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2018-06-30胡贵强

文教资料 2018年6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胡贵强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校纷纷引进西方的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需要紧扣应用实践的教学目标。本文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在应用型高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应用型高校 人才培养

1.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本科期间,由具有教学培养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其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管理和教育制度[1][2]。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师生密切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潜能,从而避免学习方向的不明确和盲目从众。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对研究生开展的个别辅导制。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结合学分制和选课制开始把导师制引人本科生培养中,从而带动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各国高校中的推广和发展。在我国,最早引入導师制的高校是浙江大学。1938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引入了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需求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化等因素导致原有本科生教学体系受到冲击与挑战[3][4]。为了克服原有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率先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其他高校纷纷效仿,现已基本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5]。

2.本科生导师制在应用型高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对于应用型高校,其学科专业建设以应用型为主,其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加强实践教学是一个很有效的制度。笔者考察了多所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发现导师制在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通过本科导师制的实行,学校完成了以管理为主向以辅导为主的教育模式的转变,教学氛围变得更为融洽。导师与学生之间轻松、融洽的关系使得学生更容易倾诉在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许多学生表示,有导师在专业课学习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辅导,他们感到大学生活非常充实、美好,学习动力非常大。

其次,本科生导师制很好地弥补了学分制的缺陷。导师通过和本科生交流,对学生选修课程提出建议,让其在选课过程中增强目的性、针对性。使得学生短时间内能迅速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从而自主地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扩充,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此外,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端正思想,抵御社会不良风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应用型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片面强调知识的有用性而弱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学校充分利用本科生导师制实现了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思想指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本科生导师制在应用型高校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本科生导师制建设需要更多地考虑为应用实践的教学目标提供支持。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实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师制未能充分切合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学需求。

由于多数大学教师都经历过研究生教育,因此这部分教师在任本科生导师时习惯采用类似于研究生导师的学生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潜意识地偏向于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容易脱离应用型高校注重的应用、实践的教学目标。另外,有些导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身不熟悉,加之对应用型教学的观念意识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很难对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学业规划等方面提出富有实效的建设性意见,更多的情况是导师对学生进行空洞、泛泛而谈的敷衍式指导,为学生提供的应用实践方面的锻炼机会则比较少,相关实践教学辅导更是缺乏。

(2)导师职责不明晰,测评机制不完善。

在很多情况下,本科生导师制被看作传统管理模式的辅助手段。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者并存,三者之间职责相互重叠,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出现辅导员和导师相互推诿或任务大包大揽的情况,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工作目标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另外,在本科生导师的评测和考核方式方面,只是粗略地规定导师工作任务计入工作量并纳入薪酬体系,相关的绩效、奖励制度及工作量的计算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本科生导师的付出往往没能很好地得到量化。这里存在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难以在短时间看到成效的问题,而学校往往缺乏对导师工作量、工作成效的明确量化方法和规章制度,对导师的考核测评容易流于形式。

(3)对导师在应用实践教学指导上的激励力度较弱。

在笔者考察的多所地方应用型高校中,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主要依靠学校的制度性文件,要求一些教师承担本科生导师任务。然而,后期却缺乏有力的相关激励机制,尤其对于导师在应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缺乏明确的强有力激励。这样会导致导师降低工作积极性。具体表现为导师选择性地挑一些轻松、不费时的日常学习生活事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以达到学校的规定要求,避免在需要大量精力和时间的应用实践上对学生进行过多的指导。显然,出现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导师在应用实践教学指导上的激励力度较弱。由于高校教师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而且可以增加自己的学术成果,提高学术水平,对职称晋升和扩大知名度大有益处。所以,多数高校教师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科研等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工作中。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容易产生本科生导师是“义务劳动”的歪曲看法,以至于工作干劲不大、热情不高,对本科生导师的任务敷衍了事。

4.本科生导师制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多个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本科导师制实施情况的考察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建议。

(1)构建紧扣应用型高校需求的本科生实践教学导师制。

由于应用型高校注重实践教学,因此建议构建实践教学导师制,以有效增強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导师可以分课程在相关实验室或实训室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实践导师制配套的教学实习设施的建设。这里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资源,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教学实践中,实践导师可按专业特长分别负责相关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另外,可由实践导师带队进入企业实习,导师负责学生实习的全程安排和考核,以及与企业之间的协调沟通。对于教师资源丰富的地方应用型高校,还可以借鉴职业技能高校的双导师制,即采取分别为学生配备负责提供学习、生活、思想方面辅导的导师和负责学生生产实习的实习导师。这样有利于在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更好地突出“实训”环节,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生产实习技能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

(2)明确导师的职责,完善导师评测机制。

要明确班主任、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的职责,避免职责重叠而互相推脱的现象发生。当然,班主任、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之间需要及时相互沟通,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及思想状态,以求更精准地对学生提供优质的辅导。另外,为充分调动本科生导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建立规范的导师管理及测评体系。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与薪酬、职称评定和绩效结合起来。对导师的考核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不能只看学生的论文或奖项数量,还需从学生的思想状态、人生态度、道德观念和应用能力等方面评价导师的工作成效。

(3)全方位加强本科生导师激励机制。

要激发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热情,将导师工作的考评情况与教师的工作报酬、职称评聘或职务晋升挂钩。除了加强对导师的物质奖励以外,还要结合荣誉表彰、职称晋升等激励措施。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尤其是在应用实践教学中取得突出成效的导师,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要给予倾斜,以充分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另外,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让导师有经费带学生外出调研、实习,并通过成果验收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双赢。应该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例如,牛津大学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投入了大量资源,并吸纳了大量源源不断的捐款。在我国,虽然地方应用型高校能收到的捐赠一般比较少,但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为导师制预留专项经费。另外可以考虑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提供专项本科生导师活动经费。这种方式可以在锻炼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同时很好地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相关成果能为合作单位产生效益,从而达到学校和合作单位双边互利的效果。

5.结语

应用型高校强调应用实践,本科生导师制建设需要更多地为实践教学提供支持。本文分析了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若干发展建议。如何使本科生导师制更好地为应用型高校教学服务,仍需要更深入地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立爽.地方本科院校多元化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5):74-76.

[2]翟国栋,武晓华,曹洪治,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7,39(1):66-69.

[3]石荣传.本科生导师制:类型、实施现状及完善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6,34(3):70-73.

[4]吕忆松,李莹莹,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8:186-188.

[5]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2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73128)“新工科内涵下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