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丹术与中同古代科学

2018-07-06李申

看历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炼丹火药瓶子

李申

着道士装的雍正帝,旁边还放着道士炼制的丹药。雍正的死因成谜,但过量服食丹药也被疑为原 因之一。

从秦始皇寻不死药,到唐代皇帝、士大 夫们纷纷服用金丹,中国古人付出了 -惨痛的代价,经历了近千年的严重争 论,唐末至宋初,整个社会的整体,终于认识 到,人的身体不可能吸取黄金、还丹中所谓“不 败朽”的性质,不可能借助这些“外物”来加 固自己的生命。相反,倒足以严重伤害健康和 生命。然而和人类所犯的一切错误一样,这些 活动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些有益的东西,也是 不幸中的安慰。

首先引起关注的,自然是中国人引以自豪 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

据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周隋之际有 个叫杜子春的人,曾经见到道士的丹房“紫焰 穿屋上,大火起四合,屋室俱焚。”(《太平 广记》卷16),这应当是一次火药爆炸,而不 仅仅是失火。后来的《诸家神品丹法》所引《孙 真人丹经》内“伏火硫磺法”,中唐或唐宋之 际成书的《真元妙道要略》中也有关于硫黄、 雄黄、硝石和蜂蜜合烧会发生剧烈火灾的记载。 对于硝石不可与硫黄等一起烧炼,也有警告。 这些材料,虽然时代未必确实,但大体可以相 信,隋唐时代,炼丹术士们已经知道硝石、硫 黄等一起烧炼会发生剧烈燃烧。甚至还可以把 术士们对此事的了解再往前推。炼丹使术士们 了解到硫磺、硝石等药物的性质,为火药的发 明做了准备。

然而,在炼丹术士们看来,这是他们的失 误。他们对待这种失误的态度,是寻找一种办 法,去消除这种失误。所以唐宋时期的丹书, 才有许多“伏火法”或者伏制硫磺等易燃药物 的方法。如同一个魔术师仅仅知道两种气体混 合会发生爆炸,而不能说是氧气、氢气的发现 者一样,这些炼丹术士们,更难说是火药的发 明者。因此,宋初曾公亮《武经总要》中的“火 药法”,应当认为是火药发明的标志性事件。 其配方有两种,都有十多味药,可知配方已经 相当成熟。其发明的时间,可能要大大早于其 公布的时间。其中的“炭末”等配料,未必和 炼丹有关。因此,火药的发明和炼丹有多大关 系?值得研究。

其二是对金石药的认识。除了终于认识到 金石药的毒性,知道它们不可能使人长生不死 是最重要的成果之外。为了炼丹药,唐代出现 了一些专以认识炼丹药物为目的的著作。梅彪 的《石药尔雅》,列出了炼丹用药和药方的隐名、 别名,以便人们识别。从认识丹药性质的角度 看问题,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丹药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但其中物质 甚多,有些对人体确实有某种医疗的作用。古 代医药书中也常有零星的记载。当代张觉人著 《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介绍了140余种丹药 及其作用。可算是炼丹术留给后人有用的遗产。

据《黄帝九鼎神丹经》,炼丹的重要目的 之一,就是要用丹炼成黄金。经过炼丹术士们 长期的实践,终于还是炼成外表类似黄金的物 质。唐代的炼丹术士们能够清楚地辨别自然黄 金和人工炼制的药金,并且发现了鉴别的方法, 这就是放在火焰上烧:“若烧火其上,当有五 色气。试之果然。”(《旧唐书·孟诜传》) 这种方法,被称为“火焰鉴别法”。孟诜是孙 思邈的弟子,《旧唐书》本传说他“少好方术”。 因此,他提供的方法,当是方士们常用的方法。

用火焰鉴别金属,是唐代以前很久就知道 的方法。《周礼·考工记》:

凡鑄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 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 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后世所谓“炉火纯青”,就是指炉火完全 变为青色,这是冶炼成功的标志。唐代主动用 火焰鉴别真金和药金,是火焰鉴别法的进一步 发展。

炼丹术士留给后人的重要思想遗产之一, 就是提供了物质不灭的范例。

据葛洪《抱朴子内篇》所载的丹方,所用 的药物动辄数十甚至上百斤。唐代的丹方,则 仅以斤、两,甚至少到分。分量的减少,标志 着炼丹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精细的炼丹术使术 士们发现,烧炼前后,药物的总量不变:

汞一斤。硫黄三两,先捣研为粉,致于瓷 钵中。下著微火,续续下汞,急手研之,令为 青砂后,便将入瓷瓶中。其瓶子可受一升,以 黄土泥紧泥其瓶子外,可厚二分,以盖合之, 紧密固济,致之炉中。

用炭一斤于瓶子四面,养之三日。瓶子四 面长,须有一斤炭。三日后,便以武火烧之。 可用炭十斤。分为两分,每一上炭五斤,烧其 瓶子。忽有青焰透出,即以稀泥急涂之,莫今 焰出。炭尽为候,候寒开之,其汞则化为紫砂, 分毫无欠。(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 妙诀》)

署名金陵子的《龙虎还丹诀》,记载与此 几乎完全相同。

宋代张载提出“气有聚散而无生灭”,王 夫之注解道,一车薪柴烧成灰烬,一部分变成 了烟和火焰,并没有消灭。一锅饭菜,如合盖 严密,湿热之气就不会跑掉。汞容易挥发,但 终究要回归大地。因此,气只有聚散,而没有 生灭。

张载曾“出入佛老”,对道教有深刻的研究。 王夫之以汞为例,并且以为合盖严密,则湿热 之气不会散失,都可以看到炼丹过程为防止汞 铅的挥发而严密封固的影子。因此,“气有聚 散而无生灭”,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式的物质不 灭定律。而为这个定律提供根据的,有炼丹术 士的贡献。

鲁迅先生说过,煤的形成,当初用了大量的 木头,结果却只有一小块。论及炼丹术与中国科学, 更是感到用“木”太多,而成就的“煤”太少。

猜你喜欢

炼丹火药瓶子
神奇的火药
炼丹湖之旅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火药的来历
“火药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