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管理模式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8-07-05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依从性量表杂志

徐 蓓 蓓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0)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心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病情易反复,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1]。患CHD后患者受疾病影响,易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表现,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导致患者不良情绪增加,遵医嘱行为下降,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吕娜等[2]报道显示,对CHD患者采取认知重构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感知控制态度、情绪及依从性。本研究将情绪管理模式应用于CHD患者护理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84例CHD患者,均来源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各36例。纳入标准:年龄≥18岁,≤65岁;符合CHD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伴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血液病、实体肿瘤等。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表1)基本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n(%)]

项目项目情绪管理组(n=42)对照组(n=42)χ2/t值P值性别男31(73.81)29(69.05)女11(26.19)13(30.95)1.006>0.05年龄岁58.25±5.7359.05±4.890.784>0.05病程年1.55±0.481.60±0.410.925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47.62)22(52.38)初中及高中15(35.71)15(35.71)大专及以上7(16.67)5(11.90)0.803>0.05

1.2 方法

入组前,在告知患者研究方案、研究过程及可能的风险等内容后,在患者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后纳入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情绪管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情绪管理模式干预,措施如下:(1)成立干预小组。采取自愿的原则选择小组成员,要求:3年以上心内科从业经验;本科以上学历;交流沟通能力强;良好的责任心。按照上述条件纳入护士主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士4名。(2)情绪管理模式。①识别患者情绪:入组后由小组护士到患者床旁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评,识别患者当前的情绪状态;②了解情绪的来源:根据交流情况及SAS、SDS量表评分结果总结患者目前所存在的情绪问题的原因,如担心病情加重、对治疗无信心、担心会突然死亡等,并对每位患者的问题原因进行记录;③人性化关怀:每月举办1次CHD病友俱乐部,每次1h,参考者包括:患者本人、主要照顾者以及已经康复出院的患者。由CHD治疗专家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情绪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影响,并由护士长提供护理相关知识咨询服务;患者之间、主要照顾者之间以及与已康复出院的患者间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护理心得,从而提高护理效果,更好地保证患者生活状态提升,促进患者情绪改善;④解决患者问题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识别患者情绪的结果及问题的原因,采取心理疏导、组织患者交流会、患者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患者的疾病的认识,提高治疗信心[3~4]。每个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1.3.1心理状态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SDS量表评分对比分析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量表得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情绪管理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情绪管理模式对CHD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情绪管理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情绪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具有积极影响[7~8]。同时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服药依从性、自我监测护理、生活习惯、随访以及治疗依从性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主要是由于:(1)“一对一”、“面对面”心理疏导的形式的开展,增加了患者与护士之间的交流,使患者充分信任护士,护士充分掌握患者的情况,更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促进了患者对医务人员治疗及操作过程中的依从性[9];(2)心理疏导、组织患者交流会、患者知识竞赛等形式丰富了患者的业余生活,使患者对生活充满期待,增加疾病的治疗信心,同时在情绪管理的基础上配合健康知识及康复训练指导,扩大了患者知识面,加强了对CHD疾病的认识,更愿意遵从医务人员的安排,对疾病治疗更加有信心,从而使治疗效果得以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表2 两组患者SAS、SDS量表评分比较

项目干预前对照组情绪管理组tP干预后对照组情绪管理组tPSAS46.71±11.2547.85±10.450.763>0.0530.35±7.73*22.68±9.24*3.095<0.05SDS51.22±10.1652.03±9.841.031>0.0540.24±10.58*35.28±9.31*3.219<0.05

注:*组内干预前后比较,P<0.05。

综合上述研究,情绪管理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值得借鉴和应用。

1 牛俊芝.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647~2650.

2 吕娜,陈玉娟,朱丽萍.认知重构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感知控制态度、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3):3347~3350.

3 唐欣慧,刘海燕,黄翠焕,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在盆底康复治疗中的依从性和效果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7):1068~1069.

4 李海丽,郑伟民,刘南朝,等.康复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3):4~6;14.

5 杨滢,张昕,褚静茹,等.肝移植受者一般自我效能对其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0):1184~1188.

6 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常模测定协作组.“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及其常模的测定.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2):105~112.

7 漆红梅,王霞.授权教育对CHD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我效能感影响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5):62~66.

8 蔡英华,任玉娇,周焕芳,等.基于JCI标准的四维度创新模型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4):3483~3485.

9 王舒舒,季亢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的疗效.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2):237~240.

猜你喜欢

依从性量表杂志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