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聚高层次人才 服务高质量发展

2018-07-04刘西忠

群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江苏高质量人才

刘西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战略资源”到“第一资源”,说明人才是撬动所有资源的首要资源,也是最为重要的决定性资源。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强国策”,着力解决的问题从有没有、快不快转化为好不好、强不强。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人才强、科技强,才能带动产业强、经济强,人才在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高层次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领、驱动和支撑作用。

高层次人才集聚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由个体向集体转变,按照一定的方式集聚起来的创新团队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高层次人才集聚,是实现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最强大引擎。

高层次人才是江苏赢得竞争主动与优势的战略和第一资源。当今社会,知识创造与运用步伐加快,产业技术变革风起云涌,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智能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创新创业最需要的是人才,人才制高点决定发展的制高点。谁掌握了人才,谁就能够拥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站立在时代潮头,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层次人才集聚是牵引江苏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跨越的强大引擎。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人才集聚形成综合效应,人才的集聚能够带动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没有人才的高质量,就没有发展的高质量。没有人才的集聚,就形不成高质量发展的高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要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人才是最大的变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质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到人才质量红利的战略转换。

高层次人才集聚是江苏实现“六个高质量”发展的刚需和标配。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背后依赖的都是人才的引领和支撑。第一次,依靠本土企业家和星期天工程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由农到工的转变;第二次,依靠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转变;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转型,由大到强,由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由经济高质量到“六个高质量”,能够依靠的只有创新驱动,只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领和支撑。如果说,在高速度增长的背景下,最重要的驱动力量是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享受的是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那么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就是创新和人才,高层次人才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刚需和标配。

高质量人才的率先集聚是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必然选择。世界发展史已经证明:高端人才在哪里集聚、技术革命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江苏靠什么走在前列,靠创新,靠人才,靠有独特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人才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江苏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就必须在人才集聚上走在前列,并且能够不断地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

国内部分省市集聚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做法

从抢占人才发展制高点、赢得竞争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出发,上海、浙江、广东、陕西等地相继出台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

顶层设计站位高。上海在2015年人才“20条”和2016年人才“30条”等“普适性”政策基础上,今年重磅推出《上海市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实施“量身定制,一人一策”“高峰人才全权负责制”等政策,旨在抓牢科创建设的“关键少数”,集聚造就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的“宗师泰斗”。浙江将“人才强省”纳入四个强省重要布局,印发《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共33条),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全力打造之江实验室、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重大人才平台。陕西印发《陕西省“千人计划”实施办法》《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实施办法》《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三轮驱动”拉开新一轮引才计划序幕。

分类管理标准细。细化高层次人才的分类标准,实行精准引进、精细管理。深圳市制定详细的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进行动态更新,对杰出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和后备级人才的奖励补贴标准分别为6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和160万元。杭州市将高层次人才分为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市级领军人才、高级人才等。海南省高层次人才划分为大师级人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其他高层次人才等。

瞄准前沿力度大。上海市明确提出13个集聚造就高峰人才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量子科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大数据等。浙江省出台12条政策,用五年时间集聚50位国际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和10万名技术人才。深圳大力实施“孔雀计划”,截至2017年底累计引进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44个、“孔雀计划”创新團队116个,培育14家企业入选“独角兽”,诺奖得主“扎堆”,目前正在把眼光瞄准国际文化人才,实施文化版的“孔雀计划”。

松绑赋权政策活。部分省市以改革促进人才集聚,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自主权。浙江省在以大气魄创办西湖大学的同时,“大手笔”建设之江实验室,一个按照“一体、双核、多点”架构组建的开放协同、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科研机构,10年后将建成2万人规模的国际高端实验室,打造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200个。湖北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保障和落实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深圳市始终坚持发挥市场的决策作用和创业的主体作用,实现了“六个90%”: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地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综合施策生态优。上海为高峰人才量身创设新型工作机构,不受行政级别、事业编制、岗位设置、工资总额限制,按需建设定制式实验室,优先保障充足便捷的科研场地,优先使用张江科学城布局的大科学装置,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浙江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

以高层次人才有效集聚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科学把握人才集聚的内涵,注意处理好高层次与高素质、增量集聚与存量优化、聚人聚力与聚才聚能、物质激励与平台打造、科技人才与技能人才、文化人才等之间的关系,着力完善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与制度设计。

完善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顶层设计,形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制度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的战略之举。人才集聚的类型、模式和重点领域,要与江苏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匹配,构建从引进来、用起来到留下来的“政策链”,点燃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努力实现由“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换。要着力提高各级干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干部培训教育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理念,干部考核评价要突出推动高质量的成效,干部选拔任用要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把高质量发展贯彻到干部人才管理服务工作全过程。

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补齐江苏高质量发展所亟需的人才短板。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要有全球视野,绘制江苏高层次人才的分布地图,绘制与江苏发展相关联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地图和世界地图,实行精准识别、精准引进、精准使用,构建区域性人才高地。引进对象要精准,坚持体制内引进和体制外引进并举,避免贪大求洋、不切实际。做好人才引进的后续工作,让高层次人才能够“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利用江苏发展大会平台,实施“凤归巢”计划,充分挖掘世界江苏人这一江苏发展宝贵的资源。建立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型,放大人才引进的“青藤效应”,推动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江苏籍高层次人才回乡发展,回苏创业。

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使用机制,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平台载体。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类人才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路径依赖,树立新发展理念,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方法本领。打造人才枢纽,壮大人才经济,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深度对接和有效融合,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结合江苏特色小镇建设,探讨如何突破高房价和“城市病”对高层次人才的排斥和阻挡效应,建设一批专业性人才小镇,探讨“互联网+人才”模式,使之成为江苏高层次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地。

完善高层次人才布局优化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活力。加强对高层次人才流动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结合“1+3”重点功能区战略,成立高层次人才工作联盟,加强纵横协同,探讨江苏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配置模型。要尊重人才多樣化需求,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同时,完善安全预警机制:一方面,江苏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要有序有度,注重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要防止在无序竞争中被别人“挖了人才墙角”。

完善高层次人才生态优化机制,努力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要素的最强磁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深刻揭示了人才、事业与人才发展环境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才集聚的规律。人才竞争到最后,争的必定是人才生态。人才生态决定城市与人才的“黏性”,是最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的聚智品牌。提高江苏高层次人才密度和创新浓度,让创新人才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坚强支撑,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实现人才潜能的大释放和大迸发。加强人才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发挥政府、市场和用人主体作用,营造集聚高层次人才的政策环境,打造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吸附力的创新中心和强磁场。特别是在人才管理上要松绑,“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要定期对江苏高层次人才集聚状况进行评估,主要针对集聚程度、集聚绩效、集聚机制、集聚环境进行评价和比较,完善动态的调适修正机制,以高层次人才有规划、有秩序、有质量的集聚,引领驱动和支撑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博士。本文系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课题“江苏集聚高层次文化人才机制研究”[编号:17SRA-2]成果)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江苏高质量人才
人才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数读江苏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数独江苏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数读江苏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江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