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起源与词义杂考

2018-07-12陈维亮

文史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审计

陈维亮

摘要:我国的审计活动历史45A.,但使用“审计”二字的审计院产生于宋太宗淳化三年而不是建炎元年。在宋代之前,“审计”一词就已广泛使用,是详细、周密、慎重谋略的意思,当时并没有对财经活动、岁入岁出、钱粮收支的审计监督这层语义。南宋审计院的重新建立是宋代审计探索的必然选择,是宋代先进审计理念的重要创新,开创了国家审计为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全面组织跟进的特殊审计路径。

关键词:审计起源;审计词义;宋代审计院;先进审计理念

“审计”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经济监督活动,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这种经济监督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独立性和公证性,不受外界、包括领导在内的他人的影响和制约。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但“审计”二字何时产生?为什么产生?在审计行业内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值得辨正。

一、何时有“审计”专设机构

我国的审计活动历史悠久,但何时有“审计”这个专设机构、专有名称?有学者认为:“目前被大多数学者公认的说法是,最早在南宋正式将审计活动冠之以‘审计一词。其史料根据是《宋会要》职官二七之六一记载:‘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十一日,诏诸司专司、诸军专司,专字下犯御名同音者,改作诸军诸司审计司。”建炎元年是公元1127年。而考诸历史,这不是最早将审计活动冠之以“审计”一词的时间。因为早在135年前的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就已经设立了审计院。

《文献通考》卷六十《职官》记载:宋初,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为国家最高财政机关,主管全国的钱谷财赋等事物。太宗淳化三年,采用户部使樊知古的奏议,另设审计院,审计有关案牍,稽核出纳给受的名数等。

宋代的官制,大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院的设立是在从宋初至元丰改制的第一个阶段,其间围绕中央集权进行了不少革新尝试,审计事宜由三司使下的都磨勘司與三部勾院主管,属于财审合一。其时设立的审计院,主要用于内部审计。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为第二阶段。元丰官制实施至北宋末年,这一阶段随着对唐代三省六部官制的恢复,财审分离,审计事务基本上划归比部掌管,同时在国库系统设置审计司等内审机构。审计司为太府寺下设的25个职能部门之一。《宋史》明确记载:“太府寺……所隶官司二十有五,……审计司,掌审其给受之数,以法式驱磨。”

第三阶段为南宋时期。当时,审计司与户部设诸军专勾司、诸司专勾司和都磨勘司、刑部设比部等同为行使审计职能的机构。到了宋高宗时期的建炎元年,将诸军专勾司、诸司专勾司改作诸军审计司、诸司审计司,又将诸军审计司、诸司审计司合称为审计院;与都磨勘司等内部审计机构共同负责审计事务。

二、“审计”一词的词义演变

虽然“审计”专设机构、专有名称是宋代才有的,但是,“审计”一词却并不是宋代才出现。在宋代之前,“审计”一词就已广泛使用。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经考证溯源,据《旧唐书》载:‘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玄宗敕:癸未,敕以方偶底定,今中书门下诸道节度使,衡量军、镇闲剧利害,审计兵防定额,于诸色……”这段所谓唐玄宗的诏令在审计史的研究中被广泛引用,然而,考诸史籍,必须指出,《旧唐书》中并没有这道诏令。玄宗在开元二十五年确实下有一道《诸道节度使募取丁壮诏》,称:“宜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利害,计兵防健儿等作定额,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及客户中如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于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便令存济,每岁逐季本使。”这道诏令中确实有“审”也有“计”。但是,这两个字并没有连在一起构成词组啊!怎么可以作为“审计”一词的使用证明呢?

其实,“审计”一词的使用还更早些。例如:三国时期对《孙子兵法》有深切体会和理解的曹操,就在《<孙子)序》中说:“后百岁余有孙膑,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唐初,陈子昂上书武则天:“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务德而不务刑,据安念危,值利思害,愿陛下审计之。”㈧张九龄草诏与宰相张说,建议其改变为政之道,草诏最后说:“方进草,尚可以改,公宜审计。”只是,上述的“审计”,与宋代用“审计”命名的机构,在含义上是有极大差别的。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十《职官》“审计院”条

中国汉语词汇丰富,语言结构和语义复杂多变,在语言演变历史中,语义的扩展、延伸或移植、借用,多有发生。

“审计”由“审”与“计”二字构成。按《辞源》的释义,“审”字有详细、周密,仔细观察、研究,慎重,确定、安定,确实等义项。“计”字有计划、算术,账簿,考核官吏,计划、谋略等义项。“审”与“计”组合的“审计”一词,其语义较宽,多是指对某项事体“详细、周密、慎重谋略、计议”之义,当时并无自宋以后的对财经活动、岁入岁出、钱粮收支的审计监督这层语义。

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最发达的时期,将“审计”一词用于财经活动、岁入岁出、钱粮收支的监督并设立以“审计”为名称的机构,是当时形势发展的必然。尽管“审计”一词用于财经活动的监督使其有了特殊的含义,但它原有的“详细、周密、慎重谋略、计议”等义项也并没有消失,如《宋史》载:“诏问方略,离审计形势,为破敌之策以献。”其中的“审计”,就是“详细、周密、慎重谋略”的意思。

三、宋高宗建豆审计院的必然性

按《宋会要》的说法,高宗建炎元年五月之所以要将诸司专勾司、诸军专勾司“改作诸军诸司审计司”,是因为“专字下犯御名同音者”,即“专勾司”的“勾”字与宋高宗赵构之名的“构”字同音。在封建社会,这是必须避讳的,所以其名称就只有改为“专勾司”了。说南宋审计机构名称是这样偶然而来,实在是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前面已经说了,在此之前的北宋时期,早就有了审计司、审计院。宋高宗只是重新建立审计司、审计院,说必须避讳“专勾司”的“勾”而改名只是一种巧合。

宋高宗之所以要重新建立审计司的关键处是在“五月”这个时间。按《宋史》的记载:“(建炎元年)夏四月,粘罕退师,钦宗北迁。……五月庚寅朔,帝(高宗)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这说明,此时的高宗,是在徽、钦二皇帝被金人俘虏后而即帝位开始南宋时代的,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岳飞《满江红》说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建都临安(今杭州)的王朝,百废待兴,而与金人作战,收复失地,迎回二帝又是必须,这些都是需要巨额经费的。所以,刚刚登上帝位的高宗就迫不及待地建立审计司、审计院,就是为了把有限的经费予以更合理地使用。

四、宋代审计院的历史贡献

在宋代,审核全国各地报给户部的财政收支是一项重要工作,其工作量的巨大、烦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朝代。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去承担财政收支的审核工作,是顺应时势的必然选择。

宋代社会生产力飞速进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昌盛。但是,宋朝是在经历了唐末五代长期的天灾、战乱之后的虚弱社会基础之上建立起來的政权;尤其是南宋,政治上是一个新兴的政权,经济上尚需振兴,文化上也有待重建;而北方又存在强敌的虎视眈眈,需要花钱的地方特别多。所以,宋代的苛捐杂税有很多,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很高,但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大部分财政收入,甚至还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国家财政收入、支出都十分巨大的情况,促使审计部门站出来承担核查收支、揭示腐败、保证经济运行安全的责任。

南宋审计院的重新建立是宋代审计探索的必然选择。宋代的“审计”在北宋初年是沿袭唐后期做法,中央设盐铁、度之、户部三司。负责审计的中央勾院分设在三司之下,并且不惜叠床架屋,广设审计机构。元丰改制,废了三司,宋代又转而继承唐前期的做法,将中央审计的主要职能划归刑部属下的比部。比部在宋初是个闲职机构,此时又恢复了审计职能。审计在这两个阶段的历史继承,将传统做法尽可能发展到了极致,也使其优势、弊端都得以充分放大。

南宋审计院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南宋审计院隶属掌钱谷金帛诸货币的太府寺,具有最大的最直接的审计力度,也开创了国家审计为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全面组织跟进的特殊审计路径。当时人们将南宋审计院与南宋最高财政部门户部联系在一起,把原本隶属于太府寺的粮料院、审计院合称为“户部粮审院”。在宋代审计机构存续分合变化无常的背景下,南宋审计院能够一直延续到南宋终结,足以表明,南宋审计院的作用在南宋得到证明和认可。它为维持南宋财政的运转,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南宋审计院是宋代先进审计理念的重要创新。宋人所著的《咸淳临安志》是研究临安地方史和宋史的重要史料,其中对“审计”有这样的解释:“白宫禁、朝廷,下至斗食佐史,凡赋禄者,以式法审其名数,而稽其辟名者。唯郊赐给已乃审,禄有疑予,则诏以法。凡四方之计籍,上于大农则逆其会。凡有司议调度、会赋出,则诹焉。”即是说,审计的依据是“式”(法律法规),审计的对象是“赋禄者”(朝廷的百官和贡赋),审计的重点是“稽其辟名者”(隐藏钱粮物品的情况),审计的手段是查“三计”账簿,包括官员财物收支账簿、四方贡物账簿和赋税收支筹划账簿。由此可见,宋代的审计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审计官吏们对审计概念有了比较深刻、独到的认识,审计理念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猜你喜欢

审计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分析
浅谈工程结算审计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风险导向方法在央行内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
工程造价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