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的同化异化

2018-07-16安怡静

北方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部首

安怡静

摘要:部首水在现代汉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分化为了氺旁部首字、水旁部首字以及氵旁部首字三种,其中前两种部首字的联系更为紧密,氵旁部首字宜另讲一文。水旁及氺旁部首字的发展可归纳为“水”的同化异化,其中包括部首水的自然演变、累增、分化、讹变四种情况,除自然演变外,其余三种皆为特殊变化,且字例颇丰,具有一定研究意义。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关联法、综合法等进行研究。

关键词:“水”;同化异化;部首;发展演变

水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皆发源于大河流域,其中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因此,研究氵和水字旁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字发展都有较大意义。但因包含其中的汉字数量繁多、难以穷尽;且水旁与氵旁的演变中实际发生了分化现象,成为相互独立的部首字,区别较大;况且许多水旁字也并非真正与水有关,故本篇文章先对水旁部首字做一梳理,择选其中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可能性的典型字,即发展较为连贯、古今字形完整的汉字进行研究。通过对大量论文的调取借鉴,主要根据《字源》、《汉字源流字典》、《汉语大字典》三部工具书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典型字进行研究、说明观点。

水字旁在初创年代也是描摹造字,属于象形文字,它的产生是从记事图画开始的,这时的“汉字”还不能称之为文字。“虽然记事图画能解决语言在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他是用整幅图画来表示一段话”[1],即被解释为笼统对语意进行表述的图画,其中的字词顺序、句法结构等皆不能明确表述,后人在进行研究解释时,也只能概括为“这一图画表述了……的含义”,并不能逐字逐句地翻译。待到后期发展,记事图画的符号性增强,每一个图案不再完全按照事件发生时的位置排列、不再完全模仿实物刻画,而是突出事物的代表性特征,逐渐形成了圖画文字,而图画文字正是象形文字形成的基石。当越来越多的文字符号与图形一一对应,象形文字就生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

一、“水”的意义及演变

(一)意义

“水”在多部字典中都有释义。最受学界认可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解释为“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2],但学界大部分认为“微阳之气”的来源并没有根据。《字源》中解释为“象形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形态各异,而以为基本型体。像水蜿蜒流动之形。”[3]《汉语大字典》中首先引用了《说文》的解释,之后梳理了“水”的现代含义:化学解释、江河湖海、雨水、洪水、汲水等与水直接相关的含义,以及动植物、水平测量、方言、星宿、姓氏等延伸含义。例如“汆”是典型的水字底,表示把食物放入水中稍微煮一下,“入”“水”两字合为一字,从字形就可以分析出字义。“淼”由三个“水”组成,有词“烟波浩渺”也写作“烟波浩淼”,三水“淼”充分体现了水势浩大。《康熙字典》(以下简称《康熙》)中收录《说文》、《周礼》、《左传》、《史记》等书,对“水”的引用和历史释义作集中整理。

(二)历史演变

在“水”的字形演变上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水”在商及之前时期的甲骨文字中常见、、[4]等字体,可见最初甲骨文中对字形的限制并不严格,曲线有双有单,有左有右,两旁表示水花的点的数量也并不完全一致。自西周始,字形才较为固定,呈左蛇形单曲线、两侧分别为两点的样式,常见为、、。《说文》中整理的小篆字形已经有了初步的美学形态,流线型线条代表河中水,两侧点状水花拉长呈线形。从汉隶开始,水的字形渐从弧线圆角归于直线方笔,整个字更偏向正方形,例如、、。

需要指出的是,冫、氵和水字旁皆可作为部首,但只有“水”单独作为偏旁,偏旁与部首并不能混为一谈。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某一个部分,合体字的出现就代表着偏旁的出现,而部首则是自许慎的《说文解字》始。

二、“水”的同化异化

“水”字作部首时,上、下、左、右皆可为之,但有一些字虽然以水作部首,却并非由“水”演化而来,例如“永”字。“永”字属于累增,即指字中本无“水”部,但也表示与水相关的含义,后世在整理“水”字部时便以“水”作为“永”字的部首,扩大了“水”字部的汉字数量。

(一)自然演变

自然演变是最正常的一种变化,指的是原本字形中带有“水(氺)”且与水有关的字,经过演变而形成今天的字形,这种情况通常出于汉字的符号性、表意性、审美性、工具性、可读性等属性的推动作用。以“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顺序举例,“泉”的演变顺序为:----;“浆”为:---/;“沓”为:/---。

(二)累增

《现代汉语字典中》在“水”字部可以查到“永”,但根据《字源》一书中,“永”字的演变顺序从左到右分别为“商—商—西周—春秋—战国—《说文》小篆—汉—楷书”,如右图:,再加上《说文》中的注释可以得知:“永”原表示“水长也”[5]即水流长,从甲骨文的字形也可以看出,永字描摹的是江河的形态。但在现代汉语中永字只保留了“永远、长久”和“姓氏”的含义,已经与水无关了。

(三)分化

分化这一情况在水旁部首字中情况较少,但也有例可循。《说文》中记“泰”之意为“滑也。从廾从水,大聲。夳,古文泰。”[6]写作,后人解释为两种含义,其一为古文“大”作人,下加“二”为“仌”的变形,以示人走在冰上滑为“泰”,后同“太”;另一形作,释为双手(廾)掬水,水从手中滑下。《说文》的古形体在后世为“太”之本字,而且后世多用“泰”同“太”,表示“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7]。“泰”的氺字底就是由部首“水”分化而来,以氺旁为部首的字有的与水相关,有的与水完全没有关系,是由其他字形讹化而来,按照王尽忠先生在其《部首的产生发展演变》一文中对部首演变的分类,所有以氺字底为部首的字都应当归在“分化”中,但由于讹变的情况也不少,因此另开一节专讲讹变是很有必要的。

(四)讹变

讹变在氺字底的情况中字例颇多,如“求”、“隶”、“暴”等都属于这种情况。“求”在《说文》中解释为:“皮衣也。从衣求声。”[8]本意是皮毛外翻的裘衣,写作:,但篆体中因为其字形不明显,故多加一“衣”写成“裘”,但在书写中,人们为了方便,通常不写“衣”,仍写成“求”用来表示“裘衣”,后因“求”增加了其他的含义,故采用“追加”法作“裘”表示原意。所以“求”其实与“水”毫无关系,只是在后世人们的整理中,为了检索方便而放在了“水”字部。“暴”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念作“bào”,归入“日”字部,但在古文中作“pù”,《说文》:“暴,晞也。从日,从出,从収,从米。”[9]《说文》小篆写作,如同一只手捧着米去晒太阳,所以“暴”下面的象水底实际上是由“米”字讹变而来的。“桼”在《说文》中解释为“木汁,可以?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10]它的篆体写作,字中和下面共六个点仿照漆树汁液滴下来的样子。“隶”在《说文》中解释为“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11]小篆写作,仿佛一个人用手抓住了尾巴,象水底由尾字转化而来。

三、结语

“水”旁部首字中,与水有关的占大多数,但也有一些特例,这些特例平时并不为人所注意,在字形变化中也有许多非自然演变的例子,总结归纳这些实例有助于对汉字历史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加以了解,补充现代简体字所丢失的内容,对汉字今后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淑华.汉字演变与文化综论[M].吉林 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60-61.

[2][5][6][7][8][9][10][1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商务印书馆,1996.

[3]李学勤.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M].中华书局,1965.431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部首
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弄清偏旁与部首
部首找搭档
字典歌
《汉字部首表》修订的背景与理念
《说文解字》部首文字学原则解析
组成语
同部首的字
哪些能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