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是否会比上海更快建成全球科创中心?

2018-07-03毛怡玫

第一财经 2018年24期
关键词:高技术深圳数量

毛怡玫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对中国城市的排序。

在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上海是排名第一位的城市,它的商业魅力首次超越了北京,也改写了“北上广深”的传统格局。

但在综合的商业魅力数据中,上海始终在“未来可塑性”这项上有明显的弱势—从得分看,它拿到了230.19分,比北京低了将近100分,与第三名深圳的差距则不到60分。排除城市规模、消费成熟等明显优势项后,上海在创业指数和人才吸引力上对深圳领先优势已很微弱。

这也符合很多人的直观感受。对创新与创业领域的人才来说,要做一番事业首选的城市是北京,第二是深圳,上海能不能排到第三还不一定。尤其是在无人机、智能设备制造等新技术领域,上海作为择业城市的选项似乎已经被排除在外了。

就在2017年年底,新公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还在上海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城市定位之上,增加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第五个中心。通常来说,一座城市的政府修改其关于城市定位的描述,要不是已经对自己在该领域的实力非常自信,要不就是看到了明显的短板,需要大声说出努力目标,以便紧接着倾斜更多政策和资源。上海的情况比较像是后者。

其实单单看创业公司的数量,上海有16850家,比深圳多1724家,仅次于北京。并且上海的创业公司所获得的总融资金额达到了深圳的两倍,对于创业公司数量处于类似水平的两座城市来说,明显上海创业公司的质量整体更高一些。

但創业公司只能代表科创主体的其中一部分,我们在这里又做了一个新定义:“优质本土公司”,它涵盖了一座城市中所有的上市公司、高新企业以及融资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如果比较优质本土公司的数量,上海比深圳少1240家,其中的显著差异在于深圳的高新企业数量比上海多1532家。

高新企业是每年由科技部主导认定的具备高新技术、拥有核心知识产权、重视研发投入和活动的企业。由于认定要求严格,它们的集聚程度相比创业公司数量更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

2015年之前,上海和深圳每年被新认定的高新企业数量还比较相近,从2015年开始深圳每年新认定的高新企业数量超过上海,并在此后两年数量激增,使得上海和深圳的差距越来越大。到2017年,深圳新认定的高新企业数量比上海多出了60%。虽然整体来看4个一线城市每年被新认定的高新企业数量都在稳步增长,但上海却是4个城市中增长速度最慢的。

深圳创业公司在地理上的聚集程度相比上海也更高。通过对两座城市创业公司的空间聚集程度计算能够看到,深圳的创业公司呈现出多个创业中心的分布模式,并逐渐连成片区。其中,车公庙是深圳单位面积上创业企业聚集密度最高的地区,每平方公里创业公司的密度达到了733家。其次是华强北和南湖路嘉宾路一带,这两个区域有各自的创业聚集中心,且已逐渐连接起来。

上海密度最高的创新创业区域是张江高科,它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高地,也是上海电子信息产业转型过程中重要的产值创造区之一。在张江高科,创业公司聚集密度最高能达到648家/平方公里。这也是上海在创业公司密度上唯一能和深圳抗衡的区域。

公司都喜欢聚集在一起,提高生产效率,也降低了人才流动成本。特别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众创空间、科技园、孵化器的出现,让不同领域的创业者聚集在一起,更开放地交流,或是获得便利的创业协助,是培育一个城市创新氛围的有效方式。

截至2018年1月,创业数据平台创头条收录的深圳创业平台数量有738个,比上海多13个。而如果同样计算上海和深圳的创业平台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就会看到这些平台在深圳呈现出更高的聚集度。

比如在深圳南山科技园,聚集度最高的2.5平方公里内能找到1282家创业公司,这里也是深圳覆盖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创业平台聚集区。以南山科技园为核心,汇集了腾讯、中兴等业内知名的高科技企业,连接起周边的深圳大学,并逐渐延伸到前海片区。作为深圳的新晋创业热区,搭建在南山的创业平台也助推了一把南山区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当然,深圳还有几处创业公司聚集的地方还没有太多的创业平台进驻,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还有更大的融合空间。

相较之下,上海创业平台更分散,整体聚集程度低于深圳,尚无法找到一片能与南山科技园相抗衡的区域。

在公司数量及空间分布之外,我们也查询了上海科技统计年鉴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数据。最近能在两城之间比较的是2016年高技术产业的具体产值数据。根据官方定义,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和高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

上海和深圳在高技术产业上聚焦的行业类型不同,除了两个城市产值占比最大的电子信息行业,上海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医疗、航空航天和信息化学品,而深圳集中在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上。

因为纳入计算的企业统计口径不同(上海仅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直接拿两个城市的数值去比较不够严谨,但从中大体还是可以看出上海在高技术产业产值上和深圳的差距。可比较的是两个城市2015年到2016年的涨跌幅程度,在上海高技术产业总体产值下降2.81%的同年,深圳高技术产业产值的增幅是11.13%。

与前一年相比,上海2016年工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的高技术行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信息化学品制造业,但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室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这一数据分别同比下降了3.31%和7.39%。而深圳几乎所有类型的高技术产业产值都在上升,特别是电子信息行业增幅超过总量增幅,增加了11.96%。

产业外移是导致上海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下降的其中一个因素。过高的土地、人力、商务成本投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都是影响企业持续外迁的因素。部分高产值低附加值的产业,比如电子类制造业公司已相继移出上海,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厂;另一些高技术产业基于扩大生产规模等目的,也针对性地选择了临近适合承接的产业空间布局区域,比如将工厂转移至苏州、无锡等城市。

除此之外,上海高技术产业长时间处于外商投资拉动为主的生产模式,在近几年外商投资比重持续下降的背景下,自然增长乏力。并且,在因此带来的上海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之外,过往的外商投资带来的另一个负效应是,上海当前形成主导的创新行业多为研发流程复杂、供应链体系庞大的“大产业”。这些行业进入门槛高,并没有太多留给中小规模创业者的窗口。

在科技部最新公布的2017年新认定高新企业名单上,“机器人”“智能”“网络”“电子”“信息”“通信”是深圳企业名称中出现的高频词,“汽车”“材料”“电子”“信息”“网络”“生物”则是上海高新企业中出现的高頻词。

对应来看上海和深圳这两个城市的创业公司类型会发现,和深圳高新企业的类型格局类似,硬件、机器人、无人机和AI相关类型的创业者更偏爱深圳。而在上海,有明显优势的创业领域集中在企业服务、文娱传媒、消费生活和电商上,它们与汽车、材料、生物等上海优势的高新企业类型几乎没有重叠。

深圳正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某些优势产业中,一些小型初创的公司有机会和发展到一定规模的高新企业、甚至是大公司之间有效联动。更多的创业公司参与进来,能够补充行业上下游各环节的短板,并让整个体系进入良性循环。专业人才也能在其中健康地流动,从而让整个行业和城市吸引更多的人才。

新兴劳动力市场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个体的高技术工作者在择业时会更倾向于寻找有更多工作选择的地方。这意味着,人们偏向去一个在某个行业更成规模的城市寻找机会。

对于城市来说,这个趋势意味着所有新兴城市的机会,也是像上海这样的成熟一线城市的挑战。

猜你喜欢

高技术深圳数量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统一数量再比较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高技术条件下空袭与反空袭的作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