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型抬高鼻胃管固定法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8-06-25陈芸梅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5期
关键词:鼻胃脸颊胃管

李 云,陈芸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广东 广州 510000)

鼻胃管是指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用以胃肠减压或灌注流质食物、水、药物达到治疗目的的管道[1]。口腔癌手术常需移植皮瓣修复组织缺损,手术创面大,术后需禁止经口进食水较长时间,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切口感染[2]。临床中,鼻胃管长度为100~120 cm,而患者实际置入深度仅为45~55 cm,约有>50 cm的导管遗留在体外,对于卧床的危重症患者或需要下床功能锻炼的患者来说,易造成导管被牵拉、脱落[3],同时也增加了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因此,对留置的胃管妥善固定非常重要。关于鼻翼与脸颊上的固定,目前的方法已比较成熟,但对于剩余长达50 cm的部分胃管如何固定,各种操作流程、教科书、文献等都有不同的观点。为了减少护理工作量并且减轻患者的痛苦,本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对常规的鼻胃管固定法进行改良,引入S型抬高鼻胃管固定法,发现效果均明显优于常规的鼻胃管固定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6年8月我科口腔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120例,运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18~8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外科常规的鼻胃管固定方法;实验组则采用S型抬高鼻胃管固定法。

1.2.1 外科常规的鼻胃管固定方法:取弹力胶布长6~7 cm,宽2~2.5 cm两条,将其中一条前3 cm贴于鼻翼靠近鼻胃管一侧上,后3~4 cm分两分支分向缠绕近端胃管,注意尾端反折,以便于之后去除胶布,另一条用高举平台法固定鼻胃管于同侧脸颊部[1]。

1.2.2 S型抬高鼻胃管固定法:取弹力胶布长6~7 cm,宽2~2.5 cm三条,将其中一条前3 cm贴于鼻翼靠近鼻胃管一侧上,后3~4 cm分两分支分向缠绕近端胃管,注意尾端反折,以便于之后去除胶布,另一条用高举平台法固定鼻胃管于同侧脸颊部,抬高鼻胃管,绕过耳后,第三条胶布用高举平台法固定鼻胃管于同侧颈侧,最后将剩余部分鼻胃管盘绕后用别针按照管道固定法固定在同侧前襟,固定后的形状像S一样弯曲平滑,部分胃管抬高,因此命名。

1.3 评价指标

1.3.1 更换胶布频率[4]。

1.3.2 更换胶布所需时间。

1.3.3 总平均更换胶布频率。

1.3.4 总平均更换胶布所需时间。

1.3.5 鼻胃管松脱率。指鼻胃管刻度改变或脱出次数占检查总次数的比率。本研究组规定,每日晨换班(N/A二班交接)时作为一次标准检查,若其他时间巡查时发现松脱,则松脱次数与总检查次数各增加1;即每日至少检查1次。

1.3.6 胶布松脱率。指胶布松动或脱离皮肤次数占检查总次数的比率。本研究组规定,每日晨换班(N/A二班交接)时作为一次标准检查,若其他时间巡查时发现松脱,则松脱次数与总检查次数各增加1;即每日至少检查1次。

1.3.7 患者舒适度。以患者在留置鼻胃管期间是否会感到活动不便、担心鼻胃管脱出作为评价患者舒适度的指标。并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评估患者舒适度[5]。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种固定方法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鼻部、脸颊部更换胶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鼻部、脸颊部更换胶布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更换胶布频率和平均更换胶布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S型抬高鼻胃管固定法具有更换胶布间隔天数长、总平均更换胶布间隔天数长、总平均更换胶布所需时间少的优点。见表1、表2、表3。

表1 患者鼻部更换胶布频率、更换胶布所需时间比较(±s)

表1 患者鼻部更换胶布频率、更换胶布所需时间比较(±s)

更换胶布所需时间(min)实验组 60 3.10±0.80 9.20±2.93对照组 60 1.50±0.65 9.43±2.92 t 12.05 -0.44 P<0.001 0.74组别 n 更换胶布频率(d)

2.2 两种固定方法鼻胃管、胶布松脱情况比较

S型抬高鼻胃管固定法大大降低鼻胃管和胶布的松脱率。见表4。

2.3 两种固定方法患者舒适度比较

S型抬高鼻胃管固定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见表5。

表2 患者脸颊部更换胶布频率、更换胶布所需时间比较(±s)

表2 患者脸颊部更换胶布频率、更换胶布所需时间比较(±s)

组别 n 更换胶布频率(d)更换胶布所需时间(min)实验组 60 2.90±0.82 7.50±2.94对照组 60 1.00±0.01 7.57±2.53 t 18.01 -0.13 P<0.001 0.46

表3 患者总平均更换胶布频率、总平均更换胶布所需时间比较(±s)

表3 患者总平均更换胶布频率、总平均更换胶布所需时间比较(±s)

组别 n 平均更换胶布频率(d)平均更换胶布所需时间(min)实验组 60 3.30±0.45 7.51±2.50对照组 60 1.25±0.32 14.77±3.52 t 28.41 -13.02 P<0.001 0.004

表4 患者留置胃管期间胃管固定效果比较(%)

表5 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n)

3 讨 论

3.1 根据加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的理念,应该鼓励围手术期早期活动[6]。相对于其他病区,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只有少数存在行动不便时需要长期卧床。外科常规鼻胃管固定法虽操作简单,只有鼻翼、脸颊两个着力点,但是针对病区非长期卧床患者来说,胃管余端牵拉、摆动幅度大,对鼻、咽黏膜的刺激大,导致胶布易松脱、不适感增加;此外,胃管本身的材质粗、硬、活动度差,患者鼻及颊部腺体丰富,油脂分泌多,易出汗等易导致胃管滑脱[7];患者害怕下床时胃管不慎滑脱而不愿意过早下床活动,从而影响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切口愈合[8]。S型抬高胃管固定法增加了耳部、颈侧、前襟三个着力点,从而更稳定、有效限制牵拉摆动,黏膜不适感大大降低。而在脸颊部固定后向上抬高胃管,利用胃管有一定硬度的特点,自然弯曲绕过耳廓,耳廓的软骨、加以脖颈处胶布的辅助固定,对胃管的牵拉力起到明显的缓冲作用。临床实践中,无论是坐位、卧位、翻身、活动时都固定良好,胶布也不易松脱。可以减少胶布更换,减少原材料的支出,节省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降低鼻胃管的松脱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P<0.05)。

综上所述,S型抬高鼻胃管固定法具有无摆动、固定牢固、舒适度高的优点,能够降低胃管松脱率,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患者舒适度和配合度,促进优质护理,值得推广。

3.2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该方法的一些局限性。本研究中鼻胃管使用110 cm长的硅胶鼻胃管,达成S型抬高固定法要求有一定长度的外露部分。当外露过短,会造成耳廓后的鼻胃管过短,给鼻饲带来困难。因此,若鼻胃管规格进一步缩短,此种固定法将不宜使用。此外,头颅颌面颈部多处联合包扎的患者,如大型口腔癌手术合并颈淋巴清扫的术式下,患者除了换药的时间外,所有时间均处于包扎状态,胶布无法贴于皮肤。此种情况,我们建议让鼻胃管绕过颌面部最外一层绷带,再行绕过耳后,既不造成鼻胃管直接接触、压迫皮肤,又能很好固定。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初步发现此种固定法能取得类似的效果。

[1] 伍淑文.外科置管护理操作流程[M].广州: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69.

[2] 陈 钰.口腔癌术后三种鼻饲胃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

[3] 唐蓉蓉,郑桃花,彭南海.介绍一种外露鼻胃管的固定方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1):63-64.

[4] 于冬芳,章玉英,李 疆.胃癌术后非计划性拔出胃肠减压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9):1700-1711.

[5] Kolcaba K. Holistic comfort:operationlizing the construct as an ursesensi-tive outcome[J]. Advanced Nursing Science,1992,15(1):1-10.

[6] 黄 颖,石泽亚,秦莉花,等.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10):73-75.

[7] 赵 洁,莫 凡,张育淼,等.3M粘着性棉布伸缩包带在胃管固定中的应用[J].齐鲁杂志,2012,18(17):100-101.

[8] 刘丙云.2种固定留置胃管方法的效果比较[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11):116-117.

猜你喜欢

鼻胃脸颊胃管
聚氨酯鼻胃管在高龄长期管饲患者中的留置时间研究*
改良鼻胃管固定装置对降低鼻胃管滑脱率、皮肤损伤发生率的临床效果评价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不同胃管固定法对急诊昏迷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影响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刚刚好
“绝不能插鼻胃管”纯属误解
急性中毒患者胃管置入方法的探讨
梳脸梳走了老年斑