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对“光晕”外在形式的转换

2018-07-12乔阳阳广西百色学院旅游管理学院533000

大众文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光晕外化本雅明

乔阳阳 (广西百色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 533000)

一、机械复制时代“光晕”定义的剖析

本雅明用光晕艺术泛指整个传统艺术,认为独一无二的才是原作,是艺术的原材料,而不是被无限复制出来的“形象化”,艺术作品的本真性就是特定艺术家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特定语境创造的特定作品。同时也指作品问世之后流传下来的所有东西,包括它在时间上的传承以及历史见证性。而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与光晕相对,独一无二被大量所取代,从而认为神秘而完满的艺术体验“光晕”逐步衰竭。

笔者认为,如果将本雅明对“光晕”的概念分开阐述,也许当代艺术并不代表“光晕”的消失,它只是在机械复制时代对本真的淡化,以及对定义的边缘化。本雅明强调艺术的神秘韵味和受人膜拜的特性。但当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时空性、间隔性,人们没必要为了欣赏不可复制的本真艺术不远千里的寻觅,这也的确缺失了时空性,也就是顶礼膜拜的特性。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缺失了时空性,也并不能说明艺术神秘韵味的消失,因为艺术观念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物体,它的重新确立没有瞬间泯灭传统艺术的“光晕”,而是逐渐将其压缩,以留出空间容纳新的艺术特征,我们在今天仍然可以欣赏到艺术真品的韵味所在,传统艺术的许多特征仍然存在,只是更偏向于艺术的传播性。

二、艺术展览作用的受众群体分类

艺术本身具有抽象性,一幅画、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段舞蹈,除了本身表现的艺术价值之外,还会随着受众群体的不同延伸更多的理解,催生更多的火花,可能使艺术变得更加完美,也可能根据商业市场规律而失去原本的纯粹性。所以,笔者将艺术展览的受众人群进行分类,对于光晕”的当代解就读会有不同的阐述。

(一)艺术家

在媒介技术的影响下,艺术的传播更为便捷,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各个地区、甚至是全球展览,这也更加促进全球文化的认同,对传统艺术的“光晕”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当艺术展览面对艺术家时,我认为“光晕”并未完全消失,因为只有艺术家、鉴赏家、品评家有机会接触最初的原作,会深究艺术品的背景、创作者的生活经历、思路、艺术品背后的故事等等,即使鉴赏的是复制品,被剖析出的艺术品韵味及价值并不会因为复制品而消失,,而艺术家也往往会去艺术品诞生的城市体会感受艺术的韵味。“光晕”只是少了“最初性”这个条件。

(二)大众参与者

由于互联网的便捷,艺术品的网络传播途径能够使得当代艺术更具有大众气息,而不是曾经传统的精英艺术。大众是一个发源地,所有指向当今以新形式出现的艺术作品的传统行为莫不由此孕育出来。量变成了质变。大众参与的巨大增长,导致了参与方式的变化。艺术要求欣赏者专心致志,而大众却要求消遣。

所以当艺术品面向大众时,“光晕”早已不复存在,大众参与是为了消遣,那么艺术品就要遵循市场规律改变本真的艺术韵味去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艺术的纯粹性完全消失了,更别提膜拜价值了,人们不会为了体会艺术品诞生的缘由去一座城市、更不会发自内心的膜拜它本真的价值。

但艺术品面向大众时,“光晕”的消失是否是一种遗憾,笔者并不以为然,从艺术的纯粹性来说,大众文化的确打乱了传统艺术价值的神秘韵味和膜拜价值,使得它更趋向世俗化,具有强烈的商业性质。但对于艺术的传播作用来说却使得艺术增加了不少新的功能,比如宣传教化的功能、娱乐的功能、文化认同的功能、跨界的功能等等。艺术也同样起到加速全球化还进程的作用。

三、全球文化认同背景下“光晕”外化形式的转换

从全球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说,“全球文化认同建立在各文化平等开放交流的基础之上,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它是民族和国家共同认同并自觉实践的价值理念,其二,它是倡导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平等交往、共同繁荣的文化认同路径。

艺术需要传播,得到全球化认同,从“光晕”的角度来说需要两个步骤:

(一)艺术自身传播对“光晕”的需要

机械复制时代赋予艺术更多展览的功能,这无疑加速了对艺术的认同,对于大众时代的人群来说,无数被陈列的艺术因缺少“光晕”效应而变得不知所以然,因为艺术早已不再是高高在上,任何人都可以欣赏艺术,但被作者的经历、生活、创作思路、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以及作品由来赋予的神秘韵味却很难被大众熟知。展览仅仅只完成了作品自身外在的展示作用,缺少了引导、指引、认同的作用。“光晕”需要更多的外化形式来实现其“神秘韵味”。大众毕竟不是艺术家,而每个民族的艺术又特别需要本民族的认同,所以,引导变得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光晕”外化形式的转换可以用跨界的形式实现。比如将艺术融入生活,艺术品不仅仅在艺术场所展览,可以用艺术授权的形式,在餐厅、大型商场、高铁站、飞机场展览,并加入一定的指引作用,使大众越来越耳濡目染,加强艺术文化的认同。

(二)全球化“光晕”的交流作用

文化隔阂产生的认识缺陷加大了全球文化认同的难度,不同国家的艺术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禁忌,想要取得全球认同,不仅仅是强烈的自我肯定和无理由的排他思想,而是应该在文化艺术自信的前提下,平等的进行艺术交流,将“光晕”效应外化为平等、自主、自尊的“韵味”交流。使不同国家对不同艺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时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和制度上的保护。

四、结语

笔者认为当代艺术不是没有本雅明所说的“光晕”,它只是被淡化、边缘化了,不再以一种高高再上的姿态“俯视众生”,而是变得更在外化与随和。当代“光晕”需要物质形态的外在转化,在展览功能的前提下,加深对艺术自身韵味的理解,何尝不是当代艺术的另一种“光晕”形式呢?

参考文献:

[1](美) 伊恩 P 瓦特. 小说的兴起 [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2.

[2](俄)巴赫金. 小说理论[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猜你喜欢

光晕外化本雅明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试论本雅明式的引文写作
——以《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为例
瓦尔特·本雅明:马克思主义、艺术意志与思想图像
圣诞节的灯光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凝固的光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