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务员考试中的地理元素分析及其引发的思考

2018-07-12郑丙沛

地理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公务员数量试题

郑丙沛

摘要:近年来公务员报考热度依旧不减,岗位竞争激烈异常。在公务员行政能力测验考试中会以地理试题的形式考查应试者是否具备基本的地理科学素养。通过对近五年公务员行政能力测验试题的分析,总结出这类试题的构成、分布和特点,并由此对地理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析。

关键词:公务员;行测;地理教育;思考

一、公务员“行测”考试中的地理元素

公务员考试是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的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可分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含省级以上和地市级以下)和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考试。公务员笔试一般包含《行政能力测验》(简称“行测”)和《申论》两部分。其中,“行测”部分由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内容构成。“行测”考试是对应试者一般潜能的职业能力测试,因而考查的知识能力较为广泛。地理科学作为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的大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也渗透到现代公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行测”考试中自然离不开“地理元素”。“行测”考试中“地理元素”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多分布于“常识判断”环节。根据历年国考和省考“行测”试卷来看,几乎历年考试中都有考查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试题,其数量不尽相同,内容涉及世情、国情、省情、社情、民情等诸多层面。

二、近五年“行测”地理试题数据统计

公务员“行测”考试考查内容和范围较广,参照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设置可细分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等不同模块的试题。因公务员考试的特殊性,公务员主管部门历来不主动公布试题及答案,现借助互联网和相关機构提供的资料,对2013—2017年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地方公务员考试(简称“省考”)出现的地理相关试题进行分类、汇总。因地理与其它多学科之间存在交叉性,本文仅对具有较强地理学科属性的考试试题进行统计,见表1所示。

由表1统计数据可知,2013年数量为4个,2014年数量为8个,2015年数量为5个,2016年数量为6个,2017年数量为5个,平均数量为每年6个。其中,世界地理模块数量为2个,中国地理模块数量为4个,自然地理模块数量为10个,人文地理模块数量为7个,旅游地理模块数量为1个,其它模块未考查。可见,近五年来国考中涉及地理试题数量较少,年份数量差异不大,考查模块较为集中。其原因在于“国考”为全国统一的公务员招录考试,考试试卷仅分为省级以上和地市级以下两套且试题相似度较高,因而涉及的地理试题整体较少。

与国考相比,近五年来各地省考中涉及的地理试题数量明显较多。由表1统计数据可知,2013年数量为42个,2014年数量为54个,2015年数量为48个,2016年数量为46个,2017年数量为49个,每年平均数量约为48个。其中,世界地理模块数量总计为20个,中国地理模块数量为60个,自然地理模块数量为88个,人文地理模块数量为23个,旅游地理模块数量为28个,自然灾害模块数量为11个,环境保护模块数量为7个,其它内容模块数量为3个。各地省考中地理试题数量明显较多的原因是各省公务员考试多为单独命题,虽然近年“多省联考”的趋势日趋明显,但东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因区位和省情不同仍采取单独命题的形式,因而省考涉及的地理试题数量整体较多。

综上可知,近五年来公务员考试中都包含有许多具有地理学科属性的考试试题,其内容涉及不同模块且模块间数量差异较大。依据数量多少依次为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人文地理、旅游地理、世界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和其它模块。其中,自然地理和中国地理模块为重点考查内容。

三、“行测”地理试题的特点分析

1.基础性

公务员作为负责统筹管理国家经济社会秩序和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的公职人员,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智力素质、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其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智力素质就包括国民所必备的基本地理科学素养和技能,即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主动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发展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文明的生活方式。因此,历年公务员“行测”考试特别凸显考查应试者是否具备基本的地理科学素养和技能。“行测”考试中的基本地理科学素养和技能包括中外地理常识、自然地理常识、人文地理常识、环境常识、旅游常识、省情社情及地理技能(解读地图、辨别方向)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历年各地的考试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2015年国考中“一跨国企业计划7月份在全球两个大城市同期举办大型室外活动,为避免降雨影响活动效果,选择下列哪两个城市最为合理(答案:罗马和洛杉矶)”,考查世界地理和气候分布;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直接考查我国五大牧区、糖料作物、商品粮产区、红壤分布等农业国情;2017年多省联考中,考查我国的土司遗产、丝绸之路、丹霞等世界遗产多省联合申遗的情况;2014山东省考直接考查了“南四湖”构成部分;2017年贵州省考中“根据某工业园区区域指示牌内容判断指示牌位置”一题,考查应试者读图能力、空间意识等。以上试题虽然涵盖内容较多,但整体难度不大,多为对应试者基本地理概念和原理等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

2.热点性

行测地理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以社会热点事件作为背景,贴近世情、国情、省情、社情,也接近公民生活实际和未来工作发展预期,也是对应试者关注社会、了解世界基本状况的一种综合考量。“行测”地理试题多选择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作为考查素材,充分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地理科学的人地关系意识、人口观、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等理念融入到考试试题当中。例如,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就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洪涝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这一热点内容在2017年天津、江苏和多省联考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都有直接考查。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2015年正值成立九十周年。故宫博物院针对九十周年院庆,在10月特意增加开放新的参观区域,并举办相关展览活动,以增强故宫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因此,2016北京公务员“行测”考试针对该热点设置了与故宫博物院相关的试题。另外,2015年的河北省考中考查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主席来华考察北京申办冬奥情况,2015年北京市考中考查了中国杭州举办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新闻热点。以年度热点区域和热点事件作为切入点,考查时事生活中的地理,体现出公务员考试的灵活性、实用性,反映出对应试者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的个人情怀与全球视野的重视。

3.综合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而地理学研究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行测”地理试题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特点。行测地理试题所考查的范围、内容都非常宽泛,知识跨度也相对较大。从考查模块来看,世界地理主要考查世界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以及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地势和地形、地质和地貌、水文、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等知识内容;中国地理主要考查中国的海陆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地势和地形、地质和地貌、水文情况、自然灾害、气候情况、资源、区域地理等知识内容;自然地理部分着重考查行星地球、天文天象、时区划分、大气环流、洋流、气候、水循环、地质地貌、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等知识内容;人文地理部分主要考查与时事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人口问题、城市发展、产业区位、工业分布、农业区位、交通区位、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内容;旅游地理主要考查国内外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特色、线路、开发和保护等内容;自然灾害主要考查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生物灾害等的形成原因、特點、危害和防灾、减灾等内容;环境保护则主要考查常见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和防治等内容。此外,一些与地理信息技术、城乡规划等相关内容也有出现。

四、由“行测”地理试题引发的思考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中国自古以来对一个人才学和知识进行衡量的标准,而且在某些程度上知“天文”、晓“地理”是人才所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公务员考试中考查地理知识与技能,是地理学的学科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体现,也反映出地理知识与技能在人才培养、评判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公务员作为负责统筹管理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领域公职人员,理应具备基本的地理科学素养。但能够具备基本的地理科学素养不应只是公务员群体的专利,而应该是全体公民都该具有的基本素质。由于历史原因和思维惯性的影响,导致地理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地理学科素养的缺失与不足

具备基本的地理科学素养是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体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就将地理与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并列为中小学教育的五大核心课程之一。而在我国地理学科进入课程体系虽已有百年历史,但至今对地理学科的歧视与偏见仍未根除,不重视地理教学和学习的现象依旧大量存在,以致产生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地理盲”。“地理盲”是指对那些基本地理知识匮乏或缺少必备地理技能人的一种“谑称” 。如“看不懂地图”、“辨别不清方向”、“分不清青岛和青海”、“不知道兰州是省还是市”、“无法区分武汉和汉口”等。“地理盲”人群的存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种不和谐现象,其本质是地理学科素养的缺失或不足,但“地理盲”并非绝症。在现行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下,中学阶段开设地理课程的时间有2~6年,如果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积极扭转社会对地理学科的刻板印象,充分重视中学地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配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不同主体的教育引导,鼓励和吸引更多学生融入地理课程学习,势必可以起到夯实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基础,消除或减少“地理盲”人群数量的效果。

2.地理技能教育的缺位与匮乏

地理学不仅是一门可以帮助人类重新认识世界的书斋科学,更是一门具有实用性、技能性的综合科学。中学地理教育不仅是公民学习地理知识和原理的过程,还是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过程。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地理技能包括:地图技能、地理综合分析推理技能、地理图表技能、地理观察与社会调查技能以及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等。掌握这些基本地理技能不仅能方便日常生产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和素质修养,拓展个人发展空间,甚至还可以挽救生命、避灾避险。《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应该能够“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突出“生存能力”,即保持生命系统存在和发展,适应和改造所处环境的能力。现阶段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度假成为很多家庭休闲放松的选择,可屡见报端的各类新闻热点事件让人对我国公民的“生存能力”不禁有所担心。例如,2015年8月,西安秦岭小峪山洪灾害9名游客遇难事件; 2016年7月,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 2017年4月的青岛女驴友失联事件……以上种种伤亡事件的原因各异,但总结起来有一点共性是游客的旅游常识、地理常识和技能严重不足,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地理技能教育的缺位与匮乏。因此,地理技能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应该引起全社会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猜你喜欢

公务员数量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头发的数量
向量数量积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