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目标导向下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

2018-07-14杜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

消费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会计学培养目标应用型

杜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迫使企业从粗放型管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2016年起财政部陆续公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及相关征求意见稿以来,引起了实务界的广泛探讨,也对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期待。笔者试图从专业培养目标角度探讨当前本科阶段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方向,如何将培养目标落实在培养过程中,确保我们的“产品”都是合格的。

一、专业培养目标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参照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其既定的培养方向。会计学专业作为当前的热门专业,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本科阶段都开设了该专业,浏览各高校网站对会计学专业的宣传,其表述的专业培养目标各不相同,难以统一概括。因此,笔者选取了20所高校开设的会计学专业(仅指会计学,不包括注册会计师、国际会计、会计与信息管理、ACCA、CIMA等方向)作进一步分析,包括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名单以及在社会享有较高声誉的高校,能够代表当前国内会计学本科的教育水平。

这20所高校在对其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上,有的辞藻华丽,“培养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和财务理论素养,通晓国际准则与中国制度,熟悉全球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运作机制,能够运用理论思想、创新思维、专业能力和战略格局引领组织持续创造价值的复合型高级会计和金融管理人才”;有的简洁朴素,“以培养会计通用人才为目标”。经过整理,所描述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简化为以下方面:①掌握多学科知识,一般涉及管理、经济、法律、税务、计算机等方面知识;②专业知识扎实,强调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③国际化,或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发展趋势,熟悉国际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运作规律;④具备良好的专业道德;⑤毕业生适用性广,能从事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单位的会计审计工作;⑥培养应用型人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从事具体会计实务工作;⑦培养研究(学术)型人才,掌握国际前沿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⑧较高外语水平,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良好的外语沟通和查阅外文资料的能力;⑨扎实的数理基础。

从上图可知,在选取的20所高校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是绝大多数高校的选择,体现出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高校培养过程中都强调要求学生熟悉当前经济环境、会计准则等,具备实践能力。排名第二的培养目标是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日益增多的形势下,“国际化”无疑是一个热门。相应的对外语水平的要求也会提高,因此也有部分高校在培养目标里强调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扎实、多学科知识和适用性广,其导向依然是着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去处理解决问题。另外,随着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社会急需具备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人才,高校相应地提出将扎实的数理基础作为其培养目标。综上所述,高校会计专业的首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要求,如国际化、数理知识等。

二、改革探讨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各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很明确的,如何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实现其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来指引当前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合理安排相关课程体系,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扩大学生视野。管理会计在教学内容上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高度重叠,已被诟病多年。查阅当前最新版本较权威的管理会计教材,在内容方面没有多大的变化,依然是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成本控制、全面预算、业绩考核与评价等几个部分。在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内容上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重复。管理会计通常是作为高年级的必修课,在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之后开设,对于3学分的必修课来说,剔除掉与上述课程重复的内容,课时略显宽裕。另一方面现有课程内容也没有体现出各高校提出的国际化、应用型、学术型等目标。目前已有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合并为一个课程。这个趋势为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方向,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础内容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课程,作为必修课,讲授成本计算分配法、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短期经营决策、全面预算管理、业绩评价等内容。另外开设《管理会计专题讲座》或《高级管理会计》课程,作为选修课,讲授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绩效评价及平衡记分卡、战略管理会计等当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也可以将国内外著名学者或实务界人士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理论和实务中管理会计的最新动态。重新调整课程体系后,总课时不会增加,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科理论实务前沿,与培养目标更契合。

(二)注重案例教学法,培养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其具体应用不尽人意。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案例的选取。为了配合课程中某一个知识点来选取的案例,就会简化经营的内外环境,只给出和该知识点相关的数据,导致只能形成单一的结论,成为了变相的计算题,学生没有深入讨论的热情。显然这种案例教学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成为了应用题。

针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穿插少量案例分析。可以说以讲授为主是高校管理会计教学的普遍模式,这种现状也情有可原。如前分析,在课程设置上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还是以基本专业知识为主,课程首要目标是保证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必然导致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插入案例分析也是让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不是为了专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案例会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如果只节选其中的片段,缺乏深入讨论的背景,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学生先得具备多学科基本知识,才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考虑延续上文所提出的思路,开设《成本管理会计》作为必修课,在高年级专门开设案例分析课程作为选修课,其范围可涉及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知识,毕竟这些内容是相互交叉、密不可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限定每班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讨论,在目前50人左右的大班教学中,是不可能保证每位学生都充分参与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的。

(三)适应课程设置的变化,构建多层次的学生评价体系。显然,要实现培养应用型、国际化、多学科知识综合、研究型等人才目标,仅依靠考试一个评价方式是不够的。通过改变现有管理课程体系,评价方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对于《成本管理会计》专业基础课,用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点是可行的。而《管理会计专题讲座》或《高级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方式,着重考查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等能力。对于案例分析课程,课堂讨论环节的表现则是主要的评价依据,不仅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同时也是对其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考验。

高校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大致可以归纳为: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应用型、国际化等类型的人才。目标的设置应该来说符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以及时代发展趋势,如何让我们喊的这些目标口号落到实处,本文试图从重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算是抛砖引玉吧。

猜你喜欢

会计学培养目标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