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比里亚教育:现状与思考

2018-07-10段胜峰

关键词:校歌利比里亚托儿所

段胜峰, 李 罡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4)

利比里亚是西非小国,目前国小民弱,但由于与美国千丝万缕的关系,历来成为非洲国家吸引国际眼球的焦点。2011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落户利比里亚的两位女性,因而国际社会对利比里亚的关注可见一斑,但迄今为止,国内对利比里亚这个国家的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对利比里亚教育的介绍和探讨几乎是空白。作为第一位赴利比里亚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在筹建孔子学院的过程中,笔者曾多次到利比里亚的各级各类学校实地考察调研,结合李森教授等在利比里亚的调研结论,举要利比里亚在其战后国家复兴过程中发展教育的种种政策与举措,期待能够弥补我国国内对利比里亚教育方面学术研究的不足,进而引起学界对利比里亚的关注和研究。

一、利比里亚教育的现状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北接几内亚,西北界塞拉利昂,东邻科特迪瓦,西南濒大西洋,总人口378万(2006年) ,利比里亚全国有22个民族,居民中40%信奉拜物教,40%信仰基督教,20%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是英语,居民多为当年的美国黑人奴隶后裔,由于历史渊源和利美特殊关系,美国文化在利比里亚有着强大的影响。人们从宗教信仰到衣食住行都模仿美国,很多地名也是照搬于美国[1]。

历史上的利比里亚曾经是西非最富裕的国家,但将近十五年的内战,使得整个国家经济、教育基础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利比里亚在2006年进行的第一次战后全国教育普查(National School Census),有67%的学校在内战中被完全破坏,23%的学校被抢劫一空,成为战时难民的临时避难所,超过80%的应入学年轻人(6—17岁)要么被各种武装力量强征入伍,要么流离失所。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为了躲避战争,纷纷逃离利比里亚,前往周边国家避难。2003年10月,全国过渡政府上台后,依靠国际援助以及本国公民的努力,利比里亚开始了它漫长的重建工作。现任总统约翰逊·瑟利夫(Ellen Johnson Sirleaf),有“非洲铁娘子”之称,是第一位非洲民选女总统。她上台后,整个国家的经济逐步恢复,教育也在缓慢恢复和发展。自2006起,政府修建了220所学校,并计划将来在利比里亚的15个州,每个州开设一所社区大学[2]。利政府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在其国家重建复兴中的重要性,为了振兴教育,特地颁布了新的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并且从2006年至今进行了四次全国教育普查。

利比里亚的最高教育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部,近几年根据国家教育长期发展需要,逐渐把教育管理权下放,利比里亚的15个州都成立了州教育委员会(County School Board),由国家教育部向各州教育委员会提供资源上的支持,各州教育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州的教育工作,如教学规划的制定、教育质量的监督等。2003年至今,在利比里亚各级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入学率都在逐年递增,但由于利比里亚政府目前工作重点是重建和发展经济,无更多力量投入文化教育事业,教育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根本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教育发展速度缓慢[1]。

(一)学前教育现状

战后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逐步发展,利比里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托儿所(Nursery)与幼儿园(Kindergarten)。这些托儿所与幼儿园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公立托儿所幼儿园(Public)、私立托儿所幼儿园(Private)、教会托儿所幼儿园(Mission)以及社区托儿所幼儿园(Community)。利比里亚全国共有托幼园4 918所,其中有54%为公立托儿所幼儿园,41%为私立托儿所幼儿园。根据利比里亚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0-2011学年利比里亚全国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约为61万人,其中约有29万人为女童。各类学校的入学儿童人数比例为公立63%,私立19%,教会11%,社区7%[3]。

公立托儿所和幼儿园免费入学,但多数公立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运营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如缺少教学场地、卫生设施、保育设施等,最为主要的是这些公立托儿所和幼儿园缺少专业的护理保育人员与幼儿教师。

私立托儿所和幼儿园收费昂贵,主要是为在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的联合国工作人员以及在利比里亚投资的外国人服务。私立幼儿园采取日托的形式,园内设施齐全,有玩具、模型、图画以及安全卫生的动植物或模型等等。专任教师由世界各地聘请来的儿童教育专家担任,开设课程主要有以英语为主的语言课、唱歌、舞蹈、绘画、体操等。

(二)中小学教育现状

根据利比里亚教育部的数据,内战前,全国共有中小学1 830所,在校学生达30万,教师8 804人。由于战乱,利比里亚中小学教育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发展缓慢,学龄儿童失学率达51%,中小学教育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基础建设落后、师资严重匮乏以及学科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全国实行中小学12年教育制度,每学年分为三个学期。采用六三三学制,相当于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小学六年,初中和高中分别三年的学制。但大部分中学的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分级不明显,以首都蒙罗维亚的中学为例,很多中学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由于战乱以及经济还处于恢复阶段,目前利比里亚绝大多数中小学没有统一的教材,图书资料匮乏。根据利比里亚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在2005-2006学年,平均27名小学生才会有一本教材。利比里亚教育部近期的计划是努力让两名小学生能拥有一套教材(四门主课的四本教材组成一套),即平均一名小学生能拥有两本教材。

战乱结束后,随着新政府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取消学费,而且政府没有限制入学年龄,所以入学儿童数量剧增,校舍和师资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因而绝大部分中小学不得已采取大班额上课,课堂活跃但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利比里亚中小学的教师普遍待遇低下,并且经常有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此外,由于教学设备缺乏,课堂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基本缺乏现代教育气息。目前,由于利比里亚公共交通不发达,为方便学生,中小学上课时间一般为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小学开设的课程相对简单,基本不要求学生进行机械的背诵和记忆,主要有英语、数学、科学、体育等;中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语言(其中法语作为第二语言开设)、数学、历史、地理、科学、体育等。中小学的语言课强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经常举行小规模的演讲。足球运动在利比里亚的中小学广泛开展,是体育课的主要内容。科学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手工作品,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任务。中小学生普遍课后负担不重。

(三)高等教育的现状

利比里亚的大学本科学制一般为四年,学籍可以延迟到六年;研究生学制三年,学籍可以延迟到六年,每学年分为三个学期。2003年,据利比里亚教育部统计,约有高等教育教师4 000-5 000名,在校学生约22万人,近年来人数有大幅增加。学生几乎都是走读生,住校生只占学生人数的10%左右。高等院校有利比里亚大学、卡廷顿大学、AME大学、利基督教学院、联合卫理会大学等。其中利比里亚大学为公立综合性大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其余大部分均为私立大学,学生享受不同程度的政府补助金,各大学接受政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私立大学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个人力量或工商业集团资助,向学生收取学费,一般硬件条件都比较好,学费相对较高,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当地的需要,因而招生人数一般多于公立的利比里亚大学。利比里亚的大学课程一般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理科课程主要是农业、医学和经济管理方面,基本上没有工科课程设置。各大学都非常强调外语的学习,法语在所有的大学都是语言必修课。主要大学见表1。

表1 利比里亚各类大学

数据来源:利比里亚教育部

(四)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现状

利比里亚的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这与利比里亚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关。利比里亚的成人教育基本上被一些私立大学所承担,这些私立大学专门为所在州或所在社区的成人开设实用性课程,如计算机技术、财务管理、社区服务、家政管理等。如在利比里亚排名第二的卡廷顿大学招生人数较大,成人教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利比里亚的职业教育呈现出行业办学特征,目前有一些小规模的培训学校,招生人数都不多,如驾驶员培训学校、电脑培训学校、林业技术培训学校等。由于利比里亚工业发展滞后,所以其职业教育没有形成规模,涉及的范围也很窄,几乎没有为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

二、利比里亚内战后发展教育的举措

(一)减免私立学校学费

由于将近十五年的内战,如今的利比里亚失业率仍高达80%,年人均GDP仅为160美元,多数老百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学生为了完成学业,多数都是半工半读,也有部分学生依靠监护人或者海外亲戚朋友的资助完成学业。近几年,随着利比里亚战后重建工作的展开,部分私立学校办学成本增加,学费逐年上涨,很多学生由于交不起高昂的学费,纷纷向政府请愿。2012年,利比里亚政府要求教育部与各个私立学校协商沟通,最终达成协议,各私立学校同意减免学生学费50%,教育部将加大对私立学校的补贴力度。

利比里亚各个层次的私立学校与其它类型的学校相比较,他们拥有优秀的师资,丰富的图书资料,齐全的办学设施,能够提供更好质量的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私立学校学费的减免,让利比里亚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让更多的利比里亚人有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

(二)免费小学义务教育

为了利比里亚的复兴,瑟利夫政府制定了名为“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的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到2015年努力实现全利比里亚的适龄入学儿童都能够接受小学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瑟利夫政府目前实行免费小学义务教育。免费小学义务教育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2005年起,小学学生入学率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4]。这一政策也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欢迎,他们不用再为自己小孩的学费发愁,可以用省下来的钱给小孩购买校服、支付伙食费、交通费等。

这一政策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在逐渐显示出了弊端。每年学生入学率的猛增,让各个小学始料不及,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教学场地以及教学师资来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利政府规定小学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为35人,而根据去年教育部的调查,实际上很多小学每个班实际的学生人数高达75人。目前,利比里亚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教育,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三)加强师资培训

优秀的师资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近十五年的内战,造成利比里亚师资力量的断层。2006年,利比里亚全国有60.4%的教师均不合格,政府在意识到其严重性后,加强了各层次的师资培训,通过在课堂中引入评估机制,发现教师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然后开展针对性的在岗教师培训,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寻求教育援助

无论是私立学校学费的减免,免费小学义务教育,还是师资培训,这一切都需要巨额的教育经费。利比里亚目前还处于战后恢复时期,政府财政收入非常有限,能够投入教育的经费少之又少,所以,多方寻求教育援助就成了利比里亚政府振兴教育的重中之重。

2008年,利比里亚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利比里亚成立了“教育积攒基金会”(Education Pooled Fund),该基金会在荷兰等国募捐到了160万美元。利比里亚教育部用这笔经费购买了120万册教材,修建了3所乡村教师培训中心以及40所小学。除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机构的援助外,美国、中国、欧盟国家在近几年对利比里亚的教育援助较大。自2006年以来,在“利比里亚教师培训项目”(Liberia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启动后,美国政府向利比里亚政府承诺的教育援助已达3 800多万美元。同时,美国已恢复向利比里亚派遣“和平队志愿者”(Peace Corps Volunteer)。首批和平队志愿者12人,将主要实施教育领域的援助项目。中国政府援建了利比里亚大学芬德尔校区,工程造价高达2 100万美元,芬德尔校区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利比里亚大学教学场地短缺的困境。

从2007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利比里亚至今,中国政府非常关注利比里亚的重建复兴。通过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多次向利比里亚派遣援外专家和志愿者,为利比里亚的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以及在利比里亚设立孔子学院,努力帮助利比里亚提高自身“造血”功能,特别是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建立,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壮大,为利比里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汉语人才,成为中利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典范,受到利比里亚人民的高度赞扬。

三、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利比里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二是当前基础条件差、建设落后、经费短缺、师资匮乏;三是学科设置比较狭窄,重人文,轻理工甚至基本没有工科专业;四是由于工业的不发达导致职业教育的滞后。目前虽然利比里亚政府财力非常有限,但还是采取了减免学费、义务小学教育、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来大力发展教育。总观其现状以及所采取的发展举措,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在利比里亚,学生都被认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需求被放在第一位,教育管理和教学实施过程都贯穿着这一理念。主要有如下体现:一是课堂教学气氛和谐、活跃、民主,学生积极参与。但凡有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和发表看法的积极性是笔者所见之最,这一点与我国的大多数课堂是有区别的;二是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有问答式、辩论式、谈话式、室内教学与户外展开式等等,强调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师生双方都有很大的启发和促进,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与思考的;三是学生是校园的主人,随处可见学生的演讲、讨论、集会等活动,而且学校的一切设施首先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不过,正如一个硬币有两面,学生过于自由,学校的管理压力就相对较大。在利比里亚大学,由于学生过度自由而导致的种种问题层出不穷,这一点值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思考。

(二)严谨的治学风格

利比里亚是西非小国,其教育在国际上的名气也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利比里亚培养了一大批在国际上很有名望的人,如世界足球先生乔治·维阿(George weah),活跃在我国音乐界的郝歌,哲学家汤姆·索亚(Thomas Sawyer)等等。此外,利比里亚大学在西部非洲仍然处于学术领先地位,由利比里亚大学颁发的学位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美国的学位体制中都得到认可,这与利比里亚教育严谨的治学风格不无关系。

一般说来,大多数人会认为非洲经济落后,非洲人懒散随意,教育一定也是极为滞后的。诚然,利比里亚的经济落后,人均生活水平很低,利比里亚人也和大多数非洲人一样懒散随意,但利比里亚各个大学无论是在教学制度上,还是在学制制度和学位制度上都极为严谨。其教学制度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学校都会严加管理,以至于有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场地的不足,教师和学生顶着骄阳烈日露天上课。学校规定的四年本科学制和三年研究生学制必须严格执行,学生达不到时限不允许毕业。如,孔子学院的学生经常由于与学制规定的冲突而不能参加学习或活动,甚至是拿到孔子学院奖学金可以来中国学习的优等生也因为与学制相冲突而被迫放弃等。

(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就是学校精神的体现。利比里亚大学的校园文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第一,积极乐观的校园氛围。相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大学,利比里亚大学的校园显得很小,小到难以想象如此狭小的校园里会容纳1.6万名学生,这与其大部分学生都是走读的形式不无关系。由于人多地少,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等,整个校园里充斥着一片繁荣的、极为活跃的气氛。利比里亚大学采用的是按照学分收费的制度,当地经济落后,尤其是2014年的内战使得一大批适龄学子不能入学,在校的学生年龄差距一般都比较大,利比里亚人笑称其为“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当地生活条件很差,失业率高,交通不便,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利比里亚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乐观向上的态度。

第二,激人奋进的校训校歌。校训和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校训和校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精神文化元素,它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一种重要彰显[5]。一所高校独有的校训和校歌激励着一代代的学子去求真务实、追求真理、奋发图强。利比里亚的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和校歌。在利比里亚大学,每一次稍大规模的活动都会让参加者集体背校训,唱校歌,或者是由合唱团合唱校歌。比如在毕业生典礼上,随着仪式的不断推进,利比里亚大学的师生就会反复地演唱校歌。诚然,背校训和唱校歌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在西方很多国家,在很多高等学府里都有,但反思我们国内的情况,有学者研究过,并不是每一所学校或高校都有校训,也不是每一所学校或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歌,而且在利用校训和校歌来培养学生对学术的敬意和对学校的感情方面做的远远不够,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

四、结语

利比里亚还处在它漫长的战后重建时期,但上至政府,下到普通民众,认识到了发展教育才是国家重建复兴的根本。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与人才瓶颈。目前利比里亚政府财力非常有限,但还是采取了减免学费、义务小学教育、加强师资培训等举措,政府也多方谋划,筹集教育资金,我们相信,只要利比里亚政府坚持走发展教育,人才强国的道路,利比里亚的重建复兴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校歌利比里亚托儿所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乡村的乐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忙托儿所(1949—1957)
博尔塔拉老年大学校歌
MRN幼儿园&托儿所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节日里的托儿所
毛泽东指导苏区开办托儿所
利比里亚新总统就职用中文说“谢谢”
大学最动听“校歌”,你pick哪首?
他信现身利比里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