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传统文化 服务美好生活

2018-07-04龚良

群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弘扬江苏

龚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江苏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东部省域,要遵循“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面广量大的文化遗产,建设好、完善好更全面、更丰富、服务性更强的公共文化设施,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体现精神内涵的优秀文化产品,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高标准保护利用文物,服务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物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文物保护理念也不断深化。就江苏而言,文物保护工作也从传统的重保护,向服务社会、惠及民生方向发展,并努力提升开放利用率,将文物保护成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

为实现以上发展目标,我们特别注重探索并形成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深入发掘文物的多重价值,将其转化为服务人类现代和未来生活的文化资源。我们注重维护民众分享和参与文物保护的权利,重建民众与文物之间的情感联系,推动文物保护的持久健康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在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历史空间及环境背景的保护传承上,在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的保护使用上,在大遗址保护利用契合民生发展上,注重提升城市、地区文明特色的整体形象,将文物保护与环境改善相结合,与公众的教育、休闲相结合,与民生改善相结合;注重文物保护单位的整体保护,让文物周边的环境价值与文物点本身的价值同等重要;注重与文化景观相结合,注意空间比例和视觉效果,体现保护后成为文化景观和地域文明片区的良好整体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强化对文物事业的新认识,始终把保护文物、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文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物工作与全省发展大局贴得更近、与人民群众期盼靠得更近。一方面聚力创新,适应社会发展新时代、“互联网+”新形势和“让文物活起来”的新要求,以创新的理念谋划发展、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创新的措施推动工作;另一方面聚焦富民惠民,围绕公共服务的享有、人居环境的改善、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乃至人的全面发展,从文物保护修缮、文物合理利用、“互联网+中华文明”等方面来保障和增加群众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要把文物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起来,重点加强乡土建筑、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防止珍贵文物资源在城镇化进程和土地流转过程中遭到破坏。要通过建筑展示、遗址展示、现场展示等方式,利用好不可移动文物,将文物古迹开辟成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旅游场所,丰富今天人们的美好生活。

高品质建设发展博物馆,让走进博物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地域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生活目标下,公众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博物馆能从单一的馆舍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促进城市文化进步、加强社会教育、改善民众生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等。博物馆要从保护展示文物藏品延伸到保护展示标本、科技成果、当代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保护展示在特殊语境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将其转变为公众享受文化服务的休闲场所。

就江苏博物馆发展而言,博物馆必须高品质发展、均衡发展。高品质发展的前提是准确的定位,要根据各地不同的人文内涵、地域资源和公众需求,来确定是建成综合地方文化内涵的区域馆,还是体现某方面历史文化艺术的专题馆;要做好建筑的个性化、地域化设计,使建筑与景观、自然与人、技术与艺术和谐统一;要做好吸引人的展览展示,艺术感强、有视觉冲击力;要有高质量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服务,使观众在一个贴心的软环境中接受教育、休闲娱乐。要全省一盘棋,推进博物馆均衡发展。首先力求分布上的均衡性,督促和帮助地方尽快将建设高品质博物馆事宜纳入工作日程;其次应兼顾不同類型博物馆之间的均衡,对历史文化类、名人故居及纪念类、古迹遗址类、艺术类博物馆给予不同政策倾斜和业务指导;第三要形成国有馆、行业馆、民办馆共同发展的格局,完善国有馆为主体、行业馆为特色、帮扶民办馆发展的现有体系;第四,要加大所在地财政投入力度,突破有的地方公益性博物馆低水平保障的现状。

截至2017年,江苏有登记备案的博物馆298座,在数量、面积、设施和提升服务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光铺摊子,必须走场所高品质、展览精品化和全省发展均衡性之路。要坚持发展地域文化的个性特点,将博物馆展览与乡土教育结合起来,反映当地百姓引以自豪的祖先过去的生活;要坚持文化场所的高品位,将博物馆建成弘扬地方文化特色的有益场所,力求弘扬个性、做精尚美,让公众感受博物馆的魅力;要加强环境空间的营造,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与人居环境、市民生活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文化休闲胜地;要强调服务方法、服务手段的提升,让公众乐于走进博物馆。2017年,江苏收获了全国省级博物馆参观人数最多的成果,全省全年参观博物馆的观众达8512万人次,但相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提升博物馆品质的目标,是让公众走进博物馆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

高水平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泗洪顺山集遗址,已经发现有水稻栽培、有渔猎工具,有了江苏“鱼米之乡”的雏形。江苏既是中国历代最繁荣富裕的地方,也是文化传统最深厚浓郁的地方,吴韵汉风、魏晋风度、大明气势、文人情怀,都在江苏有着突出的表现,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江苏人。因此,传承好弘扬好江苏优秀传统文化,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特别是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在江苏文博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要高质量提炼江苏的传统文化要素,提供优质的文化场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首先要保护利用好优秀文化遗产,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转变文化遗产地、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和传播方法,给公众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场所。其次要继承弘扬好江苏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强化高品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精神文化产品应不求数量特多、体量特大,而应能够成为精品、获得效益、发挥影响、让公众满意。第三要开发提供好有创造性的文化产品和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要在公共文化设施高质量建设的前提下,努力从供给侧角度提供高品质高水平的公共文化产品,如优质的博物馆原创展览、优良的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服务项目、优美的文化创意衍生商品,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江苏地域文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强化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用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优美的文化创意衍生商品,让公众把博物馆内的江苏文明带回家,将传统的生活美学带进今天的生活之中。

推动江苏文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我们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瓶颈和困难: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尊重文博系统的创造性劳动,激励人才健康成长;加大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力度,实现高水平保障。做好高水平小康目标下的江苏文博工作,能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文物保护的成果,享受到博物馆的优质文化产品,由此服务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弘扬江苏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弘扬爱国精神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江苏
名胜古迹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