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手”

2018-07-12徐新生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进率食指口诀

徐新生

(作者单位:安徽潜山县棋盘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双手就是现成的“天然”教具。许多知识和教学环节通过双手的演示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双手也能把实物和教学主体联系起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胜于教师用语言教学,同时学生在模仿操作中启动了思维能力的弦,让学生体会出“数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科”,有时甚至给学生一个惊喜:“啊!学习数学原来就这么简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怎样利用“双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呢?教学中,由发现到实践乃至尝试,点滴积累,笔者认为放之“学海”而皆准。

一、利用双手进行启蒙教学

1.启蒙教学:数、读、写10以内的数。

(1)10以内数字的书写。

0到10的数字书写,传统的教学是在知道数多少的基础上加以象形图画对照书写,今天学习了“l”,在作业本上写几大张,明天学习了“2”,又要写上几十遍……为了防止学生出差错,教师还编了数字形状的歌谣,如:“2”像小鸭水上游,“5”像秤钩,“7”像拐杖,“8”像花生。教师出发点是以联想途径作为教学思路,可实际上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原因很简单,学生要快速学会书写这些数字,必须认识小鸭、秤钩、拐杖、花生这些实物,这是教学中典型的“节外生枝”,是教学过程的大忌。学生不一定具有认识这些实物的生活经验,不妨按下列操作,两名学生一组,先找出数字,不用纸、无须笔,直接用手指当笔“写”,学生分别找出数字,并能模仿出来,也就掌握了0~10的数字书写。

(见图解:“比一比做—做”)

(2)10以内的加减法和凑十法。

“比一比 做一做”

教学这两方面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用双手将表示十的组成递升为十的分解,这就是教育学上所说的由具体形象演变成抽象形象。如:二八合成十,十可分解成2和8(或8和2),学生将10以内数反复地合、分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手指提供信息,由懂到记、由记到用、手脑并举,形成一个无声的思维,比“输液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10以内加减法口诀表,在计算时学生边背边写,言语内容、演算内容,书写内容完全一致的表象思维实效得多,而且形成的知识牢固。如此操作熟练后,10以内加减法计算起来较得心应手,在无声胜有声的思维中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如:学生掌握了三七组成十,经过简单的潜移默化,就会想起:3+7=10或7+3=10,10-3=7或 10-7=3(想加算减,即十的分解),10=3+(7)或 10=(3)+7(十的合成,即后来的凑十法)。

2.“实践活动”教学上的应用。

“大小”“粗细”“长短”的教学,伸出左手,让学生“动起来”,有比较就不难揭示:教师手掌比学生手掌大,大拇指比小指粗,中指比其他四指长等,学生在已拥有简单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形成知识;五指进行左中右,五指关节进行上下、上中下方位等教学,“指手画脚”教学会打造出高效课堂。

二、利用双手检验9的乘法口诀

在理解9的口诀基础上背熟口诀是一种教学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学生即便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际的作业中经常有学生将“五九四十五”和“六九五十四”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来检查,具体操作二年级下册已作介绍,这里只检查这两个口诀结果,双手平摊在一起,掌心对外,弯曲第五个手指(左手大拇指)表示“五九”,它的左边表示“整十”,有四指即四十,右边有五指代表5个一,因此,“五九四十五”,同样检验“六九”的结果。

三、利用双手教学有关几何知识

1.角的知识教学:认识锐角、直角、钝角。

无论用左手还是右手,张开拇指和食指,从合拢到张开,依次可以加强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见下图),除拇指外,其他四指,每相邻的两指间的三个角,无论怎样尽力张开都是锐角。利用双手还可进行“相等角”的教学。

2.部分长度、面积单位进率的教学。

如果将其中的一只手的拇指记作千米,剩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记作米、分米、厘米、毫米,然后将五指尽力张开。就不难发现拇指与食指之间空隙最大,将它们之间进率定为1000,也就是1千米=1000米,其他四指之间空隙较小都定为10,即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进率都是10,以后涉及长度单位之间进率,只要一伸手就一目了然。这种方法也可引申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从拇指起,依次定为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拇指与食指之间空隙最大,记作进率10000,其余四指每相邻两指间空隙相等且较小,均把进率记作100,一伸手就可知1公顷=10000平方米,l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双手教你正确使用部分单位。

步入想象大门,引起学生联想来巩固知识。在二年级教学长度单位时,学生平展开双臂,双手间距离(1庹)大约是l米(找适合条件的学生演示);学生用尺量一量拇指宽,会发现靠近1厘米,张开虎口,拇指与食指之间也靠近1分米。这就为教学米、分米、厘米找到了活教具和学具。

在教学面积时,学生的拇指指甲如果拓宽成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接近l平方厘米。学生的一个小手掌大约是l平方分米;一节拇指大约是l立方厘米,教师握紧的拳头大约是l立方分米……这些知识一旦掌握,学生对剩下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掌握就感觉如释重负,再也不会出现将一块手帕4(平方分米)写成4(平方米或平方厘米)的尴尬局面了。

四、利用双手解决较抽象的思考题

各年级数学教材中都穿插有思考题,其中有些思考题尽管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仍有部分学生似懂非懂,配合双手解决会出现“堡垒不攻自破”的教学效果。

题目一学生排队去参观,小明前面有3人,后面有4人,这一队有多少同学?

题目二学生排队去参观,从前往后数,小明排第3,从后往前数,小明排第4,这一队有多少名同学?

如上一年级的这两道题,教师引导只要抓住其中一个条件:题目一小明既没有算在“3”里,又不含在“4”中,题目二“3”和“4”中均含有小明,用双手示范一下,学生就明白这两题结果都不是7,而分别是3+4+l=8(人)和 3+4-l=6(人)。

再如五年级出现的植树问题:“栽好第一棵树,以后每隔12米栽一棵,沿一条小道栽一排共9棵树,小道有多长?”教学这个知识时,叉开左手,将指缝当间隔数,手指当树,观察一下,会发现“两端都栽”的规律——栽的棵数=间隔数+1。

又如二年级出现的:“将一段木材锯成4段,每锯一段要6分钟,锯好木材要多少分钟?”这实际是“植树问题”初步的“两端不栽”问题雏形,诸如此类问题很多,“老奶奶上楼梯,每上一层要2分钟,从一层到六层,老奶奶一共需要多少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稍微用手比拟一下,学生都不会走进误区,从而进行正确计算。

另外,双手平铺从右往左可以定级记数位;掌握相邻的或不相邻的数位之间的进率,根据最高位找位数来检验是否写错数,如:一千万零八百,应该是八位数,千万位是l,百位上是8,其余数位上都是0;用拳头标记一年中的大月、小月;用两拇指和两食指交叉背向相接,教学由它们组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相互转变时,面积有所变化,而周长没有改变,这些知识都可用双手来造就。

猜你喜欢

进率食指口诀
口诀与加法
口诀中的规律
1 立方分米为啥等于1000立方厘米
进率之家
火箭自己建
怎样熟记口诀
磨 刀
巧记乘法口诀
带“口”的汉字
童谣K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