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由权势关系引发的语言现象
——语用与构词、句法、篇章的互动

2018-07-09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权势构词构式

张 欣

(大理大学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一、缘起

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常常会出现如下问题(本文中例句前“?”表示句子的可接受度较低;“*”表示句子不成立):

(1)?(学生对老师说)老师听说您老婆病了,她现在怎么样?

(2)*(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来过目一下您写的文章。

(3)*妈出院后,领导老人家就开始向妈报告我的情况。(HSK动态语料库)

(4)*校长亲自给我献上奖品。(HSK动态语料库)

例(1)在语法上没有问题,但是违反了汉语社会的人际规范与社会规约,属于语用失误,“老婆”不适合在面谈语境中称呼高权势者的妻子,而例(2)、例(3)和例(4)则属于语用错误〔1〕,即在汉语中,这3个句子是不能接受的。例(2)中的“过目”一般只用于高权势者对低权势者的语境中,而不能相反;例(3)中“报告”和例(4)中“献上”则只能是低权势者向高权势者的动作,而不能相反。

上述句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留学生没有正确掌握汉语的语用规则。语用学的研究关注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语用规则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注重双方的权势①关于权势,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曼(1983)指出,在已知的所有社会中,人生来就面临着不平等。人的社会地位往往根据财富、权力和声誉而划分为等级,不同的社会等级拥有的权势不同,公平获得社会所提供的理想事物的机会就不同,其中一些人或群体对他人的行为有控制和影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权势(power)。在语言研究领域,“权势”(power)一词是Roger Brown(1960)在研究英语中名词称呼语的用法时使用的术语。Brown指出“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他对后者就具有权势。”关系是汉语中特别突出的一项语用规则。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已经内化到语言中的各个层面,词汇的构成、句式的选择甚至语体的确定都受到权势关系的影响。但对于权势关系引发的一系列语言现象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充分注意,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由于常常忽视与权势相关的语用现象,导致留学生出现上述语用失误或错误。

对外汉语教学界较早关注的教学中的语用因素主要有招呼语、问候语、致谢、致歉、程式化用语(如“哪里”的谦逊义)等。还有一些研究从言语行为角度对汉语语用现象进行考察,如熊学亮认为中国和日本文化比较注重谦虚准则,英美文化特别是英国文化比较强调得体准则,而地中海文化却多半以慷慨准则为主,谦虚准则为次〔2〕。对于类似例(1)至例(4)这种由社会权势关系而导致的语用现象也有涉及,如张鲁昌在考察招呼语时发现,“吃了吗?”等招呼语一般不用于师生、上下级之间〔3〕;郭晓麟在对“希望”和“愿意”进行辨析时指出“希望”更倾向于高权势者对低权势者,而“愿意”则倾向于低权势者对高权势者〔4〕;对外汉语教材中大多强调如果言谈对象为老师或长辈等,代词要用“您”而不能用“你”。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音、语法上的失误常常是可以被母语者容忍的,但语用上的失误或错误却常常带来交际上的障碍。随着国际化传播的加速,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下,汉语作为国际化的交际工具必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更加广泛地发挥作用,汉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语中的语用现象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讨论由权势关系引发的一系列语言现象。

二、“权势关系”在构词中的体现

与其他语言相比,现代汉语中与权势相关的词语数量非常多,仅以动词为例,据笔者的统计,高权势动词有624个,低权势动词有333个〔5〕。相当一部分与权势相关的词语在构词上显现出独有的特征。其中一部分与空间隐喻有关,内含“上”“下”“高”“低”等语素;还有部分内含表示“强制”“评判”“表敬”“祈求”等义的语素。

(一)空间隐喻与权势关系词语

语言常常借助隐喻手段表达抽象概念,把物理空间域的概念投射到非空间域中是人类认知过程中常用的认知手段,如人们常借助空间关系来理解时间关系,权势关系在语言中也常常借用物理空间概念。

在权势关系中,人们借助“上、下”“高、低”的概念来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掌控社会资源的多少和对他人的影响力的强弱来区分社会空间权势的高低。一般用“上、高”隐喻社会地位高,“下、低”隐喻社会地位低。例如:

上苍、上帝、上级、上司、上议院、高层、高干、高官

下级、下属、下等人、下人、下议院、低层、底层

用“上、下”“高、低”隐喻社会地位的高低在世界语言中具有共性,例如英语:

Upper House上议院 Lower House下议院

upper class上层阶级 lower class下层阶级

upstart新贵 downside(社会经济地位等)下层的

俄语中的“高、低”可以隐喻为社会地位高低,等级在上的用vysoko(高),在下的用nizk(低)。它们还可以作为一个构词成分出现在合成词中,如:

vysokosortnyy上等 nizkosortnyy下等

表示“下”义的词缀pod-可出现在合成词中,隐喻“比较低一级的”“助理”意义,例如:

podshturman 副航海长 podmaster’ye副工长

韩语中的wi(上)、are(下)可分别指“上级”“下级”,例如:

wi sarama上级∕长辈 are saram 下级∕晚辈

与权势有关的动词与名词正相反,高权势者相对于低权势者处于较高的位置,高权势者对低权势者的动作方向是由“上”向“下”的,因此为“下向”,这类动词我们称之为“高权势动词”;低权势者对高权势者的动作为“上向”,我们称之为“低权势动词”,例如:

高权势动词:下达、克扣、压迫、垂爱、俯允

低权势动词:上呈、高攀、检举、仰慕、尊崇

动词中内含的方向信息常与名词中的不同,名词中若内含“高、上”义构词成分,则该名词一般为“高权势者”,如“高层、上级”等,反之,若内含“低、下”义构词成分,则多为“低权势者”,如“底层、下级”等;动词中若含有“高、上”义构词成分,常为“低权势动词”,如“上呈、仰慕”等,若内含“低、下”义构词成分,则多为“高权势动词”,如“下达、垂爱”等。这种现象并不难解释,名词中的“高、低、上、下”为名词定位,“高、上”为高权势者,“低、下”为低权势者。而动词中的“高、低、上、下”则标明动作方向,“上向”动作的源点是“低处”,对应于“低权势者”,即“上向”动作是由“低权势者”发出的动作;“下向”动作的源点是“高处”,对应于“高权势者”,即“下向”动作是由“高权势者”发出的动作,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低权势动词的空间隐喻图

图2 高权势动词的空间隐喻图

(二)权势关系动词中的其他特殊构词成分

除空间构词成分外,高权势动词中还常内含“强制”“评判”等义构词成分,低权势动词中常内含“表敬”“祈求”等义的语素。例如:

高权势动词[+强制]:查抄、收缴、征调、敕令

高权势动词[+评判]:审讯、判决、审查、选拔

低权势动词[+表敬]:敬奉、尊崇、尊敬、呈请

低权势动词[+祈求]:祈求、乞求、祈请、请求

(三)权势关系动词构词特征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现代汉语凸显权势关系,一些词语只能用于低权势者对高权势者,一些词语只能用于高权势者对低权势者,其中动词表现得尤为突出,且数量繁多,在大多数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语言现象,这势必给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负担,但如果认识到汉语的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并结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仔细观察其中的构词特征,我们就能够以简驭繁,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以及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权势关系”对句式选择的制约

权势关系也制约着句式的选择,例如表示“命令”和“禁止”的祈使句只用于高权势者对低权势者,而不能相反;再如“让”字使成句与权势相关,如“领导让他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其中施事在权势上一般高于受事〔6〕。动词在句式的选择中占主导地位,本文主要讨论动词的权势特征对句式选择的制约。

现代汉语中权势关系动词数量庞大,动词的权势特征对句式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制约,如“把”字句、“兼语句”、“对”字句、“向”字句等句式的选择都与动词的权势差异有关。

高权势动词比低权势动词更易于进入“把”字句。一般认为“把”字句的意义为“处置”,即具有控制力的某个人或事物对另一人或事物作出处理或施加影响,是高及物性句式。根据笔者的考察,现代汉语中的高权势动词进入“把”字句的能力高于低权势动词〔7〕。高权势动词相对来说多具有“强制”特征,即高权势者对低权势者的动作更多具有“处置”义和强影响性;低权势动词多以“表敬”“服从”为特征,对动作的对象高权势者影响较弱,因此进入“把”字句能力较弱。另外,乌云赛纳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她考察了《四世同堂》中所有的“把”字句,发现“把”字句的施事和受事如果是长辈和晚辈关系、上下级关系的话,长辈、上级作施事的机率高于晚辈和下级作施事的机率〔8〕。

典型的兼语句具有“使令”性,因此句式本身就具有高权势特征,在该类句式中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权势,例如:

(5a)经理让秘书给他打印一份文件。

(5b)*秘书让经理给她打印一份文件。

高权势动词进入这类句式的可能性也较高,如“使令”类动词大多可以进入兼语式,而低权势动词一般只有“请求、乞求”类动词才能进入兼语式。

“对”字句和“向”字句指的是用介词“对”和“向”介引动作对象的句子。据笔者的考察,“向”有介引高权势者的特征,“对”有介引低权势者的特征,即低权势者对高权势者的动作常选用“向”字句,而高权势者对低权势者的动作常选用“对”字句〔7〕。例如:

(6a)他向领导递交了辞呈。

(6b)*他对领导递交了辞呈。

(7a)学校对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了奖励。

(7b)*学校向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了奖励。

四、权势关系动词对共现成分的制约

权势关系动词对共现的形式动词、趋向动词等都有制约。形式动词一般不表示动作,语义虚化,不能单独使用,其宾语只能是双音节动词或偏正结构,如“进行、加以、予以”等。从语用角度看,一般认为形式动词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常常可以省略而不造成句义的改变〔9〕。但我们发现,权势关系对形式动词的选用有很强的约束性,一般高权势动词与形式动词共现的限制较少,而低权势动词与形式动词共现的限制较多,概率也较低。尤其是“加以”“予以”“严加”等形式动词一般只能和高权势动词共现,而不能和低权势动词共现。例如:

(8a)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严肃加以查处。

(8b)*对类似问题我们要向上级加以反映。

例(8a)中“查处”是高权势动词,能与“加以”共现;而例(8b)中的低权势动词“反映”则不能。

趋向动词的使用也受到权势关系的制约,这也与权势关系的空间隐喻有关。趋向动词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如“上、下、进、出、回、过、起、开”等单音节趋向动词以及分别与“来、去”组成的复合趋向动词,如“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等。由高权势者向低权势者的运动是“下向”,可用“下来、下去”凸显运动的方向;由低权势者向高权势者的运动是“上向”,因此低权势动词多用“上来、上去”凸显运动的方向。因此高权势动词中与位移相关的动词倾向于与“下来、下去”组合,低权势动词一般只能与“上来、上去”组合。例如:

(9a)上面派下来一个新书记。

(9b)*上面派上来一个新书记。

(10a)我们班学生的学费已经按时交纳上去了。

(10b)*我们班学生的学费已经按时交纳下去了。

例(9a)和例(9b)中的“派”为高权势动词,可与“下来”共现,而不能与“上来”共现;例(10a)和例(10b)中的“交纳”为低权势动词,只能与“上去”共现,而不能与“下去”共现。

但是也有例外,表示“获取”类的权势关系动词与上述规则相反,如高权势“获取”类动词可与“上来”连用,但不能与“下来、下去”共现;低权势“获取”类动词部分可与“下来、下去”共现,而不能与“上来、上去”共现。例如:

(11a)班主任从王林书包里收缴上来一条玩具蛇。

(11b)*班主任从王林书包里收缴下来一条玩具蛇。

(12a)祖上留下的房子被她继承下来。

(12b)*祖上留下的房子被她继承上来。

例(11a)和例(11b)中“收缴”是高权势动词,可与“上来、上去”共现,而不能与“下来、下去”共现。“收缴”表示的事件是收缴物“玩具蛇”从低权势者向高权势者做上向的运动,因此只能与“上来、上去”连用,而不能与“下来、下去”连用。例(12a)和例(12b)中“继承”表示的事件则是“房子”从高权势者向低权势者做下向的运动,因此只能与“下来、下去”连用,而不能与“上来、上去”连用。

五、权势关系与构式

Goldberg提出了“构式”的概念,“假如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且形式和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出”〔10〕。关于构式的界定,学界历来有争议,但是构式具有整体性,其意义不能从组成成分推导出来是大家普遍认可的。现代汉语中,有一些构式凸显权势关系,如“在 NP1的 VP1下,NP2VP2”“NP1在 NP2的 VP 中”“VP上”“VP下”等。

(一)在NP1的VP1下,NP2VP2

“在NP1的VP1下,NP2VP2”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具有高权势色彩的构式,这个构式中包含了两个事件,一个是“NP1VP1”,一个是“NP2VP2”,第一个事件为第二个事件提供背景条件。这类构式重点突出的是第二个事件,第一个事件常常对第二个事件有控制的作用。例如:

(13)在周恩来的干预下,陆久之于1960年获释出狱。

(14)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灾害展开了搏斗。

一般来说,NP1在权势上高于NP2,反之一般不成立,例如:

(15)*在乡长的干预下,县长同意了村民的要求。

(16)?教授在学生的帮助下写出了论文。

根据笔者的考察,在该构式中,VP1为高权势动词的机率较高〔5〕。

(二)NP1在NP2(的)VP中

非持续义和过程义的“NP1在NP2(的)VP中”也具有高权势特征,例如:

(17)整个禁军都在他掌控中。

(18)整个后宫都在武后的把持中。

其中NP2的权势一般要高于NP1的权势,但没有“在NP1的VP1下,NP2VP2”权势差异那么严格,有时NP2和NP1之间没有明显的权势关系。例如:

(19)他一直处于敌人的监视中。

(三)“VP下”和“VP上”

“下”的原型功能表示“位置处于低处”,隐喻为“控制”义,即A事物处于B事物之下,则A会受到B的影响或限制。有相当一部分“施与”类单音节动词能与“下”组成“VP下”格式,并具有高权势特征。例如:

(20)上面颁下一道命令。

(21)这是老天爷赐下的神鱼,吃了必定有福。

一些不具有高权势特征,或高权势特征不明显的“施与”类动词单音节动词后加“下”之后,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会显现出高权势色彩。例如:

(22a)新郎和新娘给在场的嘉宾发喜糖。

(22b)*新郎和新娘给在场的嘉宾发下喜糖。

(23a)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

(23b)老师给每人发下一张纸。

“发”是分发的意思,没有权势色彩,但加上“下”之后,只能用于高权势者对低权势者的语境中。“新郎和新娘”无高权势色彩,因此(22b)中的“发”后加“下”不能说;而例(23a)和例(23b)中的“老师”相对于“每位学生”具有高权势色彩,因此“发”后加不加“下”都成立。

与“VP下”相对应的是“VP上”。“上”可以置于低权势“施与”类单音节动词后,具有低权势色彩,例如:

(24)当年受拉贝保护的20多万市民及其亲属,依次向拉贝夫妇恭恭敬敬地献上鲜花。

(25)他双手给堂叔奉上一张自己的名片。

部分本身无权势特征的动词后加“上”之后,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具有了高权势特征,例如:

(26a)老师交给学生一份试卷。

(26b)学生交给老师一份试卷。

(26c)学生向老师交上了一份试卷。

(26d)*老师向学生交上了一份试卷。

单独的“交”既可用于低权势者对高权势者,也可用于高权势者对低权势者,如例(26a)和例(26b);但“交”后加“上”就只能用于低权势者对高权势者,而不能相反,如例(26c)和例(26d)。

陆俭明指出,构式语法理论对语言的应用研究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可以改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法教学思路,更有助于语言习得的研究〔11〕。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加强构式的教学,上述涉及权势关系的构式更应该引起注意。

六、权势关系与语体

语体是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产生的〔12〕。从话语生成的角度看,人们会根据彼此关系的亲疏、对言谈对象的了解调整选词、造句、语音等手段。此外语体的选择也与权势有关,一般权势差异较大的场合,低权势者倾向于使用较正式的语体。上文中例(1)的问题就在于说话的人语体选择有误,面对尊长使用了过于随意语体,比较合适的说法应该为:

(27)(学生对老师说)老师听说您夫人病了,她现在怎么样了?

(28)(学生对老师说)老师听说师母病了,她现在怎么样了?

相对来说,“夫人”“师母”更具有正式语体的色彩。

综上所述,词和词组合成一个合法的组合,至少要受到两种制约:句法约束和语义约束,即只有包含某种语义特征的词才能和包含某语义特征的词组合在一起形成某种语义关系。此外还要受到语用约束〔13〕。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权势关系是汉语中一个约束力很强的语用规则,权势关系特征还制约着词汇的构成、词汇的选用、句式的选择、语体的选用等,如果违反权势关系,会造成语用失误或者错误。

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得体的交际能力,因此语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体研究的滞后导致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支撑的薄弱,因此应从本体研究着手,对现代汉语语用现象进行系统与深入的研究。

〔1〕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429-435.

〔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张鲁昌.对外汉语教学中言语行为的语用条件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3(5):63-66.

〔4〕郭晓麟.“希望”和“愿意”的愿望表达模式解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8(4):57-62.

〔5〕张欣.现代汉语社会空间动词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6.

〔6〕邓守信,廖秋忠.汉语使成式的语义〔J〕.国外语言学,1991(3):29-35.

〔7〕张欣.现代汉语“予取”类权势关系动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14(1):56-66.

〔8〕乌云赛娜.施事—受事关系格局对“把∕被”句选择的影响〔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0〕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2):15-20.

〔11〕陆俭明.再谈要加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基础性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4):47-52.

〔12〕张伯江.以语法解释为目的的语体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2(6):13-22.

〔13〕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猜你喜欢

权势构词构式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权势中的部分等同关系——高等学校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的批评话语分析
骄傲与谦卑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狐假虎威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的语用分析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