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训练三部曲

2018-07-03韦祖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语用训练

韦祖玲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學科,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提炼出语用训练点,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用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品味字词的精妙,提炼出文本的言语形式,引领学生模仿借鉴并进行拓展写话,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用训练;品味字词;仿写借鉴;拓展写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3-007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定义将语文课程的性质聚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来。如何营造一个充满智趣的语用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饶有趣味地创造语言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依托文本,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探寻,精心设计语用训练点,弹奏好语用训练的三部曲。

一、千锤万凿出深山——品味字词的精妙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在文本创作中,作者常常用一些词语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情境氛围,这些词语精准凝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对这些关键字词进行悉心品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词语内涵,理解其表达作用,从而丰富学生的积累。

例如,五年级课文《泊船瓜洲》是一首有名的古诗,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生动地展现了春风吹过,江南岸一派新绿的盎然生机。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紧扣“绿”字,对学生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训练:“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诗里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色?”在学生圈画出“绿”字,理解“绿”字的意思后,我继续追问:“‘绿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呢?”学生答出了很多可以替换的字。“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不用‘到‘过等字呢?”……通过对字词进行替换、比较,学生对“绿”字的认知经历了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深入地感知了语言的意境。最后,我用课件展示了江南岸满眼葱郁的景色。灵动的画面与词语相互映衬,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到了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的关键字词,通过多种方法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在潜移默化中触摸语言、品味字词的精妙,从而培养了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这样,语用的种子真正落了地,生了根。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仿写借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甄选的佳作,有许多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独特的结构,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模仿练笔的素材。仿写练习是帮助学生积累的有效手段。在进行语言运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有特色的重点句子、段落进行反复诵读,仔细揣摩文本语言的内涵,提炼文本的言语形式,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运用规律。

例如,六年级《伯牙绝弦》一课,有这样的句子: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品味诵读后,问:“俞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只会想到高山、流水吗?除了想到高山、流水,还会想到什么呢?”然后让学生仿照句式:“志在 ,钟子期曰: 。”练习说话。学生的兴趣高涨,答案精彩纷呈:

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萧萧兮若春雨。”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

学生志得意满,真正感受到了钟子期和俞伯牙之间真知己的境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利用文本全新的言语形式,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披文入情,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提炼,为学生深入探寻语言的内在特点、感知语言运用的规律提供渠道。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拓展写话

如果语言文字的运用只是简单的模仿借鉴,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势必会受到限制。其实,文学作品之美在于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思来使人得到教益。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带领学生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拓展写话。教师可以在情感的“空白”处设计练笔,可以对文章进行续写、仿写,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中的角色,直接与文本对话,让“人”与“文”相通。

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在全国第八届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了特等奖。他设计的小练笔就富有新意。

师: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俞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与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的“必得之”。此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请你顺着“伯牙得遇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____。”接着往下写。

(生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生1:伯牙得遇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场掌声)

生2:伯牙得遇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全场笑声、掌声)

……

师:想知道伯牙是怎么说的吗?

(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此处练笔设于感慨“得遇”,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伯牙得遇知音,该是何等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不吐不快。可这些在文中却留下了“空白”,给了学生极佳的品味和想象空间,也营造出了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子期之死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我在上六年级的《桃花心木》一课时,考虑到文本是借种树来比喻育人的特点,设计了以下练笔: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对种树人说:“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对种树人说:“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我是一棵濒临死亡的桃花心木苗,我会对种树人说:“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的写话让我感到惊喜。

生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对种树人说:“谢谢你,种树人。你育苗有方,是你让我自强自立,不要养成依赖性,让我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生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对种树人说:“种树人,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我要改过自新,努力寻找水源,长成百年大树。”

生3:如果我是一棵濒临死亡的桃花心木苗,我会对种树人说:“种树人,我太懒了,真是悔不当初呀!如果来世再做一颗桃花心木苗,我一定克服对你的依赖,拼命扎根,长成参天大树。”

……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领悟了文本中的道理,让人、文在课堂上实现了高度的融合。

这样的拓展写话,不仅是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高度拓展,更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体悟。它犹如一泓清新的泉水,给语用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语文是一门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有一颗慧心,善于从文本中提炼出语用训练点,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用训练。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将会得到提升,语文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将会展现出别样的精彩。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用训练
语用,从感知到实践的断层中走向共融
警惕语用教学技术化与功利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