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与庄子的人性异化思想比较研究

2018-07-04蔡乐乐经纶

关键词:异化

蔡乐乐 经纶

摘要: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私有制和强制的分工造成人性的异化。庄子从人的精神现状出发指出有为的政治、智巧之术、仁义道德等外物造成人的异化,人为物役。马克思主张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消除人性异化,庄子主张加强道德修养消除人性异化的物役现象。通过对马克思和庄子人性异化思想的比较有助于更好的解决迅速发展的社会中的现实的人的问题,加速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异化;类本质;物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异化是指劳动异化及其引发的人的异化。工人在生产活动中,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产生出异于自身的对立面,而后这个对立面成为阻碍主体自身的发展的绊脚石,从而造成主体异化。庄子在其著作中指出人们“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的异化现象,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提出要构建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马克思与庄子的人的异化思想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的,两者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一定的共同性,通过对两人关于人性异化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思想理论,从中得到有意义的启示。

一、马克思与庄子的人性异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一)马克思的人性异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资本家为获得更多利润,雇佣工人为其生产商品。工人们为获得生活来源,只能把劳动力当作资本,出卖给工厂的厂长使用。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归工厂的厂长所有,厂长发放工资给工人,让工人得以生存继续出卖劳力为厂长赚取更多的利润。此时,工人已处于异化状态。随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劳动的分工日益细化,工人被固定在其岗位上,重复的机械的为资本家生产商品。随着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日益加剧。资本家疯狂的追求剩余价值,近乎疯狂的压榨工人,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此时工人阶级的异化程度进一步深化。马克思正是看到了工人悲惨的生存现状,才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二)庄子的人性异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在周覆灭之际到春秋战国时期,以铁器和牛耕等生产技术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原有的经济制度——井田制瓦解,自由劳动力也越来越多。而其他的行业如:煮盐业、纺织业、漆器业等手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为各诸侯国提供了立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不断提高的社会生产力加速了现存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加速了人们思想解放的进程,士阶层的崛起。在此情况下,诸侯王为满足自身的私欲,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增强实力,而且迫切地需要贤才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制定富国强兵、统一中国的方案。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更多的领土,横征暴敛频繁的发动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庄子正是看到了人民的悲惨生活,才提出了克服异化回归自然人性的理论。

总之,虽然马克思和庄子关于人性异化的理论提出的背景不同,这是由马克思和庄子所处的时代决定的。但是两者也有相通之处,都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相对提高,人的欲望也相应增加,在如何解决物质和欲望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提出的。两者都是在对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批判的基础上,并试图从中寻找到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

二、马克思与庄子的人性异化的表现

(一)马克思的人性异化的表现

异化问题在马克思的人性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主要集中体现在《手稿》这一著作之中。通过对马克思的人性异化的表现进行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人性异化的表现。

1,劳动者在生产领域的异化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当时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指出在人们的社会生产中,工人的劳动对象已转变为独立于工人存在异己之物,工人与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本应该是自由自觉,但是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的劳动仅仅是维持生存的手段,只是一种被强迫、被奴役的劳动,只是实现别人目的的手段。劳动者在劳动中已失去其自由自觉的本真状态了。

2,人与其自我创造的类本质相异化

劳动作为人们活动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人们维持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人们在实践中有意识的选择大自然为人们提供的各种生活生产资料,在进行物质生产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同时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在这个时候,生活本身只是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产中,异化劳动使劳动者被迫的失去了生产对象,劳动者的劳动除了维持生存之外什么都不是了,生活本身由手段转变为目的。这就表明劳动者失去了作为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自由,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也就意味着工人们失去了自己的类本质。

3,人与人的关系沦为物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夺走了人的类生活,也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而失去这种类生活,人也就失去人的类本质。“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就在同他人相对立。”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时时刻刻都处在一张巨大的关系网里面,人也不可能独立于他人而存在。在资本主义的工厂里,工人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动力这种商品都归属于其对立面的存在物,工人与非工人的关系属于对象性关系。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时,一切对工人来说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事,非工人可以做到的统统都附加在工人身上以便于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他们却不会做出任何伤害自身的事。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对立不断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日益加剧。

(二)庄子的人性异化的表现

庄子认为,文明违反和破坏着人性。其中,仁义的道德、政治原则以及代表它们的圣人加剧了人的异化,这些受到庄子最尖锐的抨击和彻底的否定。

1,以物易性,失性于俗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三代以來人们一直处于为外物所奴役的状态之中,人们都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名声、家族和天下,都选择通过牺牲自己来获得这些外在之物。虽然这四者追求的东西虽然有些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通过牺牲自己来实现目的,从其性质上而言没有什么差别。人们穷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这些身外之物,终其一生忙忙而不可得,这就是表明了身外之物对人的本性的异化。

庄子认为性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生命作为人性的外在承担物,当人们在追求名利地位这些外在之物时,就意味着人性和外物的关系颠倒了,本末倒置了,这便表明了人性发生了异化,人变得不再是人,只是追求物质享受的躯壳了。

2,人与人的本性相异化

“天地之养一也,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日口鼻,夫神者不自许也。”人的生命是道所赋予的,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但是身居高位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地位王权是人们造出来,是人为的强加在普通大众之上的,因此身居高位的人不能因为觉得自己尊贵,就劳苦一国的人民来满足自身的享乐,使他人心神不自得。人創造出来的东西,如仁义、是非、道德成为了抑制人自身发展的武器,长此下去必然会导致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社会中的个人异化了便也同他人异化了。

虽然马克思与庄子关于人性异化的表现形式不同,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异化引出人性的异化,庄子从现实社会中人为物役的现象来阐述人性的异化。但是两人都是通过对社会和身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考察得出了人性异化。而且两人关于人性的最终落脚点是一致的,认为在异化的过程之中都失去了自己的本性,从而导致人与他人相异化,整个社会都处于异化的状态。

三、马克思与庄子的人性异化的根源

(一)马克思的人性异化的根源

1,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残酷压迫

在资本主义中,物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工人们为获得生活来源,只能把劳动力当作资本,出卖给工厂的厂长使用。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归工厂的厂长所有,厂长发放工资给工人,让工人得以生存继续出卖劳力为厂长赚取更多的利润。工资仅仅只是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工人所创造出来的产品的价格。“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私有财产一旦产生就又不断的促使异化劳动的反复出现,两者在相互促进中推动社会生产。这两者是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现象,必须把他们同推动人的不断发展的动力结合起来研究。在两者不断循环运动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加剧了人的异化。

2,强制性的分工

马克思认为分工是人类劳动所产生的结果,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被固定起来从事生产活动,人们的生产范围是由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无法通过人力改变,人们不可能越过这个范围进行活动。这种固定化的社会活动,使人们生产出来的产物成为一种不受控制并统治人们的物质力量,这种物质力量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因素。“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成倍增长的生产力。”而且这些生产力不会因为某些人的行为需求而发生变化,这种力量对人而言是异己的,超出人力之外的力量。因此,当分工还是在这种力量支配之下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仍然是异己的、不自由的。

(二)庄子认为人性异化的根源

1,强为的政治对人的异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称霸天下,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增强实力、巩固地位,而且迫切地需要有才能的人加入其阵营之中,实现其争权夺利的野心,于是就颁布各种明令赏罚招揽贤能之士。而此时,士阶层崛起迎合了各诸侯王的需要。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更多的领土,横征暴敛,频繁的发动战争,盘剥民众,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动荡不安的社会导致了人民的悲惨生活,人们一味的追求外在之物导致了人性的异化。

2,智巧之术对人心灵的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以铁器和牛耕为主要生产技术的广泛传播,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人与外物的联系更加密切。但是一些人为了追求物质、满足欲望而过度使用机械,忘记了使用物质最初的本意,本末倒置,促使其深陷物役之中,人为物役的程度加深。因此,庄子在《缮性》篇批评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性为本,物为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颠倒过来了,人们为了追求物而抛弃本性。物本来应为养人之资,但在现实中却是人为物役。

3,仁义道德对人的本性的压迫

倡导“仁、义”的儒家道德文化,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沦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统治者通过伦理道德的宣传、礼乐的教化来奴化民众满足私欲,以此禁锢了人的本性。随着统治者推行这种仁义道德,人们开始为各种外物做出不利于自己的本性的事情,逐渐丧失了人的人性。因此,庄子认为企图恢复西周礼制的倡导仁义礼乐的儒家道德是破坏人之本性的大敌,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压迫和束缚,造成了人的异化。

总之,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和强制的分工,庄子认为异化的根源是有为的政治、智巧之术和仁义道德,马克思和庄子的关于人的异化产生的根源不同,但是两者也有相通之处。异化都是统治者为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和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对被统治者的极力剥削压迫,是少数人为满足私欲而造成大多数人的不自由和异化。

四、马克思与庄子化解异化的途径

(一)马克思提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对异化进行论述后,针对人性的异化现象,给出了化解途径。“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就构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消灭的过程,异化的扬弃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因此,要消除人的异化,首先必须要解决人和物质的关系,消灭私有制。组织和团结工人阶级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实现人性的复归,使处于异化中的劳动恢复到自由自觉的状态,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庄子提出要修身养性,达到人与大道、自然一体

庄子对异化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人道”“有为”的批判。人们过度的追求外在之物促使了人性发生了异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也发生了异化,庄子认为克服异化现象必须要修身养性,达到人与大道、自然一体。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人的内心的专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在意自己的外貌和形体是否完美,不要为了显摆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刻意的表露出来。要抛却人的形体和智巧对内心的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用感官直接去观察和了解到的内容,只是事物的外部感性表现而不是内在本性,在与外在之物接触时,要善于运用心和气去感受事物的本真,去除外在之物对人的侵扰,从而使整个心灵内敛而达到能动的虚静状态。

总之,马克思认为导致人性异化的原因是私有制和强制的分工,化解异化的途径就是组织和团结工人阶级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实现人性的复归。这是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庄子认为导致人性异化的根源是有为的政治、智巧之术和仁义道德,解除异化的方法就是通过人们的心斋与坐忘,去修身养性,达到人与大道、自然一体。主张对人的精神境界进行改造,这是从道德层面上提出的。虽然两者关于异化的解决途径存在差异性,但是马克思和庄子都主张消除人性异化,追求人的本性,实现人性的复归。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一方面工业社会日益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人们拥有了更多更强的科技力量,另一方面人们在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中,逐渐失去了其主体地位,人为物役现象日益加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劳动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还没有回复到最开始的自由状态。而且由于旧的分工还没有完全消除,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加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异化现象客观存在,暂时无法彻底消除。

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把人放在各种关系之中去考察现实的社会生产下人的需要,强调每一个个体不受约束的全面发展。而庄子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出发,通过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从而实现生命个体的心灵安放。在加快推进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把马克思的人性思想放在首要位置来指导人们的活动,并加以补充庄子的人性思想,以便每一个个体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从而不受约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网络交往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语音输入法,会异化新闻文本吗?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