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几点思考

2018-07-10李均炜

考试与评价 2018年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李均炜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意见,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成为后课改时代的重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和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观,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

一、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观

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观。什么是质量?我觉得现在对教育质量的最大误读,就是把质量等同于分数。一讲到提高教育质量,大家就想起分数。由于这种误读,我们现在是在努力“育分”,而不是在育人。教育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两个,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让人发展得更好、更快、更健康;二是完成人的社会化,让人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而核心素养的养成必须聚焦“课程”。课程是整个教育的龙头,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二、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键在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打铁先要自身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三、认识核心素养培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以适应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文化基础为需要,自主发展为必备能力的三大基本要点构成的,而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了解了不同学科内容后应该到达的程度要求则是课程的基准,不应该仅局限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所以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然重要,但学习学科体系,提高自身社会认知的智育课程也同样不可或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应有的指导要求以及大體方向,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的要点。政治上的认同,精神上的理解,法治方面的意识和公众共同的参与,此类观点在内容上并不互相矛盾,且逻辑清晰,是一个完整的授课整体。

四、通过社会活动教学提升核心素养

社会活动教学的类型包括以公共政治参与、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社会活动形式开展的教学。

1.公共政治参与

学生真实而非模拟的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选举等,例如在参与民主管理方面,可以就晋江的环境治理、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文化教育等某一项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献计献策。在参与民主决策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热线12345、中考切线会、听证会等途径参与民主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民主监督方面,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段,对本地的社会环境、治安、文明城市创建等进行实名举报。在民主选举方面,要积极参与班级班干部的选举,同时可以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选举的宣传后勤、服务志愿工作。

2.职业体验

可以利用假期,例如寒暑假、国庆或者其他节日进行职业体验活动。在假期开始前,根据本地、本校、家长、学生的实际,设定若干职业大类,由学校、学生家长出面联系实践单位,学生自主报名,竞争上岗。每小队由4-8名队员组成,选举队长,每队配置一名带队老师或家长。活动前,学校召开带队老师、家长、学生会议,进行实践目的、内容和团队规章制度等的培训。我校就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八仙山公园进行职业体验,既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效果非常好。

3.社会调查

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个主题、问题、议题、事情,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揭示事情的真相本质、前因后果,分析规律趋势,提供方法建议,递交调查报告。我校就对学生“文明上网,微课使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题目有:“您一般每周上网几次?您上网主要做什么?您认为哪种课堂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您在哪些科目的课堂或者课后利用过老师的微课视频?您觉得老师制作的“微课”对您的学习有帮助吗?利用微课进行学习,您希望在教学的哪个环节进行?您是否愿意使用微课指导学习和完成作业?您在课后主要通过哪些途径看微课的?您有没有以看微课为借口玩游戏?”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志愿者活动

志愿者活动也是活动教学的重要形式。它把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和志愿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参加关爱老人或留守儿童、情系农民工等志愿活动时,可以结合公民的权利,人生价值,义务教育等内容进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参与志愿活动中,将课堂从封闭 的知识世界开放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志愿活动,思考并尝试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形成乐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