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立华:美育是儿童教育之根

2018-07-06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8年11期
关键词:考级美育美术

王海珍

《中华儿女》:您多年来从事儿童美育领域的探索和耕耘。在您2010年做园长时,就提出过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以艺术教育为办园特点。当时是基于什么样的理论或是实践,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特点的教育理念的呢?

王立华:自1996年起,我研究、实践儿童教育22年。一直以来,以高度的使命感与专业精神,不断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2004年至2007年,我师从于刘晓东教授,同时跟随边霞教授学完所有儿童艺术教育方向的课程。2007年,在北京某幼儿园任业务园长期间,鉴于专业兴趣及幼儿园发展的需要,我将美学家滕守尧教授等提出的幼儿园生态式艺术教育,创造性地引入所在幼儿园,在形成美术特色教育的同时,培养出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指导多名教师在各级专业期刊发表多篇教育论文及多幅儿童画作品点评。以点带面,实现了保教工作的快速提升,为该园的課程建构、幼教品牌建设做出贡献。我在两年内,将一个基础薄弱的幼儿园发展为北京市知名幼儿园,为该园评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奠定专业基础。2010年,我因在专业领域的表现,在“首届全国百佳幼儿园园长评选活动”中荣获“百佳幼儿园园长”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嘉奖。

《中华儿女》: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您又有哪些更深入的认识和分享呢?

王立华:这些年来,我在持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儿童教育的发展方向、路径和策略。在研究和实践儿童教育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从更宏阔、更深广的视角去关照儿童教育。跳出儿童教育看儿童教育,多进行跨界、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尤其要从文化学的视角、从国际教育的视野去研究儿童教育。如此一来,长期困扰我们的教育难题,更容易厘清或解决。

尤其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的背景下,中国儿童教育在日渐呈现出新的面貌和气象,我在原来的儿童艺术教育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成果。

首先,在儿童教育中,我们要大力提倡高雅文化和经典文化,反对庸俗文化、抵制不良文化!成人要引导儿童多读名著,多听名曲,多赏名画,多看名剧。成人要引导幼儿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即与儿童文学大师对话,与美术大师对话,与音乐大师对话等,将高雅文化和经典文化融入儿童教育中。

其次,通过大力倡导儿童美育,提高国民素质,优化国民性,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我们要加强研究和实施儿童美育,使儿童拥有审美的眼睛、美好的心灵;拥有文明的仪表、良好的性情;富有科学的精神、创造的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成为求真、向善、爱美的生命个体。

我还强调如下观念:儿童美育,是儿童教育之根;儿童美育是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儿童美育,是儿童教育的理想境界;儿童美育,是品质儿童教育的代名词。

我很重视儿童美育内容的经典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继在幼儿园实践和研究“生态式艺术教育之名画欣赏与表现”之后,近几年来,我又主持研发了《小罗丹经典陶艺课程》,让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在艺术中学习,让儿童与美术大师对话、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以陶艺活动的方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认知和创意,充分发挥陶艺美育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此外,我还在主持研发《儿童经典诗教课程》,借助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和丰富适宜的艺术游戏材料,以诗画教学的方式,让儿童亲近诗词、感受国学。孔子有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一向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儿童诗教应该是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儿女》:教育部曾在1999年、2001年、2016年一次比一次更明确美术教育的定位:从人文学科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不断提升艺术、特别是美术在国民素质培育中的重要作用。身在儿童教育领域,在您这么多年的一线培训和工作中,你认为当下儿童美术教育的环境如何?家长和老师有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的操作又如何呢?

王立华:近些年来,中国教育部、甚至国务院办公厅等,不断专门颁布重量级的政策与条文,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深入理解。这是中国亿万少年儿童之幸。这些条文也为广大少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儿童艺术教育努力的方向。国内儿童美术教育的生态环境日渐改善和优化。政府、幼儿园、社会、家庭,开始认真关注和思考儿童艺术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儿童教育专家开始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儿童艺术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模式;越来越多的儿童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实施美术欣赏教育,加强儿童艺术感受力的培养,重视儿童美术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儿童艺术综合素养或核心素养的提升。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地大物博,地域发展不平衡,仍有相当一部分教育机构和成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价值以及儿童美术发展心理认识不足,崇尚急功近利的单纯的美术技能学习,以纯粹的成人眼光去看待和评判儿童的美术,甚至还迫使少儿苦学苦练,伤害了少儿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步入教育误区,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近几年,我在多次教育讲座中,向广大幼儿园园长、教师解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美育要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的理念。我也多次结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内容和精神,分析中国儿童艺术教育的误区,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儿童美术教育策略和方法。

《中华儿女》:您如何看待当下如火如荼的儿童考级现象?专家认为2至12岁的少年儿童从涂鸦期、象征期到过渡期都有不同的心理訴求和表达特点,有些考级也以此定出分阶段标准,为什么还有问题?现在有的考素描、色彩、技能行不行?为什么中国特别不应该进行少儿美术考级?

王立华:我认为一个儿童教育专业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乱象丛生的社会教育现象,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一定的文化判断力、专业判断力,并以专业、科学的观念去引导、影响更多的民众,从而为儿童教育营造更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成长环境。我对当下的儿童考级现象,持批判质疑的态度。少儿美术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时刻、发展速率、发展路径和发展特征,这已被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和美术教育专家的研究和实践所证实。少儿的美术发展规律不能人为改变。我们应该尊重、顺应、呵护、激发、唤醒儿童美术发展的潜能,不应粗暴地灌输、机械地训练,也不能挥舞着剪刀,用严格考级的方式对儿童的美术创意或作品进行野蛮的任意剪裁。

美术是幼小儿童自然天性的流露,是儿童天赋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原创性、多元性和个性化。考级是一种功利性的、荒谬的教育评价方式。这种千人一面的程式化、规范化的评价方式,不符合美术和美术教育规律和特性。艺术创作非常强调个性和独创性,美术考级会伤害少儿的艺术感觉,抹杀幼儿的独创性和个性,不利于国民艺术素养的提升,误导和蒙蔽广大家长。少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丰富多元的,包括美术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以及个性的形成与培养,因此单考美术技巧是没有意义的。由一幅画而评定学生美术水平的考级,显然无法评价少儿的真实美术素养和水平。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听话教育等影响,中国儿童教育的个性化培养目标远没有实现,儿童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停止严重阻碍少儿创造力发展的美术教育考级现象。

《中华儿女》:您认为什么样的校外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美育的发展,能够为校内教育的局限作补充?需要社会力量作怎样的支持?

王立华:儿童美育应树立大美育概念。儿童美育,不仅是包括艺术美,还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所以成人要努力拓宽少儿美术教育的空间,充分运用大自然、大社会这些大课堂和活教材以及校外专业的美术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让少儿接受更丰富多元的美术教育。例如带领少儿到野外感受自然之美;在社会美术场馆领略美术大师的经典之美;或者引入社会美术教育力量,开展一些“艺术家进校园”“名家面对面”等活动。

《中华儿女》:对照中国考级如火如涂,个别省市几乎人山人海。您有没有了解过,其他国家和地区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借鉴?

王立华: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艺术被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艺术课程与其他七门核心学科放在同等地位。美国艺术教育联盟曾列举出艺术教育的四个主要内容,即艺术创作、美学、艺术批评和艺术史。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有着特殊的成长需要,这些需要包括感性的、情感的、艺术的及创造性等多方面的激发,最好能形成一种体现这些内容的艺术教育方案;当地的学校通常会制定一个有深度、有活力、有意义的艺术教育方案来实现。

与传统的中国儿童艺术教育过度强调艺术技能相比,美国的艺术教育在重视儿童创意培养、美学知识普及、艺术评价能力以及艺术史等内容的做法,值得中国儿童艺术教育的参与者学习和借鉴。此外,美国儿童艺术教育重视社会艺术教育资源的运用,例如充分利用博物馆、画廊、美术馆、流动艺术展览车等资源;学校、艺术协会、社团、博物馆、画廊和当地艺术教育委员会等社会教育力量之间的协作,也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前不久,我在与澳大利亚教育同行交流中发现,澳洲的艺术教育,给少儿提供了宽松的艺术氛围,更重视少儿艺术活动的兴趣,重视儿童创意的表达,很少进行硬性的考核和评价。

《中华儿女》:儿童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在家庭引导中,您有什么观念和方法和家长们分享吗?

王立华:第一、善于学习、思考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念,积极更新和完善的教育观念,不断掌握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对于儿童教育,家长朋友要有独立思考意识,不要一味和其他家长攀比,不要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第二、重视营造丰富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我崇尚这样的观点:亲子阅读,家长先行;亲子共赏,家长先行。多观察、陪伴孩子,尊重孩子内在的兴趣和需求,和孩子一起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

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其一,家长要努力去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儿童画有自身独特的美学趣味,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绘画方式,家长要学会欣赏儿童画的稚拙、清新、自由及夸张变形等特质。这是引导孩子的前提。第二,物质方面的支持。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美术材料,创设良好的美术表现空间。第三,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让孩子自由大胆地表现,不要硬性规定孩子画什么、怎么画。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作品,适当肯定和鼓励孩子的进步和良好表现。其四,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

猜你喜欢

考级美育美术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全国美术书法考级辅导教材编纂研讨会在褚遂良书画院顺利举行
美术篇
美育教师
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