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拣练笔多处行

2018-07-05陈茹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尔基文字文本

陈茹

纵观我们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光说不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只笨手,只要一写就表现得很痛苦,这是缺少锻炼的缘故[1]。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我觉得以小练笔为抓手,切实可行,今天我就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小练笔的生成契机和练笔形式展开研究,希望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帮助。

案例背景: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級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十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2]。全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现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感渲染处、文字补白处等一些地方进行迁移练笔,升华人物之间爱的表达。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品读展开想象,迁移练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3]

案例描述:

片段一:走进课文,解读“给予”

(一)儿子的“给予”

师:儿子给予的方式是怎样的呢?(投影出示第三节文字,指名读第三节)

师:你从这段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生:辛苦。

师:从哪儿看出来呢?

生:顾不上。

师:你怎么理解顾不上的?

生:儿子不远万里从苏联赶到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的父亲这儿,却没有休息,一直忙着。

生:各种各样说明他种了很多花,很辛苦。

生:他不仅年龄小,个头也小。他才十岁,就做这么多事,很不容易,很懂事。

师:是的,他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你会做这些事吗?

生:不太会。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的?

师:对父亲的爱。

师:他做这些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请大家动笔把心里话写一写吧!

(生动笔完成练笔)

【设计意图】练笔就要抓住时机,把书中没有的通过学生对之前文本内容情节的了解,以写的形式流露出人物之间的感情。

师:哪位懂事的儿子分享一下你的想法?(生纷纷举手),师小结,板书:爱

师:现在儿子要告别爸爸了,他不仅把鲜花留了下来,还把对父亲那份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祝福也一并留了下来。

(二)父亲的“得到”

师:父亲得到了什么呢?他高兴吗?从哪儿看出来?

生:春天到了,姹紫嫣红的花儿开放了。

师:我们来看看旁边的插图,从高尔基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快乐、幸福。

师:高尔基此时会想写什么?

(师出示句式: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我仿佛听到了 ,我仿佛闻到了_______。)

(生以说代写交流句式)

师:多美的画面呀,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美景,然后配乐齐读(生有感情的跟着音乐朗读)

师:多美的花儿呀,就让我们把这一美好的画面记在在我们的脑海中吧!(生练背)

师:高尔基陶醉于花中,思念着儿子,享受着幸福。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验。

片段二:学习书信,领悟“给予”的含义

师:高尔基看着儿子种的花,心里乐得开满了花。他有千言万语想对儿子说,可当时只能用书信来表达。(请生读后半部分关于书信的内容。)

师:这封信主要想告诉儿子什么?(小组交流,重点指导,两次提到的美好的东西,分别指什么?进一步理解“给”比“拿”愉快。)

师:文中两次出现了“美好的东西”,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生:第一处“美好的东西”是指鲜花。

生:第二处“美好的东西”是指对别人的帮助。

生:我认为第二次美好的东西是给别人一句温暖的问候。

生:我认为第二次美好的东西是一个爱的拥抱。

……

师:那么,此时此刻你是怎么理解“给”和“拿”的呢?

生:“给”就是付出,“拿”就是向别人要东西。

生:“给”就是奉献,“拿”是索取。

师:高尔基写信有什么用意呢?

生:让他知道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懂得付出。

生:让他明白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的奉献。

师:这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再用心读一读这封信吧!

师:儿子收到了爸爸的来信后满是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想一想,儿子在信里会写些什么呢?

生:写一些问候。

生:写一些自己懂得的道理。

师:请你把这封信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说一说、写一写,将自己在这节课上学到的、体会到的以回信的形式写出来,有利于对文本内容主题的整体把握。

案例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生成的契机在哪里?如何呈现小练笔的形式,结合本次的教学案例,我的体会如下。

一、在情感凝结处练笔

一篇篇课文无不蕴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教材中每一单元的选材都有他的利益所在,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仿佛在与作者倾心的对话,这时候就是练笔的绝佳时机。如若放过,学生的情感就会渐渐地冷却。

比如,在执教本课时,当学生通过找有关高尔基儿子对父亲的爱的文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点,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想想,他拿着镢头,拖着疲惫的身体在那种花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课堂只沉默了短短的三分钟,学生在动笔写完后,就滔滔不绝地回答起来,有的说:“爸爸生病了,我要种一些花,等它们都开了花,爸爸每天都欣赏着它们,就会快点好起来。”有的说:“假期快结束了,我走之后,就剩爸爸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岛上,多可怜呀,希望我种的花来年春天就会盛开,让这些姹紫嫣红的花儿陪伴在爸爸身边,他就不会孤单了。”……

听着孩子们一句句精彩的回答,我觉得他们真的是被课文融化了,被那种浓浓的父子之情感动了,原来语文课也是这么有魅力的。在接下来的感情朗读这一环节中,学生读得有情有味,我觉得整个教室被爱包裹着。情感到位了,练笔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情感是练笔的支撑架。

二、在欣赏插图中历练想象放飞语言

课文中的插图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学生可以在观察人物神情、动作的基础上把静态的画面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以此展开联想历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在感受高尔基欣赏花朵这一环节时为了体现父子之间的爱,我让学生观察文字旁边的插图,注意高爾基的神情,猜想他看着这些花儿会想到什么?学生以说代写。有的说道:“他会想这是儿子为他种的花,他要好好欣赏一番。”有的说道:“他会回忆过去和儿子一起玩耍的情形。”有的说道:“他看着这些美丽的花儿,会更想念儿子,现在儿子一定又长高了吧!”其实在他们交流的同时已经把自己化身为高尔基的儿子,而自己的爸爸也成为高尔基的化身了,这就是说明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进行以说代写,在强化文本认知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三、在故事结尾处续写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留有学生发挥的余地,细心的老师应该不难发现,会珍惜这一空白点,让学生在练笔方面大显身手。

我在教学本课时,当学生充分感知到父亲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那种育子先育心的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后,在结尾处,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练笔:请你替高尔基的儿子给他的父亲写一封回信。

学生动笔到底难在哪里?难在不是学生不会写,而是学生没有写的动力,没有写的材料,没有写的方向。那么在本课教学中,由于之前学生通过读文字,找文字,想文字,悟文字,这一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之后,内心对文本也有了情感依托,无数次地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处进行了赏析。此时此刻,自己已经化身为高尔基的儿子了,情感线是不断的,所以,他们的思维也是不断活跃的,他们会带着这种激情去代笔写回信,这当然也是学生乐意接受的。

学生写的信字字真言,句句深情,好像之前的高尔基不是在给他儿子一个人写信,更像是在给千千万万个孩子写信,此时的学生好像在借高尔基儿子的口吻表达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爱和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这样的练笔不仅把学生在本课堂中积蓄已久的情感迸发出来,而且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试想,学生陶醉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写作水平何愁不会提高呢?

【参考文献】

【1】薛法根.我的语文教学感言

【2】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

【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

猜你喜欢

高尔基文字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梦中的文字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