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是一年“三月三”

2018-07-02刘妍妍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三月三黎族苗族

刘妍妍

又是一年“三月三”。“三月三”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历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

在上古洪水时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结果几年过去两人都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以后每年的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带着子孙们回到这里迎接春天。许多年过去后,天妃和南音沉睡在山洞里,化成一对石头。黎族后代为了纪念这两兄妹传宗接代的功绩,把石洞取名为娘母洞。三月三这天,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糯米、糕饼、粽子和山兰米酒,从四面八方赶来娘母洞前纪念祖先,以对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

后来,每逢三月三,黎族劳动人民都以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吉祥盛日,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袍隆扣”是海南黎族的祖先神,每年的祭祀袍隆扣大典是三月三的重头戏。

祭祀袍隆扣大典

清晨的五指山有几分微凉,山间的云雾迎着旭日慢慢散去。昔日里幽静的山间小路逐渐热闹起来,山道上车水马龙,来自四面八方的黎族同胞纷至沓来,拜谒黎族始祖袍隆扣。

巍峨的五指山下,鼓声阵阵,角号齐鸣。4月18日,农历戊戌年三月初三,祭祀袍隆扣大典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黎峒文化园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各市县的黎族同胞和省内外各兄弟民族儿女万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祭拜袍隆扣,缅怀先祖荣光。

五指山市是今年黎族、苗族“三月三”活动的主会场,黎祖祭祀是“三月三”活动的重头戏。今年的祭祀袍隆扣大典有击鼓鸣锣和吹号鸣炮、宣布大典开始、向袍隆扣敬献花篮、向袍隆扣行三鞠躬礼、恭读祭文、念诵袍隆扣颂、乐舞告祭、拜谒袍隆扣等八项议程。其中,向袍隆扣敬献花篮是今年新增的环节。拜谒袍隆扣时,也改变了以往敬香的习俗,改为向袍隆扣敬献彩虹带,既环保又富有寓意。此外,今年首次有85名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参加祭祀典礼。

随着迎宾号角的吹响,嘉宾依次入场。吉明江宣布戊戌年三月三祭祀袍隆扣大典正式开始,杨文平恭读祭文。全体向袍隆扣行三鞠躬礼,66名黎族儿童黎语念诵袍隆扣颂。祭礼告成后,全体祭祀人员分批次从广场前往大殿参加祭拜,敬獻彩虹带。

据了解,海南黎族崇拜自然,敬仰传奇的始祖大英雄“袍隆扣”,袍隆扣是黎族的祖先神。“袍隆扣”是根据黎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大力神”。传说,在远古时期,天地只有几丈高,天上有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太阳把大地烧得滚烫。白天人们到深山洞穴避暑,夜间也不敢出,只有在日月交替的黎明和黄昏,人们才外出觅食,百姓叫苦连天。大力神便想:这样的日子百姓怎么过?他使劲用力把身躯升高一万丈, 就把天拱高了一万丈。天高了,但天上还有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人们还是很难生存。于是,大力神做了一把弓,射落了六个太阳和六个月亮。大力神拱天,射日月后,见大地没有山川、森林,他就取天上的彩虹作扁担,拿地上的道路当绳索,从南海挑来沙土,造山叠岭。用脚尖狠命地踢打高山,凿通了大小无数的沟谷,他的汗水流淌在这些沟谷里就形成了奔腾的河流。从此大地上出现了高山峻岭、江河湖泊。大力神为万物生息不辞劳苦,他终于累倒了。临死前生怕天空塌下压到百姓,他撑开巨掌,把天牢牢擎住。传说那巍然屹立的五指山,就是黎族祖先大力神的巨手。

海南黎族人民为什么把“袍隆扣”视为“祖先神大力神”来崇拜呢?因为千百年来“袍隆扣”祖先神是中国黎族同胞心中的偶像、保护神和财神爷。尤其是昌江、东方美孚方言的黎民,千百年来把生命生产、全家幸福、安康都寄托于“袍隆扣”。在神话传说中“袍隆扣”不仅能兴云降雨,消灾降福,还象征着“吉祥如意”、“财神爷进家”。“袍隆扣”在道家文化中不仅能降雨除旱,还能救火并可满足人们求福、发丁、生长、健康、升官发财等保一方平安的要求。所以黎族人民就以“袍隆扣”神话传说进入道家文化。“袍隆扣”从神话传说而形成“袍隆扣”口头文学、口头文化;从“袍隆扣”的口头文化形成至今研究的“袍隆扣”文化,千百年来一直在海南黎族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一代又一代传承和弘扬下来。

从2004年开始,政府启动了建设黎峒文化园的建设项目。老同志王学萍带领相关的专家学者,沿着远古祖先艰难跋涉的脚步,在黎族文化的花苑里怀着虔诚而敬畏的心理,捡起失落的文化碎片,小心翼翼地拂去历史尘埃。经过挖掘、整理、重组,零碎的、分散的,以口头化方式存在于乡间地头的民族文化元素又回归到黎族文化的体系中,重新唤起了黎族清晰的民族归属感。特别是在对散落在民间关于黎族远古祖先“袍隆扣”的多种版本神话传说,经过进行悉心收集、挖掘、整理,“袍隆扣”的形象具体起来,清晰起来,鲜活起来,以“袍隆扣”作为黎族远古祖先神,重塑构建黎族的文化和信仰。从此,“袍隆扣”不再是流传于在黎族口头传统中的遥远记忆,而是以祭祀祖先为主体,形成了具体的祭祀日期、祭祀仪式、祭祀场所等文化元素和文化空间,构成了的一个黎族民间祭祖活动的完整祭祖系统,使黎峒文化园中的黎祖大殿,成为黎族人民祭奉“袍隆扣”的圣地,整个黎峒文化园已成为了黎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和集体记忆。

从2014年开始,每年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都在五指山水满乡黎峒文化园举办袍隆扣祭祀大典,四面八方的黎族同胞相聚在五指山脚下,祈福一年的幸福和平安。近年来,祭祀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年“三月三”的黎祖祭祀大典已经成为海南140多万黎族同胞的情感聚合以及中外游客了解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8年三月三开幕式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同胞祭祀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歌颂爱情的传统佳节,也是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体现。4月18日晚,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开幕式暨主题文艺晚会在五指山市三月三广场盛大启幕。开幕式由省民宗委主任吉明江主持;五指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振聪致欢迎辞;省政府副省长苻彩香,国家民委副主任刘慧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省政府省长沈晓明宣布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节庆活动开幕。驻港部队领导蔡永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北川、省政协副主席陈马林,老同志王学萍、王亚保、符桂花、林安彬,以及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出席开幕式晚会。

随后,大型歌舞《又是一年三月三》拉开了晚会的序幕。晚会以弘扬和传承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上、中、下三个篇章分别以《爱在三月里》《爱在天地间》和《爱在五指山》为题,精彩而充满激情的晚会以挖掘、传承、创新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为宗旨,充分展示了海南黎族苗族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是一场集民俗风情、特色文化展示的盛大晚会。亲临晚会现场,让人在别具特色的音韵和热烈浓郁的舞蹈氛围中感受到少数民族多彩文化的魅力。这是一场视听盛宴,是五指山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的展示,是一个令人心动的醉美之夜。晚会在大型歌舞《盛世欢歌五指山》中落下帷幕。

少数民族歌会 唱响五指山

唱响美好新海南,激情放歌三月三。4月19日晚,海南本土少数民族歌会在五指山市举行,众多海南歌手用淳朴悦耳的民族吟唱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以及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献上真挚祝福。歌会上,陈琼林、林相、李运圣三位歌手率先登场,他们身穿民族传统服饰,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黎族歌曲《相聚三月三》;紧接着,黎行者乐队的四个小伙子走上舞台,他们有的弹吉他,有的吹笛子,有的打手鼓,在美妙的旋律中接连为大家演唱了两首原生态歌曲。随后,黎族音乐唱作人阿侬子黎演唱了原创歌曲《黎想的家》,并邀请观众一起合唱,将现场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五指山市南圣镇的苗族姑娘曾若馨和搭档也为大家献上了苗族同胞的动听族音。曾若馨目前就读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她从小能歌善舞,目前已收获了不少比赛的多个奖项。作为一名年轻的民歌手,曾若馨在创新民歌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当天晚上,曾若馨和搭档演唱的《春雨来到咱苗村》就是她以传统苗族山歌为基调整理改编的一首歌曲。

除了动听的歌声外,整场歌会的灯光、布景等舞台设计以及舞蹈演员的曼妙舞姿,让现场观众在大饱耳福的同时,也欣赏了一台精彩十足的现场表演。随着歌会地进行,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闻声而来,他们有的手执荧光棒,有的索性拿出手机打开电筒,再加上舞台效果,整个体育场形成了一个如星星点缀的梦幻天空,一场民族的吟唱在此响彻苍穹。

民族特色美食 开启舌尖盛宴

说到美食,就不得不提“长桌宴”。长桌宴是黎族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和最隆重的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长桌宴的桌子、酒杯、筷子等一般以竹子制成。把长方形的桌子排成长列,长长的桌上铺着绿油油的芭蕉叶,芭蕉叶上盛着各种各样白沙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鱼茶、竹筒饭、烤全牛、三色饭、山兰米酒、鹧鸪茶,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席间觥筹交错,歌声缭绕,无不散发出浓浓的黎苗民族古老的饮食文化气息。

鱼茶

黎族人大多嗜酸,擅于采集各种天然食材制成“酸菜”,而且并不局限于野菜、水果,甚至连鱼类、肉类也能做成酸菜。“鱼茶”便是黎家人最喜欢用来款待客人的招牌菜肴,同时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味小吃。米饭和鱼块掺在一块看似普通,然而经过腌制发酵后却产生了奇妙的味道,初入口时会觉得酸怪难以接受,但就像臭豆腐和怪味豆一样,鱼茶闻时虽臭,却越吃越甘美鲜香,仿佛上瘾一般根本停不下来。

竹筒饭

竹筒饭是海南黎族传统美食,通常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制作。用山兰稻打出的“香米”或上等的糯米配以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渐焦,米香、肉香和竹香混杂着飘散开来,令人垂涎欲滴,“一家香饭熟,百户闻竹香”便是对黎家竹筒饭最贴切的赞誉。

烤全牛

黎族人以牛和铜锣作为财富象征,拥有得越多就代表着社会地位越高。所以,“烤全牛”一般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才会出现,如果有幸碰上,一定不要错过。用秘制腌料腌制过后的肥嫩牛肉经过几个小时的均匀炙烤,再配上一点点蘸料,外酥里嫩,焦香鲜美,味道让人難以忘怀。

三色饭

三色饭是海南中部山区苗族人民的特色小吃,一般是在农历“三月三”期间制作和食用,是苗族人民用来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性食品。苗家三色饭有红、黄、黑三色,分别取色于新鲜植物红蓝藤、黄姜和三角枫汁液。饭团入口甘香甜滑、形态美观,是开胃去火的清凉食品,极具苗族风味。

山兰米酒

山兰酒用黎话称为“biang”酒,黎族同胞依山傍水而居,酒采用所居山区的山兰稻谷酿制。制作时,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饼”碾至粉状掺入其中,装进坛里酿制。逢重大节日或是迎接宾客,热情的黎家人便取出来与客人一齐痛饮。山兰酒根据存放的时间长短味道而不同,刚酿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时是甜的,入口醇香、甜中微辣、辣而不燥,可滋补养身、去湿防病,尤其适合女性饮用。

鹧鸪茶

鹧鸪茶是海南最接近自然的茶叶了。早在十五六世纪的明代,琼岛中部五指山脚下黎苗人民世代居住的广阔地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一踏进这块土地,首先就听到鹧鸪鸟的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就把这广阔的地区叫作“鹧鸪啼峒”,把当地黎、苗族人民上山采摘用来制茶的树叶叫做鹧鸪茶。鸪茶药香浓郁,冲泡后汤色清亮,饮之口感甘甜、余味无穷,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利胆等功效,是理想的解油腻、助消化保健饮品。

民族千年画卷 唤醒文化遗产

作为五指山市乃至海南省的重要旅游元素,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一直是游客们向往的文化胜地。自2018年2月11日试运行至今,重建提升后的省民族博物馆累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座落在五指山市北面牙畜岭上,这里依山面城,白墙黄瓦,雕梁书栋,幽雅壮观,是一座以贮藏、陈列、研究海南省历史和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为中心的综合性博物馆。4月18日,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成就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这里开幕,成为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驻足参观。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座落在一座小山的泰翡路上,迎着山里的清风,向四周望去,远眺层峦叠嶂的青山。与它紧邻的海南省热带海洋学院(原琼州大学),在当时是自治州州政府办公大楼。能够与州府办公大楼如此相邻,也足以见得这座博物馆的地位。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末,自治州办公大楼、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以及科学馆被列为当时自治州的“三大工程”。

沿着蜿蜒的山路,经过海南省热带海洋学院,一块刻有“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字样的石头映入眼帘。往里走,看到一座类似古代建筑楼,墙上一块白色的石碑上刻着“海南省博物馆”的金色大字,拾级而上,进入到博物馆的接待大厅。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古朴雅致、宏伟壮观的形象面世,馆内设海南民族历史文化陈列、海南民族纺织文化陈列、海南民族艺术陈列3个展馆,馆藏文物3.2万多件套,分为历史、革命、宗教、民俗、工艺美术五大类,展出1190件(套)文物,简直就是一幅数千年的民族画卷。

大厅往左边走,进入第一展馆。第一展馆是海南民族历史文化展,里面展现的是琼州民风的内容。再往里走,天花板上陈列着许多老照片,展现的是海南岛的人类活动的历史,还包括了海南省的地理状况介绍、海南少数民族起源历史等。再往后走,会看见一个博物馆特意仿造的“黎族生活场景”的展示棚,它重现了黎族人民生活的环境。一位黎族老妇人在屋内煮饭,屋外是另一位妇人在织黎锦,房屋外鸡鸭成群。

沿着展馆内的橱窗再走过去,钻木取火工具、泥片制陶的出现,象征着海南岛上亮起了第一个农耕文明的火把。在海南岛农业文明发展中,脱壳工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眼前的这个独木舂米臼和脱粒杵属于一套,它的制作工艺就是将一整个树干截取一段,然后利用火烧、石器打磨将树木截面逐渐挖出一个圆形坑,这就制成了舂米臼,脱粒杵也按照同样的工艺经过火烧、打磨制作而成。独木器具的出现标志着黎族先民可以制作和使用工具,利用工具制作新的生产用具,从而也体现了这里水田农业的发展。

在黎族独木器具中,独木舟最有名。早在几千年前,海南先民已经和独木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黎族历史传说中,祖先乘独木舟来到海南岛,黎族传统民居中的“船型屋”,就是根据倒扣的独木舟外形制成。当时还没有铁器,黎族祖先就选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树干,将不准备挖掉的部位涂上湿泥,然后用火烧烤未涂湿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再用石斧等工具砍凿,这样疏松的焦炭层很快就被挖尽,如此反复多次,独木最终被做成带槽的舟。独木器具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其实物属性表现了黎族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特征。

接着来到第二展馆,也就是黎族纺织文化展馆。首先看到的是黄道婆和她的纺织机。黄道婆抱着几捆织线站在纺织机旁边,纺织机上是还未织完的黎锦。走过纺织机,看到了一条黄黑相间的纺织物,它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龙被。这条明代的黎族龙被长188厘米,宽124厘米,图案为双凤朝阳麒麟。

龙被,因产地主要在古崖州地区,也称为崖州被,有些地方叫做大被、绣被,素有“广幅布”之称,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

据了解,龙被一般是按照先织后绣的顺序制作,在其后期发展中,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图案多以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等图案呈现,这也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表现。龙被的构图严谨、色彩艳丽、层次分明、款式多样,有着十分鲜明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形式是黎锦所共有。龙被的图案内容,包罗万象,举凡天上、地面、人间诸多事物以及神话传说中诸多形象,都是龙被藉以提炼创作并吸收进入图案中的因素。龙被有五种形式,分别为:单幅龙被、双联幅龙被、三联幅龙被、四联幅龙被,五联幅龙被。其中,三联幅为居多,五联幅和单幅为最少。三联幅是由三幅彩锦联缀而成,一般长2米—3米,最长可达3.8米,宽1.1米—1.4米,以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鱼纹为主体纹样,花卉纹为辅。

第三展馆就是海南海南民族艺术陈列展馆。其中陈列的是黎苗族的手工艺术品,比如说黎苗族女士的头饰、项圈、耳环等。展馆中摆放了几台投影仪,运用了现代科技互动手段,介绍海南的历史和黎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的族源、从业、社会生活、文化习俗,融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是了解海南历史、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走上三楼,来到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成就展馆。展览分为左、右两个展区,右侧展厅主要展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成就,分为社会发展篇、经济建设篇、民族团结篇等多个板块;左侧展厅展示了以五指山市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旅游资源等。展厅均以高清大图配以精准解析,突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據了解,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于1986年10月1日开馆,前身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1988年建省升格并更名为现名。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完善的设施、独特的文化、新颖的形式、崭新的面貌,以免费开放为契机,以传统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为优势,充分利用好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亮点,以及民族文化交流、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月三”成亮丽文化品牌 书写海南多彩民族文化

4月20日晚,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五指山主会场活动,在五指山市三月三广场落下帷幕。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是海南最重要的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之一,已成为海南国际活动,是海南岛一张亮丽的文化品牌。今年的“三月三”,是一次展示海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省各族群众大团结的盛会,充分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黎族苗族人民的时代风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猜你喜欢

三月三黎族苗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侧记
四月里的“三月三”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