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2018-07-13刘海琴

健康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护理

刘海琴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我院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70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干预措施。结果70例患者经过机械通气,7 d出现肺部感染2例,10 d出现肺部感染5例,经过药物治疗和精心护理,10 d后肺部感染症状得到控制3例,2例完全耐药伴全身功能衰竭死亡,另2例经呼吸机支持治疗20 d,配合抗生素治疗,逐渐脱机。结论 加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能减少呼吸机治疗引起的相关并发症,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护理

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我院70例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自主呼吸抑制患者实行气管插管,Puritan-Bennett760呼吸机(美国产)辅助呼吸,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回顾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0例患者,男39例,女31例,年龄13~79岁。其中外伤性35例,呼吸系统病变14例,中毒12例,其他病变9例。机控呼吸时间5~20 d,平均9 d。

2、呼吸机的应用

本组患者行气管插管后均以PB760呼吸机辅助呼吸,该呼吸机具有辅助/控制模式(A/G):容量控制通气(VCV)与压力控制通气(PCV)型式;同步间歇强制通气模式(SIMV):VCV、PC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型式;自发呼吸模式(SPONT):PSV型式,装有湿化、空气过滤等装置。患者一般首先采用A/G模式VCV或PCV型式,参数设置:呼吸频率12~16次/min,潮气量480~500 ml,氧浓度40%~60%,峰值流量20~40 L/min,平台期0.1~0.3 s,吸气压力20~40 cmH2O,吸气时间0.2 s,吸呼比1∶1~2.5,压力上升梯度50%。湿化液温度调节在32℃~35℃。人机连接后,患者若出现一定的呼吸功能,可转SIMV通气,同时根据患者呼吸情况及血氧饱和度或血气分析结果调整上述参数。所以临床在连接呼吸机的同时,多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以了解患者多方面情况的变化。如发现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而排除气道阻塞原因,可提高潮气量或氧浓度,待血氧饱和度持续正常后,可降低氧浓度至30%~40%输入。

3、护理

3.1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

3.1.1湿化气道,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实施有效呼吸的关键 若患者无咳嗽反射或咳嗽乏力,临床观察患者出现口唇紫绀,血氧饱和度下降或气道峰压进行性上升,呼吸机发生高压报警,听诊双肺有明显湿生音,提示气道阻塞,通气不良,应立即吸痰。以一次性吸痰管经人工气道插入负压抽吸,吸痰管插入后呈螺旋式旋转,每次时限不超过15 s,避免因吸痰时间过长而造成患者发生低氧血症 [1] 。对于痰液粘稠的患者应给予气道湿化。患者采用机械呼吸,失去上呼吸道吸入气的湿化作用,气道黏膜干燥,容易并发肺不张。本组7例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合并肺部感染,所以在使用呼吸机时,呼吸道加温湿化器要定时检查,及时补充蒸馏水,湿化瓶内的水保持在最低水位线以上,湿化水温维持在32℃~35℃,我们联合使用微泵持续泵入生理盐水进行气道湿化,速度4 ml/h,并根据痰液黏稠度进行调节。也可按医嘱配制湿化液,湿化液的配制方法:取注射用水250 ml加入庆大霉素8万U(或以痰培养药敏抗生素),地塞米松5 mg,α-糜蛋白酶4000U。气管导管气囊以上的分泌物,可经鼻置一根引流管于气囊上部,每30~60 min冲洗抽吸1次,必须注意的是每次冲洗前应调节好气囊压力,防止误吸[2] 。吸痰过程中,保持吸痰操作的无菌性:吸痰管置入气管内吸痰时有可能将气管导管口的细菌带入气管,造成外源性或医源性感染,重症感染可致患者死亡。另外,吸痰管反复摩擦气管黏膜以及吸痰的负压,易引起气管黏膜的损伤,溃疡出血至坏死,这些均是造成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因此,在反复操作的吸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原则,戴好一次性无菌手套或以无菌镊子夹取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管不宜反复插入,吸一次更换一根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后废弃毁形处理,对于吸引器瓶套及吸引导管,均应定期更换处置。

3.1.2翻身拍背是气管插管后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手段 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将患者翻身侧卧,然后操作者手指并拢拱成杯状,腕部放松,迅速而规律地叩击患者背部,从上而下,由两边向中央叩击,力度适中。但对脑出血患者,早期应尽量减少搬动,防止因此造成颅压增高加重出血而影响生存和预后。对重症脑出血的患者翻身时,应头颈身成一直线,缓慢翻转,这样可保证血压稳定,不致造成血压的突然增高而引起颅压增高,导致脑疝等生命危象[3]。

3.2脱机护理

当患者全身情况稳定,自主呼吸频率<25次/min,使用SIMV或SPONT模式过渡,血气分析正常,即可试行脱机。脱机前,吸尽口、鼻、气道分泌物后放尽气管插管囊内气体,确保充分通气,同时以输液头皮针在针柄处剪去针头,接入输氧管,调节输氧流量3 L/min,将头皮针管插入气管导管内4~5 cm处固定。在此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耐受性,痰液的粘稠度,咳嗽的频度,手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变化,脱机时间长短等等,保证患者血氧饱和度在85%以上,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呼吸肌疲劳象,如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呼吸机应处于待机状态,随时准备与患者连接。接机前,先将气囊注气,以防漏气造成潮气量不足。在行脱机锻炼48~72 h后,无异常,即可正常脱机。

3.3脱机后的护理

脱机4 h内禁止饮水,以防呛咳;鼓励患者咳痰;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避免用力排便;以卧床休息为主。

4、体会

通过对60例氣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病情,熟练掌握呼吸机的功能及管理,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小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进展.护理学杂志,2012,17(11):876.

[2]赵丹宁,张红伟.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护理进展.护理学杂志,2014,19(23):71.

猜你喜欢

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集束化干预措施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分析
试论重症监护室的实习带教体会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