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构建与课例分析*

2018-07-06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16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现代教育技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课堂

(1.江苏师范大学 智慧教育研究中心,江苏徐州 221116;2.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引言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场所。抓住了课堂就牵住了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抓好了课堂就把握住了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更为深入,课堂教学模式随之发生了变革,资源传播途径也更加广泛,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国现有的大多数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模式化、静态化的问题[1],课堂互动往往是教师“动”而学生“不动”,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整个教学活动陷入“课堂效率低—学生掌握差—课后拼命补”的怪圈。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大大改善,为教学过程与结果数据的多维度、全程化采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贯通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教学数据流正在生成,数据驱动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学业辅导等教学业务开始走向精准化、精细化和精益化[2]。大数据具有重构课堂教学流程与教学生态的潜能,将推动经验主导、低效重压、整齐划一的传统课堂转向全向互动、数据把脉、精准反馈、轻负高质的智慧课堂。基于此,本研究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课堂,加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一 智慧课堂概念界定及特征

智慧课堂是指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支持下,以促进师生全向互动为抓手,以“低耗高效、轻负高质”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学生智慧发展为终极目标,为每位学生带来最大获得感的课堂形态。智慧课堂首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其次,智慧课堂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的全向互动。智慧课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全向互动

智慧课堂借助多样的技术手段量化师生教学行为,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点阵笔等设备为课堂互动提供了现实环境,便于实现人与人、人与资源的多维全向互动,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新的活力。

2 数据把脉

智慧课堂利用大数据技术持续分析课堂数据,为教师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数据支持。教师通过传感器和智能终端同步记录学习路径,追踪学习过程,全面掌握学习者学习现状,为教学“把脉”,实现对症下药。

3 精准反馈

智慧课堂立足于教学过程,通过分析教学数据,掌握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实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对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及时干预,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和运用所学知识。

4 轻负高质

丰富的媒体支持、高效的互动体验、精准的学情分析,有助于教师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有限课堂教学的时间内,既能保证课堂教学有足够的信息量,又能聚焦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学生的个性问题,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布置少而精的学业任务,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二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本研究围绕课堂教学四要素[3](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以四大教学理论(双主教学理论[4]、掌握学习理论[5]、强化理论[6]和最优化教学理论[7])为指导,应用数据科学技术[8](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数据应用服务),构建了智慧课堂教学理论框架,如图 1所示。

图1 智慧课堂教学理论框架

图2 智慧课堂5J模型

图3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在智慧课堂教学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本研究构建了包括精心设计、精细授导、精炼研习、精准评估和精益辅导等的智慧课堂5J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在不影响师生正常教学行为习惯的前提下,以“低耗高效、轻负高质”为目标,结合智慧课堂教学理论框架,采用纸笔互动的方式,自然、持续地记录课堂教学产生的数据,并对课堂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基于智慧课堂教学理论框架及其5J模型,本研究提出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该模式由课前精心设计、课中精致教学、课后精益辅导三个教学环节构成。

1 课前:大数据促进精心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备课,细化知识体系,并选择合适的内容制作成课前自主性学习材料,如教学重点和难点、旧知识点的回顾、概念性知识讲解等。随后,教师通过将QQ、微信、邮箱、短信等通讯工具与学习平台绑定的方式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可自行安排学习进度,观看教学视频并提出疑惑。网络学习平台能够实时采集学生观看视频时长、完成习题时长以及正确率等学习数据,为学生推送相关资源和错误知识习题的练习与讲解,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点,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并生成个体和班级学情分析报告。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快速掌握学生个体与群体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疑难问题[9],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做到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2 课中:大数据支持精致教学

在智慧课堂中,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实时分析课堂中的学生行为,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轨迹,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安排,少而精地选择教学内容,抓住知识主线,促进课堂全向互动,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教师依据平台统计分析的学情报告,选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导入,并结合精心筛选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途径创设情境[10],如利用语言描述文字资料和图片、使用多媒体呈现视频资料、回顾学生亲自体验的实践活动等。其次,教师将学案活动情境化,如针对某个问题展开分组辩论、在特定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等,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通过引入适当的小组竞争机制,有效促进学生协作交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最大程度地减少无效的课堂沉默。期间,教师可以同步查阅学生的书写情况,掌握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信息。接下来,为了检测学习效果,在学生学完某一知识点后,教师提供与之对应的具有较强精确度和细致度的精选习题。教师借助投票系统不仅能够统计各题目答题的正确率,还可以分析学生的个体答题情况,快速聚焦高频问题和经典错题,掌握每一个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习难点、学习偏好等特征。教师采用共性疑难点集中精讲、个别问题个别辅导的策略,帮助学生做到“堂堂清”,深入巩固与强化知识。最后,教师应用投票功能,既可以发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投票,便于学生自我评价与诊断学习效果,也可以发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促使教师深入反思,改进教学策略。此外,基于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数据构建个体特征模型,着眼于师生发展情况[11],为定期开展的评估活动提供了精准、全面、客观的依据。

3 课后:大数据优化精益辅导

课后辅导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益的、必要的补充,能及时弥补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知识漏洞,尽可能地避免个别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首先,教师根据本次和历次的学业检测报告,分别从横向(优劣势学科分布情况)和纵向(各科学业进退步情况)进行比较,结合学生兴趣、性格、能力等因素安排不同层次的拓展性训练,有的放矢地提供学习反馈与建议,开展个性化的一对一辅导和分组辅导,大大减少了盲目搜索辅导资料与服务的时间。其次,教学过程的原始记录便于教师甄别哪些内容需要精讲、哪些内容需要略讲,避免课堂讲授的盲目性,有效进行教学反思。此外,课后辅导不能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学习小组的监督与协助。借助 QQ群、微信、网络平台等智能终端将学生行为发送给家长,同时也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转达到学校,通过三方合力,共同寻找行之有效的辅导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三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本研究选取高一年级语文“荷塘月色”与八年级数学“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两门课,采用北京拓思德公司的产品体系,按照上述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对师生的教学行为数据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检验课堂互动效果。

图4 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行为次数统计

图5 数学课堂教学互动行为次数统计

1 数据收集

本研究应用基于1:1数字化课堂教学互动分析编码体系(One-to-One Techno-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OOTIAS)[12],分别对两个教学课例视频进行课堂互动编码分析。①行为编码。将观察到的师生课堂言语行为按照OOTIAS编码体系转化为编码并记录下来,每3秒钟取样一次,每分钟记录20个编码,语文课实际讲课时长为33分钟,共计660个编码,数学课实际讲课时长为45分钟,共计900个编码。②绘制矩形图。将每一个编码分别与前一个编码和后一个编码进行联结,语文课共659个序对,数学课共899个序对;之后,统计序对的次数,并填入矩阵图中,得到语文课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数学课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2 效果分析

(1)课堂结构

从图4、图5可见,发生频率较高的课堂互动行为绝大部分处于对角线位置,表明课堂的教学节奏相对舒缓,各个教学环节均持续了一定的时间。在“荷塘月色”矩阵图中,(10,10)的数值表明学生主动应答的频次最多,且(4,4)开放性问题的数值大于(5,5)封闭性问题的数值,说明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24,24)数值表明学生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成果展示的频次最多,说明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诵文章、品味文章语句美、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等成果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矩阵图中,(15,15)的数值表明学生做练习时长占课堂比例最大,说明教师注重设计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24,24)和(23,23)也是相对较大的数值,说明教师采用协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成果,进而引导其自主完成教学任务,表明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技术使用情况

本研究根据课堂互动次数统计表,对教师和学生使用技术的行为进行了更细致的描述,如表1所示。

(1)技术的潜在作用

从表1可以看出,两门课中技术的“间接作用”(34.03%、33.81%)与技术的“直接作用”(18.76%、16.46%)相比,所占的比重更高。从分析“间接作用”的角度可以发现,教师不仅将技术应用于资源演示(8.66%、6.43%),还开始将其应用在学情分析(3.04%、3.97%)和作品分享与评价(7.14%、4.29%)层面;学生也可应用技术进行个人、团队实践创作与成果演示。为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路与进度,两位教师均采用点阵笔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学生在进行团队实践创作时大多依赖技术支撑,在交流讨论的同时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技术应用在学生进行资源学习(1.67%、0.44%)、自主练习(4.25%、5.67%)以及个人实践创作(5.92%、6.9%)方面的“直接作用”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2)技术的教学应用

分析技术在课堂中的总体作用,可知教师使用技术的比率(25.95%、19.24%)小于学生使用技术的比率(26.87%、30.03%)。说明在智慧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开展自主或团队“实践创作”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成果展示”。而教师更多地使用技术开展学情分析,注重深层次的教学技术应用,有助于正确、高效地实施下一步教学活动,促使教师、学生和资源之间全向互动的发生。如教师在查看学情分析结果的同时有选择性地提问、在进行作业分享与评价的同时辅以资源演示、在成果演示的同时讲解知识点等。

由案例分析结果可得,智慧课堂充分考虑了学生学情、疑难知识点以及潜在发展空间,体现了“主导—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大数据技术,教师可随时查看学生的思维过程、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便于有效掌控教学,使教学互动更深化、教学效果更优化。

四 总结与展望

智慧课堂体现了大数据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教学要素的全向互动,为解决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途径。构建智慧课堂应以满足师生需求为前提,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智慧课堂理论框架与5J模型,采用动态、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和多元、智能化的课堂数据采集分析技术。未来在智慧课堂构建与教学实践方面应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各科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为各个科目提供系统的、规范化的教学流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与高互动;②解决课堂数据的实时分析与创新应用问题,选取多元化的大数据技术搭建系统平台,实现课堂数据的持续性记录与可视化呈现;③随着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与普及,后续研究需要实验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参与,针对学科素养、教师培训、技术保障、数据安全等问题不断深入地探索、研究,以助推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发展。

[1]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15,(3):112-118.

[2]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50-61.

[3][10]方海光,侯伟锋,王晓春,等.基于PADClass模型的数字化课堂学习过程数据挖掘与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110-113、120.

[4]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3-9.

[5]Bloom B S. An introduction to mastery learning theory [J]. Schools, society and mastery learning, 1974:3-14.

[6]Skinner B F. 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 in the design of a culture [J].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1966,(3):159-166.

[7]吴文侃.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标准和方法体系[J].教育评论,1986,(2):60-65.

[8]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教育大数据的技术体系框架与发展趋势——“教育大数据研究与实践专栏”之整体框架篇[J].现代教育技术,2016,(1):5-12.

[9]顾小清,刘妍,胡艺龄.学习分析技术应用:寻求数据支持的学习改进方案[J].开放教育研究,2016,(5):34-45.

[11]Rodriguez-Valls F. Reflective teaching: theory within classroom practices[J]. Teaching Education, 2014,(3):294-308.

[12]韩后,王冬青,曹畅.1:1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5):89-95.

猜你喜欢

智慧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