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让灵感轻易溜掉

2018-07-05林晓凌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8年6期
关键词:错觉升华创造性

林晓凌

灵感是指在努力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灵感是巨大劳动的结果,是人的全部高度积极的精神力量。

灵感跟创造动机对思维方法的不断寻觅联系着。灵感状态的牲征,表现为人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创造的对象上,所以在灵感状态下,创造思维的工作效率提高。小学生没有灵感,在中学阶段,灵感也只是一个开始而已,还不很明显,但是,中小学生都有灵感的基础之一的有意注意。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中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中,除了从非智力因素入手外,还应从思维品质,实践能力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有意注意,为萌芽灵感奠定基础。

灵感在作文教学中是不可忽略的途径之一。

一、灵感是生活的恩赐

灵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人头脑中固有的吗?也不是。灵感来源于生活,是生活对热爱它的人恩赐,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心境上的折光。如果没有向生活敞开心灵之窗,就很难撞开灵感的闸门,捕捉真正的有意义的灵感,即使偶尔产生了灵感,也难以从中产生心灵的感应,获得生活的真谛,启开创造性思维的茅塞。没有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和切身体验,李乐薇就不会在《我的空中楼阁》中对光线明暗的变化产生“小层在山的环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的花蕊绽下了一些,好感像屋山后退了一些”的感觉,以渲染光线的“浪漫文学性”。刘白羽也不会在游览长江时产生绚丽多彩的音乐中展翅飞翔的感觉;没有对事物的悉心观察,对生活倾注真情挚爱;陈依笔下的蝴蝶花绝不会那样轻灵活泼,飘飘欲飞,也不会令人感受到意兴盎然,情趣横生。可见,灵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来的生活精灵,是生活的恩赐,面不是轻易施舍。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绝不让学生守株待免,一味的去模仿,去凭空想象,而应让学生热爱生活,主动的去观察,捕捉生活的真谛,让心灵与生活获得最佳沟通才能撩起,并捕捉灵感 ,奏响激情高昂,哲理深遂的美妙旋律。

二、灵感是心灵的顿悟

任何一种灵感,任何一次灵感,都是心灵深处的顿悟。这种顿悟,飘忽而来,飘忽即去,维以捉摸,它从你心扉飘过的瞬间,只要不失时机,牢牢抓住它,让它撞开你闭塞的心扉,诱发你的灵感,打通思维的暗道,你就会获得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心灵感悟。不是么,鲁迅先生正是从车夫无声行动中,接受了一次心灵活洗礼,紧紧扼住自己眼中瞬间产生的幻觉,顿悟出了车夫心胸的“大”和自己心胸的“小”,在强烈的情感对比中,严于解剖自己的狭隘与自私,歌颂了车夫的诚实善良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可贵品质。朱自清先生则从“小西洋”在自己视觉里的可贵品质,找到了美与丑两极突出的内在根源,唱出了美在心灵的歌,鼓荡了民族自尊的胸音。总之,灵感的碰出心底的生活火花,是久积胸中的情感强者,更是创造性思维的顿悟之门。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们大胆假设,纵横开拓,势必会让学生的思维开拓,那么一定会有超常的表现。

三、灵感是美感的升华

优美的文字,精妙的语段,往往是生活美向艺术美升华的结晶,而灵感是美感升华的一条不可多得的途径。从感官错觉之中获得的美,乃是一种具有真谛的美,一种哲理升华之美,将错觉之中伴随情感升华,往往能给人心撞目眩,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不是么,《老山界》中红军战士夜宿雷公岩,躺在寒风中,险岩上,危谷边,静夜中,耳边都响着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幽鸣,平原奔马,江海涌涛之声。在如此艰险环境之中,如果没有革命乐观主义的胸怀,没有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在错觉中会出现如此奇妙的声响么,就是这里出现虚虚实实、宏宏细细的视听错觉升华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概。可见,启发一个学生的灵感对作文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灵感是思维的开发

灵感是一种思维形式,它不同于逻辑思维,学生作文时布局的构设,情意的酝酿,遗词造句,往往不只是归功于逻辑思维,作文教学中,教师还须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人如果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创造,写作中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新意。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必须引导学生投入生活,重视观察,博览群书,为灵感思维构建起一座庞大的信息库。古往今来,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源于灵感的迸发。不是么,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一诗创造时,就是在夜半行将就寝时,灵感袭来,伏在枕上用铅笔速写成。散文家杨朔的抒情散文《雪浪花》的孕育来自灵感。普希金的抒情诗《秋》用诗的语言描述自己获得灵感的状态。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努力開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猜你喜欢

错觉升华创造性
回归教材,让探究升华
浅析升华现象成因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错觉极限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