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家园共育中促进家长的成长

2018-07-09秦艳玲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园家长

秦艳玲

【摘要】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幼儿园可以通过明确家长角色定位、创新家长学习方式、畅通家园沟通渠道等途径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并针对家长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家长教育行为转变。

【关键词】家园共育 幼儿园 家长 教育意识 教育行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A-0148-03

家庭是幼儿教育的第一场所,也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一直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掘家长资源,争取和鼓勵家长积极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家园共育。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家园共育内涵的理解不断扩展,由最初的“幼儿园、家长、社会对幼儿的教育”,到“家长、幼儿、社会对教师的教育”,再到“幼儿园、幼儿、社会对家长的教育”,从而清楚地看到幼儿、家长、教师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成长的,而共同成长是家园共育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指向。本文就如何在家园共育中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促进家长教养行为转变,从而促进家长成长谈谈可以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一、提高家长教育意识

(一)明确家长角色定位,确立教育责任主体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无时无刻不与环境发生着联系,而幼儿的生活范围不仅是在幼儿园,更多的是在家庭和社会,因此家长要做好恰当的角色定位。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家长。

1.做一名教育者。家长应明确自己也是幼儿的老师,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2.做一名合作者。家长是一名合作者,应该与教师成为平等的教育伙伴,和教师一起担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

3.做一名学习者。家长不一定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学习一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及经验,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技能。

(二)创新家长学习方式,建构“多元”学习网络

1.引导家长在思考中学,向书本学、向专家学。我园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推荐一本好书、开设家园专栏、发放《家长手册》、播放教育视频等多种方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科学的保育教育知识等,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荐给家长。如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幼儿刷卡机,定时向家长播放家教录像,内容有园内幼儿的一日活动、演出及家园亲子活动等。有的从正面反映了我园家长教育子女的正确教育观、教养态度和行为,对此我们引导家长借鉴学习;有的展示了家长教育子女的一些明显的错误观念,对此我们引导家长自己进行对照、检查,并提高认识;也有的反映了容易引起争议的家庭教育行为或孩子在园的表现,对此我们组织家长进行辨析,让家长充分发表意见,在不断思考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引导家长在交流中学,向教师学、向其他家长学。我园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开设家园论坛、建构网络联系互动等,为家长提供相互借鉴的机会,使家长们在热烈的讨论中丰富经验,提高认识,取长补短。如通过“世界咖啡屋”的形式组织家长相互交流经验,增进家长之间的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教养经验的机会。家长们根据自己与孩子之间发生的日常生活小事、孩子在家的所作所为等,分析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教育孩子方法中的“利”与“弊”,通过一个问题引出多个解决方法,在热烈的讨论和分享中丰富经验,各取所需。

3.引导家长在实践中学,向孩子学、向自己学。我园通过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举办亲子开放活动和特色家园活动、推广使用《家庭亲子保教操作手册》、开展家庭亲子阅读和亲子游戏等活动,鼓励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的生活,养成观察、分析、研究孩子的习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如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引导家长和教师共同做好对孩子的个案分析,共同商议有针对性的策略,请家长记录自己教育的过程及教养心得,撰写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等,结合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意识。

(三)打造“五好”通道平台,打通家园沟通渠道

家长通过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可以目睹孩子的生活、游戏和学习,获得孩子不同于在家的成长经验,从而加深对幼儿权利的认识和对幼儿发展的理解,促进其教育意识的提高。对此,我们的做法如下。

1.推荐一本好书。每学期向家长推荐一本好书,如《怎样教育孩子更出色》《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篇)》《陪孩子一起成长》等,并开展读书心得比赛,让家长从书中吸取有益的教育经验,提升教育理论水平,进一步反省自己在孩子成长道路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对幼儿成长的影响等。

2.开辟好一个专栏。每班设置家园共育专栏,内容有服务承诺、专题研讨、热门话题、专家支招、家长经验交流、教学计划、班级活动、幼儿情况反馈、卫生保健知识等。各个板块独具特色,互动性强,家长们通过不同版块内容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为之后的理解和支持做好准备。家长、教师可以就某一现象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剖析问题的根源、反省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同时可以借鉴和采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育儿水平。

3.开好一次教育论坛。各班根据班级幼儿的当前问题进行主题讨论,家长们围绕中心话题,各自发表见解和观点,共同探讨适宜的教育方式方法。给家长们提供交流平台,使更多家长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看待孩子出现的问题,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4.办好一个专题学习会。我们充分发挥好“家长学校”平台的积极作用,使家长学校成为传播育人知识、传递教育理念的途径与窗口。如外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答疑,请有特长的教师组织家长学习相关技能,聘请有专长的家长对全体家长进行培训等。专题会通过家长作业、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帮助家长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增强家园共育意识,同时也提高家长们的综合素养。

5.用好网络QQ和微信平台。各班在网上申请创建QQ群、微信群,并推选两名班委成员与教师一起成立管理小组,把家园活动的最新信息、班级近期动态、热点和通知及时发布在群公告中,充分发挥其宣传与沟通互动功能。教师参与群聊,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还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私聊,因材施教,与个别家长探讨育儿经验和方法,既促进了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又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意识,丰富家教方法。

二、促进家长教育行为转变

(一)转变父亲的教育意识和行为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爸爸参与意识不足的现状,我园开展了定向式活动,使爸爸认识到教育和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更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1.加强理论指导。如邀请桂林市家庭教育公益讲师团巡讲專家到园,特别组织爸爸专场活动——《不应缺失的父爱》。

2.开展定向活动。如举办“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家园亲子环保运动挑战赛”(即“超级奶爸”运动会,要求由爸爸带领孩子参加)。

3.开展“让位”实践。如请担任消防员、交警、医生、警察等职业的爸爸及有特长的爸爸走进幼儿园,协助教师上课,或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或带领幼儿进行实践,同时引导爸爸在家庭中开展“重温童年游戏”“亲子阅读——悦读”等活动,鼓励爸爸在家中多多陪伴孩子,妈妈适当“让位”。

通过定向式活动的开展,爸爸们增强了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在参与中学会理解孩子、理解家人,体验到与孩子共同游戏、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

(二)转变“包办式”家长的教育行为

溺爱孩子一方面会影响幼儿应有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会滋长幼儿过分的依赖心理,使其缺乏进取心,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和应变能力。针对部分包办代替过多的家长,我们开展了对比式活动,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

1.推广使用《家庭亲子操作手册》。在手册中,我们将幼儿期心理特点及容易出现的现象,如嫉妒、孤僻、自卑等罗列出来,通过亲子心理诊所、亲子心理处方呈现相应的案例及解决策略,方便家长及时观察和了解孩子的行为,以便做出科学引导。同时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下分别从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三个方面,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3—4岁、4—5岁、5—6岁幼儿各年龄段要达到的目标、指导策略及指导要点整理出来,并在园内向家长们推广实施,指导家长从中了解各阶段幼儿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为家长指明了在家保教的方向,同时列举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家长学习与运用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2.开展“生活自理对对碰”系列活动。家长在活动中发现孩子的长处以及与别人的差异,能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生活技能指导。如举办“我长大了”生活自理亲子竞赛活动,根据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分别举办小班穿脱鞋袜和衣裤的“生活小巧手”活动;中班举办了收拾书包、整理柜子的“我能做,我会做”活动;大班举行了折叠整理衣物的“自己事情自己做”活动。

3.组织“家务小能手”交流会。由家长用视频形式,将幼儿在家进行家务劳动的场景拍摄下来,在班级组织家长与幼儿进行观摩交流,并请优秀家庭进行经验分享。

通过对比式活动,家长更清晰地看到孩子行为转变的过程,由此意识到包办代替对孩子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三)转变“揠苗助长式”家长的教育行为

不少家长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社会也存在“神童”情结。针对一些拔苗助长的家长,我们通过开展研究式活动,引导家长发现问题并进行归因和调整,从教育专政者转变为教育协同者。

1.引导家长蹲下来看孩子。让家长了解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孩子在什么年龄段该做什么事。如向家长发放《指南》的家庭版,让家长学习并研究其内涵;开展《指南》专题讲座帮助家长解读;通过班级论坛帮助家长调整方向,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进行个别化指导。用具体的案例帮助家长辨别是非。如采取情景模拟、录像片段让家长了解拔苗助长的危害;用知识抢答、辩论赛等方式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意识,通过交流分享让家长了解多种教育方法,将家长带入孩子活动的现场,使家长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孩子学习发展的特点和目标,清楚地了解自己问题的症结,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3.行为指导修正。引导家长从家庭教育行为的观察记录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如通过家庭观察记录帮助家长分析发现自己的弱点,让家长学习《从案例中看家庭教育之策略》了解更多的教育途径,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孩子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端正自己的行为。

通过研究式活动的实施,家长学会采取不跟风、不盲从、多理解、多沟通的方式对孩子实施教育,以“领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静待花开,和孩子共同快乐成长。

(四)转变“贵养式”家长的教育行为

许多家长迷信“贵养”等于舍得“砸钱”,这可能会滋长孩子不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贵养”的重点并非金钱,而是教育智慧和教育方式。针对部分“贵养”孩子的家长,我们通过疏导式活动,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实现从无原则给予到理性育儿的转变。

1.增强家长勤俭节约的意识。通过园级、班级的玩具分享、绘本漂流,鼓励家长建立合理消费观,不铺张浪费,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2.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通过种植、自制美食等亲子活动,帮助家长建立起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意识,走出舍不得孩子吃苦的教育误区。

3.倡导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通过组织慰问福利院孩子,和贫困山区孩子“手拉手”活动,向家长、孩子传递大爱无疆的正能量,丰富了爱的内涵。

通过疏导式活动的实施,家长学会以不盲目、不攀比的方式对孩子实施教育,改变家长无条件倾注的现状,让孩子不畏难、懂交往、会合作。

总而言之,家长的成长需要幼儿园和教师的理解、支持和信任,需要时间和过程,需要有适合其成长的相应元素。因此,寻找适宜的家长成长之路,是打造具有特色品质幼儿园的必经之路。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幼儿园家长
我爱幼儿园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欢乐的幼儿园
我心中的好家长
爱“上”幼儿园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论家园共育视野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