动作规格是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共同任务,但在执裁过程中,对某些动作的扣分点还有值得商榷的问题,如在C组初级剑术的比赛中,被扣“点”最多的动作之一是该套路第三段的“右截腕”和“左截腕”,这两个动作之所以被裁判扣“点”,是因为虚步动作不到位,没有达到屈蹲腿的水平。这套初级剑术的创编时间是1957年由原国家体委组织相关专家创编的,1974年1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远远早于新规则出台的时间,且动作名称并未出现“虚步右截腕”和“虚步左截腕”,在这个地方出现扣分点是否合理需要探讨,如果这两个动作需要严格执行对虚步的扣分,则会大大影响和破坏运动员整套动作的演练节奏,是否得不偿失?此外,我们经常见到运动员在做“扣腿平衡”这个动作的时候出现停顿,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平衡的稳定性,不让裁判扣“点”,而这样的演练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应有的演练水平吗?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希望在今后的规则修改,以及训练和比赛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4 实践总结: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探索

4.1 当前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

4.1.1 生源紧张,选材余地不大,是影响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因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有了长足的发展,竞赛规则在不断的发展衍变。自1959年第一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出台至今,国家先后颁布了8部《规则》,1996年《规则》开始实行分模块打分,制定了指定动作与创新难度;2002年开始试行的新规则在1996年竞赛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实行动作质量、演练水平和动作难度的分组评分,规则是技术发展的风向标,各运动队在规则引导下,从运动员选材到训练方法手段的使用已发生重大转变。各省市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即使在本省打不上比赛的运动员也将其注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4.1.2 学训矛盾、教练员缺乏积极性导致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困扰着各级业余体校和教练员,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是精英教育,最终只能有少部分人进入省市专业队,其余的大部分运动员还需要安置保障。而运动员和他们的家长更多关注自身的利益,青少年运动员在从事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还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过多地花费精力在训练上会导致学业的耽误,与此同时,学习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又会导致训练时间不足,无法确保训练质量。此外,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后备人才的培养、输送和运动成绩与教练员职称晋升和经济利益直接相关。受交流机制的影响,较多的专业队从各地引进优秀人才来完成奖牌任务,这使得基层体校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越来越低,更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后备人才。长此以往,导致后备人才匮乏问题愈发严重。

4.1.3 管理体制不完善,竞赛机制不科学是制约后备人才培养良性发展的绊脚石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竞技武术的发展采用的是四级管理体制,即区业余体校—区运动学校—市运动学校—专业队,这样的管理体制是沿用多年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本无可厚非。然而,实地调研发现,在北京16个行政区域内,真正有业余体校武术队的不过五六家,北京武术队有40名专业运动员编制,这样的基层队伍规模很难满足专业队选拔人才的需要,使得专业队教练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京外生源,到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等武术大省挑选好的苗子进行培养。坐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的北京,户籍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从其他省市引进的优秀运动员很难解决落户问题,同时出于地方保护,各省也不愿将好苗子外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外地生源很难引进、本地生源无法满足需求,后备人才培养断层的现状阻碍了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北京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北京竞技武术的管理脱节导致了北京市级武术比赛的竞赛机制存在问题,北京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各级各类武术赛事更多关注社会武术和学校武术的发展,比赛中设置的竞赛项目与全国锦标赛设项基本没有衔接,使得“以赛促训”成为一句空话。

4.2 困境中的思索与建议

4.2.1 建立和完善武术运动员市场交流机制 人才流动在现代社会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运动员的交流引进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运动员转会机制已经比较成熟,转会的实质是使联赛中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最优化配置,人为的制造各俱乐部的实力平衡,提高比赛的竞争力、激烈程度和观赏性,从而带动球市的发展。球类项目市场运作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被引入到武术运动当中值得我们思考。

4.2.2 完善竞赛机制、竞赛规程和规则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做适当调整 新规则自2002年试行到2012年正式颁布以来,至今已经历了15个年头,其间武术运动的发展发生重大变革,在规则的引领下,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男子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已非难事,现在竞争的关键环节就是在演练水平分的争夺上,改革成效显著,可观赏性越来越强;但我们也遗憾的看到,比赛场上女子运动员为了完成2分的难度拼劲全力,动作变形、节奏破坏,我们再难见到老一代武术运动员那行云流水般的演练和风格特点突出的拳种展现。建议适时修改规程和竞赛格则,在项目设置和评分标准上男女有别。

4.2.3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培养 教练员队伍建设是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运动训练这一复杂的多因素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活动都必须通过教练员才能作用于运动员。刘兵在《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与教练员队伍建设》一文中提到:“如果把2016年体育工作主旋律比作五线谱上的音符,那么串起这些音符的五线谱一定包含教练员队伍发展这根主线。”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基层教练员的培养和提升专业素养的工作,建议各省市加强与当地专业体育院校的合作,引进优秀毕业生充实基层教练员队伍。同时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后备人才培养的工作中,社会参与不仅可以在系统外形成一条生产后备人才的流水线,增加后备人才总量,而且对体校办学形成竞争,使市场机制起到重要的资源配置作用。

5 结 语

青少年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整个武术运动的未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竞技武术的发展历经风雨,屡遭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竞技武术的发展为武术国际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武术文化的世界传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发挥着巨大作用,我们需要大量的具有扎实武术技术和文化底蕴的武术国际化人才,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 1 ] 孟涛.武术在美国--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

[ 2 ] 国家体委编写组.初级剑术[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4.

[ 3 ] 徐兰君.我国排球运动员转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研究[ 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2):119.

[ 4 ] 刘兵.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与教练员队伍建设[ 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16(1):3.

[ 5 ] 马志和,徐宏伟,刘卓,等.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 J ].体育科学,2004(6):59.

猜你喜欢

后备教练员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