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感统失调学生行为表现评估的实践研究

2018-07-05宫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评价

宫莉

〔摘要〕“融合教育”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为一体,这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本研究以融合教育的视角观察感统失调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采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观察法和行为分析法透视学生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旨在通过行动表现评估,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教育行为干预活动,促进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融合教育;感统失调;行为表现评估;干预活动设计;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8-0061-06

送走六年级毕业生后学校安排我接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还未见到学生,就听说班内有一个全校有名的特殊学生——小志(化名)。据说他上课经常脱裤子、脱鞋,一年四季光脚,个人卫生极差,动不动就哭闹;无良好学习习惯,上课从不听讲,经常扰乱课堂;家长也不太容易沟通,不能与老师配合教育孩子……听到这些信息,我很吃惊:“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学生啊?我这个数学老师在教育管理两个班学生的同时将如何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呢?家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妈妈又是怎样陪伴他走过这九年的?”教育的责任促使我感到要想理清这些困惑,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走进他的家庭。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融合教育不仅强调“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强调教育应该主动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求”[1]。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融合教育”思想,主张“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須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在能够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融合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特殊儿童安置方式,其蕴含的理念与人权意识、教育公平、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2-3]。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普通班级中出现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时,教师应以接纳的态度积极面对,勇于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

一、以感觉统合失调理论为依据,深入了解学生,科学识别学生的过度活动

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个体的差异;另一方面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判断的支持。

开学一周,我用心观察了一下班内的这个“特殊”学生,他的表现和传说中的一样:桌面总是一片狼藉,座位周边也非常凌乱;他经常坐在地上,光着脚,鞋不是扔在一边,就是被他胡乱踩在脚下。在第一周内我尝试每天提示他,帮助他,教他如何整理,结果不出一节课还是回到起点。

通过和家长沟通得知,造成这种“特殊”状态的原因是孩子患有“严重的感统失调”,在六岁前接受过感统训练,但只是训练到六岁。以后就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了。看来他的问题不是凭常规的教育教学经验可以解决的。为此,我查阅资料,学习了有关感觉统合失调的相关理论。

感觉统合理论是美国的珍·爱尔丝(A.Jean Ayres)博士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于1972年整理提出后,得到全美国家长的热烈响应,受到医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感觉统合属于生理学和医学范畴,即人的五官、皮肤及肢体将外界刺激的信息传入大脑,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的组合,并协调身体对外界作出适当的反应。陈文德教授在《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感觉统合积极疗法》一书中介绍:“感觉统合失调一般称为‘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Neurobehavioral Dysfunction,NB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System,CNS)的障碍问题,一般都发生在孩子身上”。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现代社会小家庭的发展和普及,儿童生活环境不良或受错误教导的影响,致使孩子在发育过程中,或由于母亲怀孕时不注意,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不足,引起出生后感觉发育不正常;或由于房屋面积小等原因,婴儿俯卧爬行少,该爬时没有充分练习爬,平衡不佳,身体控制能力差;或缺乏同龄伙伴,人际关系发展不佳等,使得感觉统合失调(简称感统失调)。它在幼儿期间相当普遍,其症状多种多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一问题会得到缓解,有的得到彻底解决。但有的孩子在上学后,这一症状仍然明显,影响学习。对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很多人(包括不少教师和家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持怀疑态度[4-5]。

有了理论支持,我看到了希望——训练可以缓解甚至消除这种失调。我又进一步查阅了有关感觉统合训练的知识,了解到感统失调的孩子虽然可以通过训练得到解决,但是0~3岁为基础训练期,3~6岁为训练的黄金期,6~8岁为训练的弥补期,9~12岁为训练的末期。小志已经9岁了,而9~12岁感统训练效果不明显。但我想:只要能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努力,相信在爱的力量下他是可以改变的。

小志被医生诊断为严重的感觉失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前庭功能失调、触觉功能失调、本体功能失调。我结合学校开展的“零点体育活动”理念,决定尝试从“跑步”开始训练他,这一方法不仅可以使孩子充满活力,同时还能刺激、提高他的本体统合能力,并能辅助提升其他统合能力。

为此,我将自己的想法和他妈妈沟通后,提出每天早上由我陪着他在学校跑步,他妈妈非常感动,表示作为家长不能给学校添麻烦,愿意亲自陪同训练。为了不影响学校的管理秩序,我向年级主任汇报了想法,得到肯定后,又向校长提出申请,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并特批她妈妈以“零点体育”家长志愿者的身份来学校陪孩子早锻炼。

就这样,我们从开学第二周的9月8日开始,到现在一起陪孩子每天早上在学校锻炼。无论是雾霾天还是雨天,无论天气冷暖,我们都在坚持。

训练过程纪实(9~10月份)

9月8日,第一天开始早训,要求是跑三圈。小志根本不跑,妈妈连推带拽,他坐在操场一块石头上大哭,表示无法完成,前后耗时40分钟。

9月11日,小志妈妈感到为难,说和自己预料的一样,孩子意愿不高,说:“不行就算了吧。”我没同意。

9月12日,要求是连跑带走五圈,孩子大声哭闹,说太累;妈妈说完全没有进步,感觉孩子太难被开发了。我仍没有放弃。

9月15日,妈妈提出让爸爸来学校陪同,他说的也许孩子会听。我默许了。

9月18日,爸爸因出差没来,我要求妈妈送小志到校后就离开,由我独自带孩子跑。他能够连续跑完三圈,但期间跑跑走走。妈妈不放心,站在操场铁网外观望,一直到小志跑完才离开。

9月27日,爸爸正式介入陪小志跑步,果然有效果,小志直接突破五圈。爸爸脾氣很急,当小志慢下来时要求他必须快速跑起来,被我制止。

9月28日,家长送小志早训晚了,八点前没有跑成,我在“零点体育时间”即八点半以后亲自陪同小志完成至少连续三圈的跑步任务,他做到了不间断。

10月9日是雾霾天,为使训练不间断,我带着小志到地下场馆跑步,爸爸送小志到校后就走了,没有和老师打招呼,也没给孩子买饭,我赶紧把自己的早点给孩子吃了,又及时和妈妈沟通了情况,为了和爸爸沟通顺畅就此加了爸爸的微信。

10月10日,小志的爸爸妈妈来学校面谈。我用整整两节课时间深入了解小志的成长过程,发现了父母的诸多教育问题。指导妈妈建立学习计划表,在家里配合训练。

10月27日,雨天。爸爸陪小志在篮球馆跑,要求跑20圈,孩子跑了10圈后开始哭,我告诉小志爸爸,跑步训练的目标不是训练运动健将,要正确引导,爸爸同意继续走三圈后休息。到此阶段,小志已经对跑步没有了抵触情绪。

10月29日,小志妈妈说孩子的肚子变小了,重新买了衣服,让大家都注意到他的形象在改变。跑步的事情让妈妈看到了希望。

10月31日,小志连续可以跑完五圈,并且不再被动跑,很自觉;妈妈激动地和我分享视频。

两个月以来的跑步训练活动,不但加深了我对于学生的了解,还建立了很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小志父母对我非常信任,不再像以前那样不配合不理会、隐瞒孩子的情况。

通过观察小志前期的训练表现,我发现,像他这样的感统失调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过度活动行为,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分心、多动等,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他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呢?

二、以行为表现评估的方式观察、收集学生日常信息,建立阶段行为检查表,确立干预活动目标项

行为表现评估是一种新的教育评估方法。1992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估部门将它定义为用来评价学生所创造的答案或作品能否证明自己的知识或技能的方法,或者也可以认为是评价学生完成某项真实性任务时,表现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教师不是依据标准答案,而是依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业情况加以评估[6-7]。行为表现评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含以下任务:设定评判标准和一套执行管理标准,将教、学、用三者巧妙地结合,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及时信息反馈。在行为表现评估中,不将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其他学生比较,而是与特定的标准和尺度相比。

行为表现评估的方法首选“系统观察法”,即观察完成任务情况、坚持情况、工作的努力程度等,在记录的基础上,简洁描述重要情况,包括所观察到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情景以及对事件的解释等。观察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可应用到行为表现评估中来,为进一步的评价、治疗、安置提供依据。

因此,当跑步已经成为小志每天早晨到校的第一件事情以后,从11月初开始,我设计了小志的“在校、在家情况反馈表”,对他的日常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

通过系统的观察汇总,以月表现为一个阶段,根据小志在校、在家的行为表现制定了行为表现检查表。(见表1)

通过逐项集中关注检查,汇总小志的行为表现,对此期间多种不同情况发生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下一步干预训练的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

(1)前庭功能失调,平衡感差,做事笨手笨脚,多动,情绪化,动手能力弱等方面需进一步训练提高。训练方式为在家进行个人物品的看管和快速整理。主要进行反复的抓握训练,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家长要放手,要有耐心和恒心。

(2)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坐姿不正等,对此可进行相应的“延长注意力训练”,主要结合每日的课堂,由任课教师配合完成。

三、以IEP理论为指导,制定短期发展目标,同时设置阶段评价量表促进融合发展

融合教育增加了普通教室中学生的多样性,个别化教育是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的核心方式[8]。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提出“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为特殊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等,进一步明确了个别化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意义和价值。个别化教育(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即IEP被认为是落实融合教育、确保特殊儿童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结合IEP的操作流程,根据对小志前期实践摸索教育的经验总结,确定学期要达成的短期目标。在IEP的评价方法中,SORS(学生学习成效矩阵)是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计的,可清晰地呈现学生在所要求完成的任务中的行为发展。因此将短期目标以SORS表形式呈现。(见表2)

个别化教育计划作为引导特殊学生教育的一份计划书,不但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发展,还能指导教师教学,促进家校合作。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找到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下一步就要参考其他功能评估的结果,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干预。我针对小志的SORS目标制定了平时训练的行为评价量表。(见表3和表4)

以上活动评价量表有助于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对于特殊学生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关注,从前期小志每日晨跑坚持不断三个月如一日的教育管理实践经验来看,相信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四、干预效果及后期展望

经过一个学期的不间断训练和各种帮助,小志的日常行为表现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行为的改变

就坚持跑步这件事情,小志起初在操场上喜欢坐地上哭闹,妈妈生拉硬拽、连推带搡地逼迫他完成一圈,同时需要在早锻炼时间7∶00~8∶00近一个小时中消耗完成,现如今能够同小伙伴一起(加入三名志愿者)独立完成五圈(1000米),反映了他在连续强化训练下是可以有效融入集体活动的。就课前准备及课上表现,他能够听从要求,改变了以往对老师的要求和讲解不加理睬、不以为然的态度,课堂参与度提高,经常主动发言;个人卫生方面,光脚的现象没有了,随便脱鞋和掉裤子的现象一个月内偶有发生,但能够在提示下及时纠正,并能持久保持。

2.师生关系的改变

起初对小志的管理一直处于僵局,你讲道理他不理不睬,对不断的提醒帮助,他的回应过激,曾经拿起班内的长把笤帚对着老师猛冲过去,还说:“我要打死你!……”如今小志虽然对于别人的干预有时会表示出不理解和烦躁,但每次都能够完成目标要求,也不再大吼大叫,基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3.家校合作关系的改变

从与家长开始的接触到现在,家长对老师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不信任、坚持己见,到如今的积极配合、主动沟通交流。家校合作的顺畅也促使孩子的进步越来越明显。

综上所述,对感统失调学生的干预仍处于摸索过程中,在干预中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遇到了很多困难,同时学生的行为改变也看似很迟缓。但从长期跟进的实践效果看,实践研究的精神也正是基于对感统失调学生的教育管理需要,也就是“好”的融合教育质量的要求,即在教育中既体现融合的理念——平等、接纳和归属等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追求;又符合作为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即对效率与结果的追求。而效率和结果的评价有待于实践研究者在爱心和耐心下,勇于探索实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邓猛:融合教育实践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感觉统合积极疗法[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3]颜廷睿,关文军,邓猛.融合教育质量评估的理论探讨与框架建构[J].中国特殊教育,2016(9).

[4]张宁生,陈光华.再论融合教育:普小教师眼中的“随班就读”[J].中国特殊教育,2002(2):3-8.

[5]鄧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6(4):125-129.

[6]张国栋.质量评价视解下学前融合教育现状的跨个案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3.

[7]周满生.关于“融合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14(2):151-153.

[8]华国栋.实施差异教学是融合教育的必然要求[J].中国特殊教育,2012(10):3-6.

[9]肖非.关于个别化教育计划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5(2):8-12.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100031)

编辑/于 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评价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