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感觉寻求、冲动性的发展特点

2018-06-30胡春梅张晓燕何华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发展特点青少年

胡春梅 张晓燕 何华敏

〔摘要〕調查我国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的发展特点,为降低其危险行为发生率提供参考。采用方便取样,抽取3409名青少年完成《冲动性和感觉寻求量表》。得出结论:不同性别、年级的青少年的感觉寻求、冲动性有所不同,应该结合青少年两种人格特质的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感觉寻求;冲动性;危险行为;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6-0020-05

青少年时期分为青少年早期(10~13岁)、青少年中期(14~17岁)和青少年晚期(18~21岁),这一阶段是个体一生中危险行为(吸烟、饮酒、冒险的性行为、赌博等)的高发期;危险行为是导致青少年在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少有疾病的情况下,患病率和死亡率仍然有大幅上升的重要诱因[1];众多研究者围绕“导致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研究。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研究者们提出了解释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双系统模型”,该模型指出个体的危险行为在青少年中期会达到顶峰,是因为此时已经成熟的社会情绪系统增强了青少年对刺激、新异、危险行为的追求,而成熟较慢的认知控制系统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抑制这些冒险冲动的相应水平;该模型自从被提出,就得到了研究者们的认可、证实和拓展;目前,对社会情绪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感觉寻求”,对认知控制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冲动性”[1][2]。

感觉寻求是指个体寻求多变、新异、复杂、强烈的感觉和体验,并且采取生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危险行为来获取以上体验的人格特质;冲动性是指个体缺少自我控制和意志力,会进行草率的、没有计划的行为的人格特质[3]。已有研究表明,二者都和青少年的危险行为有关。青少年会通过吸烟[4][5]、饮酒[6]、病理性使用网络[7]等危险行为来满足感觉寻求的需要,获得刺激、新异的体验和感觉;而冲动性则会使个体倾向参加危险行为,在危险行为中做出错误的决定[8]。同时,感觉寻求和冲动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高感觉寻求者从事的许多活动都和冲动性有关,如高感觉寻求者在驾驶时更可能会忽视交通规则,更冲动地采取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危险驾驶行为[9]。可见,了解青少年感觉寻求及冲动性的发展特点,有利于引导这两种人格特质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危险行为的发生率。目前,我国还没有研究者对青少年感觉寻求及冲动性的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本研究将调查我国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的发展特点,为降低其危险行为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重庆市某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各一所,抽取小学四年级到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共3900人(10~21岁),回收有效问卷3409份,有效率为87.41%。其中,男生1654人(48.5%,平均年龄15.38±3.36),

女生1755人(51.5%,平均年龄15.76±3.38);小四307人(9%,平均年龄10.15±0.49),小五205人(6%,平均年龄11.17±0.52),小六181人(5.3%,平均年龄12.12±0.61),初一304人(8.9%,平均年龄12.76±0.61),初二346人(10.1%,平均年龄13.78±0.57),初三276人(8.1%,平均年龄14.86±0.62),高一293人(8.6%,平均年龄15.68±0.58),高二305人(8.9%,平均年龄16.94±0.63),高三338人(9.9%,平均年龄17.91±0.66),大一289人(8.5%,平均年龄18.75±0.89),大二283人(8.3%,平均年龄19.74±0.81),大三282人(8.3%,平均年龄20.99±0.88)。

(二)研究方法

采用冲动性和感觉寻求量表[5][10],共19个题目,其中8个题目测量冲动性,11个题目测量感觉寻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每一题目进行“是”或“否”的回答,回答“是”计“1”分,回答“否”计“0”分;冲动性和感觉寻求得分越高,说明该人格特质越明显。在本研究中,冲动性和感觉寻求分量表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2和0.76。

(三)质量监控

研究者分别与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班主任、年级辅导员联系后确定调查时间及地点,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到教室统一完成问卷。问卷完成前,心理学专业调查人员向学生讲明调查目的、内容、指导语及注意事项等。学生通过填写问卷,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报告,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0分钟。

(四)统计分析

用SPSS18.0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来了解感觉寻求和冲动性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二、研究结果

(一)青少年感觉寻求、冲动性的性别差异

青少年感觉寻求的平均分为4.42±2.64,冲动性的平均分为3.24±1.9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青少年总体及各个年级的感觉寻求和冲动性得分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发现,从整体来看,男女生的感觉寻求和冲动性得分差异均显著,男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大学男女生的感觉寻求得分差异显著,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初中男女生的冲动性得分差异显著,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见表1)。

(二)青少年感觉寻求、冲动性的年级差异

采用方差分析对青少年的感觉寻求和冲动性得分进行不同年级的差异分析,结果发现,感觉寻求和冲动性差异极其显著,从每个年级的得分可以看出,初二学生的感觉寻求水平和冲动性得分均为最高(见表2)。

(三)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发展趋势

根据每个年级学生感觉寻求和冲动性得分的情况,绘制出从小四到大三的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的发展趋势图(见图1)。从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的感觉寻求和冲动性从小四到初二整体明显上升,初二达到最高水平,之后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三、讨论

(一)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的性别差异

总的来说,男生的感觉寻求和冲动性都比女生高,和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1],这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1)性格差异,男生一般比女生胆子大,更倾向于挑战冒险刺激的活动[12]。(2)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参加社会允许的冒险刺激活动被视为是较正常的,会受到家人或者其他人的鼓励与支持,而危险行为常常是在冲动情况下进行;而女生通常被要求安分守己,少参加冒险刺激活动[13]。

(二)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在年级上的差异主要有两个特点。

1.初二学生的感觉寻求水平及冲动性水平最高

初二学生的感觉寻求、冲动性水平最高和青春期成熟有关。已有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呈提前趋势[14],初二阶段(本研究中平均年龄为13.78岁)已经进入青春期中期,这是青春期发育成熟的高峰期,性激素分泌开始增加,大脑的神经结构和功能会随之变化,增强大脑对新异刺激等的敏感性,感觉寻求水平也随着增长。而青春期发育成熟水平高的个体会更多地卷入与感觉寻求密切相关的行为中,如物质滥用[15]、违法行为[16]等。

随着性机能的发育成熟,青少年会产生强烈的成人感,自主意识增强,表现出“青春期叛逆”,反抗父母及教师,遇事冲动,考虑事情不周全。初二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成熟的高峰期,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其叛逆水平也会随之增加,表现出高冲动性。

2.感觉寻求在初二、高二、大二均为同学段的最高水平

之所以会出现感觉寻求水平“二年级最高”的现象,可能与二年级的学习特点有关。无论在哪个学段,相对一、三年级,二年级学生的学业及心理压力都要小一些:一方面,在每一个新的升学阶段,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学习内容都与之前有较大的不同[17][18],一年级的青少年都需要花较多时间和精力来适应新学段,因此,寻求新异刺激的精力相对较少,感觉寻求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在初三和高三,青少年面临升学压力,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任务上[19][20];大三青少年开始更多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各学段二年级学生相对来说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寻求新异刺激,其感觉寻求水平也要高一些。

3.中美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发展特点比较

Steinberg等人对美国青少年感觉寻求、冲动性发展特点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感觉寻求的发展遵循倒U型曲线,在青少年早期增加、中期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冲动性的发展为直线轨迹,从青春期早期到晚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3]。为了更清晰地比较中美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的发展差异,我们将Steinberg的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对比感觉寻求和冲动性每题的得分均值)[3],绘制出了“中美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水平对比图”(见图2、3)。

从图2、3可以看出,中美青少年感觉寻求均在青春期中期达到最高,不同的是,美国青少年的感觉寻求水平随后逐渐下降;而中国青少年的感觉寻求最高水平虽有下降,但是在高二和大二却出现明显的回升。美国青少年的冲动性在青春期早期最高,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而我国青少年的冲动性表现出在青春期早期最低,青春期中期达到最高水平,之后逐渐下降。

中美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发展出现这样的差异,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

第一,学校教育。(1)高校招生制度不同。美国的高校普遍采取注册和试读制度,学生的升学压力小[21],我国的高考制度给青少年造成了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升学压力,抑制了青少年们在青春期追求刺激、新异事物的需要;(2)教育风格不同。李桂荣(2016)将儿童教育比喻为“熬粥”,中国教育为“快煮式教育”,美国教育为“慢炖式教育”,两种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快煮式教育”学习压力大,学生勤奋刻苦;“慢炖式教育”学习压力小,学生轻松愉快[22]。美国青少年由于压力较小,其感觉寻求需要在青春期中期会得到较好的满足;而中国青少年因为压力相对较大,特别是在一、三年级,因此,到了二年级相对压力较小的时候,感觉寻求水平反而更高。

第二,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特征、学习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美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独立自主,充分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尊重孩子的选择,更多采用引导和启发方式鼓励孩子尝试,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生活自理的“独立人”;相比之下,中國父母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规则的遵守,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压抑孩子的冲动性;学校引导孩子约束自己,这都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3],中国青少年不能在父母的引导下通过允许的途径获取感觉寻求,就可能会在青春期成熟之后,在冲动的情况下偷偷地采用父母不允许的途径满足感觉寻求需要。

第三,青少年青春期需求的“压抑”多于“疏导”。在我国,家长和学校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忽视他们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的维护和引导,例如,性教育缺乏(谈性色变),明令禁止吸烟、饮酒等,而非通过与青少年“沟通、协商”的方式来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和决定,这些会使青少年本该通过正常途径获取的各种信息显得神秘。因此,随着青春期成熟,感觉寻求、冲动性随之发展,他们就会越过家长、教育者,在学业压力相对轻松的阶段通过自己的途径来获取相关信息。

综上所述,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人格特质的发展除了受到生理成熟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教育、青少年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等[24]。可见,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应该开展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引导我国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率提供参考意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600917):执行功能在社会排斥引发攻击行为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7-GX-13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二维一体”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Shulman E. P.,Smith A. R.,Silva K.,Icenogle G.,Duell N.,Chein J.,Steinberg L.(2016).The dual systems model:Review,reappraisal,and reaffirmation.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17,103–117.

[2]Steinberg,L.(2010).A dual systems model of adolescent risk-taking[J].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2010,52(3):216-224.

[3]Steinberg L,Albert D,Cauffman E,et al.Age differences in sensation seeking and impulsivity as indexed by behavior and self-report:evidence for a dual systems model[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8,44(6):1764-1778.

[4]袁競驰,于芳荣,田录梅. 感觉寻求、同伴压力对高中生烟酒使用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4):486-494.

[5]胡春梅,李方珍,余姝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吸烟、饮酒、赌博与冲动性、感觉寻求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20):3753-3756.

[6]Cohen ES,Fromme K. Differential determinants of young adult substance use and high-risk sexual behavior[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2,32(6):1124–1150.

[7]叶宝娟,刘建平,杨强. 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1):96-104.

[8]Zhang Yanzhen,Zhang Wei,Wu Qiuli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Phone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mpulsivity among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J].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13,21(2):284–287.

[9]Iversen H,Rundmo T. Personality,risky driving and accident involvement among Norwegian drivers[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2,33(8):1251–1263.

[10]Zimmerman M. Sensation seeking,impulsive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behavioral approach and inhibition[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4,60:S4-S4.

[11]Gu Yulian,He Chengsen,Zhang Yu.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ation Seeking and Study Anxie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J].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12,20(6):897–899.

[12]Han Xiaoyuan,Xu Zhenlei,Hong Wei,et al. Relationship among Risk Behavior,Self-esteem and Family Envior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J].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12,20(11):1701-1704.

[13]罗新茂,颜宇红.衡东县某中学高中生吸烟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1):77-79.

[14]梁健平,麦锦城.广州市青少年青春期性征发育年龄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493-1495.

[15]De WE,Braams BR,Crone EA,et al..Pubertal maturation and sex steroids are related to alcohol use in adolescents[J].Hormones and Behavior,2013,63(2):392-397.

[16]Collado A,Felton JW,Macpherson L,et al.. Longitudinal trajectories of sensation seeking,risk taking propensity,and impulsivity across early to middle adolescence[J]. Addictive Behaviors,2014,39(11):1580–1588.

[17]申自力,陈力等. 初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随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13-314.

[18]赵鹏.高一新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63-66.

[19]杨彦川,范方等.初三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一项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6):1102-1105.

[20]王伟,丁树荣.石家庄市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4):595-596.

[21]刘一鸣.中美大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及培养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6):62-64.

[22]李桂荣.中美儿童教育风格之差异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4):117-122.

[23]黄小勇,黄菜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101-104.

[24]Mauseth KB,Skalisky J,Clark NE,Kaffer,et al.Substance use in Muslim culture:Social and generational changes in acceptance and practice in Jordan[J].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2016,55:1312-1325.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情绪和心理健康实验室,重庆,402160)

猜你喜欢

发展特点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发展历史梳理
台湾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小学五年级儿童元认知监测的发展特点
谈中国女中音声部的发展历程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